單連軍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被提到更高的高度。培養(yǎng)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新形勢下小學學校教育中必須落實的目標。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小學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養(yǎng)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將課本上所學知識靈活應用于生活實際中。在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教師要吃透教材,更新教學理念,運用生活化元素,采取多元化教學方法,構建高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诖?,文章先闡述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核心素養(yǎng)內容,然后就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進行探討,以期為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體會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9-0028-02
小學階段是小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培養(yǎng)小學生崇高的道德品質與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成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提出,標志著我國小學德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深入理解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并將其融入課程教學,吃透教材的同時要結合小學生的特點與學習能力,充分運用多種方法開展教學,構建高效課堂。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中的核心素養(yǎng)
(一)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主要包括兩點:健康人格與珍愛生命。
所謂健康人格,就是各類優(yōu)秀人格集中體現(xiàn)在一個人身上的人格特征,某種程度上顯示的是人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一是對情緒進行自我管理,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自身思想情緒的異常并有意識地加以調控,從而達到自我約束和管理的效果;二是秉持健康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三是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可以正確評價自己,具有健康積極的主體意識,自立自強、自律自愛、自信自尊;四是對社會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尤其是對身邊的人和發(fā)生的事具有較強的適應與應變能力,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自主性與獨立性較強;五是能夠構建良好的社交網絡,具有較強的換位思考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顧名思義,珍愛生命就是愛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命意識,知道尊重并保護生命,具體如下:一是具有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不置自身或他人于險地,始終將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二是知道生命很珍貴,對生命及人生的意義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不虛度光陰,愿意在有限的生命里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并且能夠正確地理解奉獻與創(chuàng)造的意義;三是具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
(二)道德品質
小學階段開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培養(yǎng)其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道德品質是人在為人處世中體現(xiàn)出來的道德傾向與行為特點,是各種社會規(guī)范、原則等在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上的綜合、穩(wěn)定體現(xiàn)。一般來說,道德品質由道德習慣、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及道德認識組成,這些內容共同構成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核心素養(yǎng)內容。
(三)法治觀念
法治觀念是指學生對法律的地位、作用與性質等有正確的認識與看法,法治觀念的核心內涵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用法、守法、尊法,這也是對小學生開展法治教育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所謂用法,是指學生在遇到需要使用法律手段解決的問題時,知道如何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確保自身權益不受侵犯;守法是指學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恪守法律規(guī)定,堅決不做法律法規(guī)禁止的事情,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尊法是指學生對法律有敬畏之心,從內心深處認同法律規(guī)定,崇尚、信仰并捍衛(wèi)法律,自覺按法律規(guī)定辦事。
二、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體會
(一)以生活化元素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主要特點是融入了大量的生活化情境,與實際生活具有很強的關聯(lián)性,這為教師運用生活中常見的情境開展教學提供了可能,并且成為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小學生的思想尚未成熟,對社會的認知也不全面,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能夠把課本上晦澀難懂的道理與知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述給學生,使其在思維層面建立起課程內容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lián)系,并在教師的語言指導與言傳身教下,逐步形成核心素養(yǎng)。教師運用生活化元素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僅能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還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例如,在一年級“我不拖拉”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安排學生模仿其在家庭生活中的各種不良行為習慣,如一邊寫作業(yè)一邊看動畫片、不按時刷牙和洗臉等,進而提問學生:“這樣的行為對嗎?正確的行為應該怎樣做?”這種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能使學生認識到拖拉是一種很不好的習慣,并逐步養(yǎng)成正確的生活習慣。
(二)以多元化教學方法深化情感體驗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很少,往往是教師一個人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在臺下默默地聽。長此以往,會導致很多學生覺得小學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相當枯燥和乏味,并逐漸喪失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對此,教師要積極改革教學方法,引進多元化教學方式,不斷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激發(fā)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要經常思考怎樣完善課堂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達到這些目的,教師應做到以下兩點:第一,根據(jù)本門課程的特點,充分運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并適當補充資料,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把課堂所學知識內化為生活技能與人生經驗。例如,在學習“愛護地球”這一單元內容時,教師可提前收集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資料,并制作成多媒體課件來輔助教學,在課堂上先給學生展示大自然的秀麗風光,然后為學生展示被污染的河流、海洋中漂浮的塑料垃圾,被亂砍濫伐后的一個個樹樁與鳴叫徘徊的小鳥等,通過正反對比的視覺沖擊,向學生滲透環(huán)保意識與社會責任感。第二,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把課本知識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直觀地展現(xiàn)出來,提高學生的感性認知。比如,采取調查訪問、情景模擬等不同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生活與情感體驗,這樣更契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與特點。例如,在“歡歡喜喜上學去”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教學內容,結合體育運動,讓學生在游戲中和同學交流。同時,教師要給予學生適當?shù)囊龑?,使學生在新環(huán)境中更快地認識新同學,在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中,積極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提高人際交往能力與適應能力,使學生在獲得積極向上的情緒體驗的同時,體會同學之間真摯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