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藝術領域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幼兒手工教學活動。幼兒在教師的細心指導下,能夠合理利用手工活動的材料,學會借助合適的輔助工具進行操作。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幼兒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進行手工制作。教師既可以用幼兒的作品來布置班級環(huán)境,又可以將其作為教具開展教學活動。因此,在組織豐富多彩的手工活動時,教師應充分運用有效的指導策略,細心留意幼兒活動過程中的表現(xiàn),抓住最佳時機進行介入指導,善于觀察幼兒,運用相應的指導方式,給幼兒相互學習與交流的機會,挖掘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幼兒的手眼協(xié)調能力。
關鍵詞:幼兒教育;手工活動;指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02-0069-02
引? 言
幼兒活動是幼兒學習各種知識、鍛煉自身思維能力的主要方式。幼兒不同于小學生與初中生,他們往往難以接受系統(tǒng)的教學方式。因此,教師需要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幼兒學習一些知識,或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幼兒進行手工活動時,如果幼兒教師的介入具有較高的隨意性,就會導致幼兒失去興趣,甚至無法達成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對幼兒進行引導時,教師必須注意引導方式,避免幼兒產生抵觸情緒。
一、細心留意幼兒的活動過程,抓住最佳時機進行介入指導
根據(jù)《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精神,我們倡導幼兒在園的自主性活動,而手工活動也是如此。活動中,教師在提供材料、引導幼兒進行直觀想象的同時,還要鼓勵幼兒主動學習,自主解決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努力為幼兒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實踐證明,適時的指導對活動的預期效果影響非常大。當幼兒需要幫助時,教師卻沒有及時地介入指導,會打擊幼兒的自信心,從而使其逐漸失去探索的欲望;而過多的介入和指導,會讓幼兒養(yǎng)成依賴心理,漸漸喪失創(chuàng)新意識。所以,幼兒教師應細心地關注幼兒的學習過程,仔細了解幼兒面臨的各種問題,分清哪些是可以由幼兒自行解決的,哪些是需要教師及時介入的,有針對性地給予幼兒指點和引導,讓幼兒能通過思考解決問題,繼續(xù)前行[1]。
例如,在幼兒手工活動中,對于剪刀的使用方法,初次嘗試的幼兒使用起來并不嫻熟。因此,在活動前,教師應遵循幼兒動作發(fā)展規(guī)律,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學習剪刀的基本使用技巧和方法,如讓幼兒用安全剪刀隨意剪廢報紙。活動中,幼兒饒有興趣地操作著剪刀,興奮地交流著自己剪的作品。這時,教師可以觀察幼兒,不要干涉幼兒。當幼兒獲得感性認識后,教師可考慮運用不同的材料,如皺紋紙、蠟光紙、卡紙等,進一步提高幼兒運用剪刀的熟練性,并要求幼兒按照提供的圖形虛線剪出圖案。當有的幼兒經過努力還是無法剪成功時,教師可點撥幼兒:“你再試試看,左手拿好紙張,右手握緊剪刀,順著這條線剪下,相信你一定行?!边@樣會讓幼兒重拾信心,為更好地進行下一步手工活動打下基礎。
二、善于觀察不同的幼兒,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
在開展幼兒手工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常常按自己的意愿來要求幼兒,忽視幼兒的需要。這樣,幼兒制作出來的作品千篇一律,沒有創(chuàng)新。安靜觀察、認真記錄幼兒活動的情況,是了解幼兒最基本、最有效果的方法。教師的觀察應做到“三心”,即靜心、細心、耐心。教師靜心觀察是盡可能地不去打擾幼兒的活動過程,與幼兒保持一定的距離;教師細心觀察是注意捕捉幼兒在活動各個環(huán)節(jié)的不同表現(xiàn)及其發(fā)生的原因、背景、發(fā)展進程等,并認真做好記錄,反思其原因,思考下一步的對策;耐心觀察是指教師的觀察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有時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觀察到一些有價值的信息。
例如,在觀察中班幼兒手工活動“美麗的窗花”時,教師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折疊和剪窗花的示意圖。涵涵在仔細觀看示意圖后,能靈活地運用剪刀,嘗試按步驟折、剪窗花,一步步地剪出自己滿意的作品,整個過程只用了8分鐘。而琪琪拿起剪刀,邊看示意圖,邊不停地修改手上的圖案,最后雖然也完成作品,前后卻用了13分鐘。曉超看也不看示意圖,自己剪得滿頭大汗,卻沒剪出一張讓他自己滿意的作品。
以上的例子說明,幼兒的發(fā)展水平不同,其學習方式也存在著差異。涵涵在活動中表現(xiàn)出思路清晰的認知能力。對于涵涵接下來的操作活動,教師就要增加難度,給她一個新的起點,讓她用不同的幾何圖形紙剪出各種窗花。琪琪雖然也完成了任務,但她表現(xiàn)出急于求成的操作行為。因此,在指導琪琪時,教師要注意讓其學會細心觀察認知對象的細節(jié),清楚所做事情的步驟。所以,教師單純地提醒她加快速度沒有多大幫助。她可能需要一些具體的提示和直接的視覺刺激,如“看一看,示意圖中是如何標記折疊的窗花”等。而曉超與前兩位相比,在自身發(fā)展水平上就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如果在他遇到類似的困難時,教師不及時地加以有效的引導和幫助,他很可能會因此失去興趣而放棄學習剪窗花。所以,教師指導的重點除教學步驟圖示外,還可以提供相應的示范作品供幼兒拆看,并在操作時手把手地對幼兒進行方法上的指導。
三、關注卻不輕易介入,給幼兒提供相互學習與交流的機會
在手工活動中,師幼之間能發(fā)生互動,幼兒與幼兒之間也發(fā)生著多種多樣的交流與討論,而這樣的互動促進了幼兒的共同成長。例如,在大班手工活動“美麗的風箏”中,曉健插風箏支架感到困難,而一旁的妍妍告訴他插錯了并要幫他直接插入,但曉健卻執(zhí)意自己完成。好心的妍妍只好在一旁時不時地提醒他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這時,教師采取的指導策略是:關注而不輕易介入,因為幼兒之間的交談是最平等、自由、無拘無束的。在這樣的交流中,幼兒既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又能理解對方的意思,這樣的交流所能達到的效果是教師直接指導所達不到的。這樣的合作可以給能力強與能力弱的幼兒一個縮小差距的空間,讓每位幼兒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同時也促進了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因此,在這時,教師應在一旁默默地觀察,讓幼兒互相交流。從另外一層意義來說,教師應尊重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已有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
四、因勢利導于活動過程中,促進幼兒自主探究能力的發(fā)展
手工活動是一種手、眼、腦并用的操作活動,其目的不僅僅是讓幼兒增長知識、獲得技能,更重要的是鼓勵幼兒大膽地去想、去做,培養(yǎng)幼兒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在幼兒手工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去發(fā)現(xiàn)幼兒所感興趣的事物,或偶然發(fā)生的事件中所隱藏的教育價值,抓住教育的契機,在活動前盡可能為幼兒提供低結構的材料或半成品操作材料,鼓勵他們大膽想象,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動手表現(xiàn),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作欲望。
例如,在手工活動“送給好朋友的畢業(yè)禮物”中,筆者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手法來創(chuàng)作作品,如引導幼兒用拓印、噴刷等方法制作圖案,用彩色毛線、小布條來修飾邊框等。有的幼兒提議自己設計自己最喜歡的、和別人不一樣的禮物,還有的幼兒提議用不同的材料做出與眾不同的禮物。經過小組討論,幼兒產生了“連心項鏈”“愛心手鏈”“同心卡”等各種名稱的禮物。幼兒根據(jù)需要自由選擇材料,自主嘗試用不同的方法來制作禮物,所以每個作品都是幼兒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制作完成的。在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自主意識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都得到了發(fā)展。
結? 語
總之,手工活動是幼兒非常喜歡的一項活動,也是促進幼兒開發(fā)智力,提升幼兒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手段?;顒又?,教師有效的指導策略,能讓幼兒藝術教學變得生動起來,激發(fā)幼兒的主動參與和創(chuàng)新意識,讓幼兒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從而陶冶幼兒的情操,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汝茵佳.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指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徐慧君(1971.9-),女,福建莆田人,大專學歷,幼兒一級教師,城廂區(qū)優(yōu)秀園長,城廂區(qū)先進教育工作者,2005年1月榮獲莆田市第一期幼兒園市級骨干教師培訓班優(yōu)秀學員稱號,是莆田市第一期幼兒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