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榮華
摘要:本文基于高中語文教材古詩詞文本與音韻學相關知識,結合課堂教學實際對古詩詞誦讀由淺入深的誦讀教學策略做簡要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誦讀;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11-220
古詩詞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語文課程的必修內(nèi)容,其抒情性與感染性為語文課程中的情感教育打開了方便之門。受近代西方教育影響,語文課堂教學也開始偏向于知識的學習和技巧的分析,缺少情感方面的延伸。因此,有必要從誦讀入手,引導學生挖掘古詩詞中的情感內(nèi)涵,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與情感理解。
一、讀詩悟情
有關詩詞的“讀”,古今盛傳多種形式,如朗讀、誦讀、吟誦等等,每一種讀都有其不同的方式和含義。朗讀,就是將文字轉化為語言的一般形式,其主體可以是當下的人,也可以是錄音。朗誦與朗讀相似,不同之處就在于是否需要聲腔的美感和韻味來潤飾,甚至加上表情和其他肢體語言。吟誦,吟誦是我國古代學子的一種特殊讀法,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帶曲調的朗讀形式,吟誦最大的特點就在于依字行腔,其主要吟誦對象是古詩文,這要求吟誦者不僅要掌握漢字的平仄讀法,還要處理好舊時的入聲字,甚至要對漢字音韻學有一定的研究。
誦讀的概念相比于前兩者較為復雜,早見于《周禮》中“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字:興、道、諷、誦、言、語?!薄墩f文解字》中將“諷”“誦”二字互訓,后又有人為其做注,言道:“抽譯其義蘊至于無窮,是之謂讀。”由此可見,誦讀不僅僅是將文字轉化為聲音,更要讀明其意蘊,相比于吟誦更加注重文字的涵義。此外,誦讀有時還帶有背誦的意義。朱自清先生認為誦讀的意思與朗誦相似,誦讀雖然用平常說話的調子,但卻趕不上平常說話的流暢,多少要比說話做作一些。其實誦讀還有一個更加廣義的概念,與朗讀和朗誦有共同之處,但又有很大不同,即朗讀重在解意,朗誦重在傳情,誦讀則重在記憶。由此可見,誦讀的含義早就有之,而且處在不斷地變化當中,不僅要求知聲曉義,而且還要求將目標文本有感情地表達出來并背誦。所以說,誦讀是一個由義到情,以誦表情,熟讀成誦的過程。
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也不難看出,朗讀其實對于學習者的要求耕地,而吟誦則需要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和專業(yè)水平。加之,誦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既要求學習者通過讀來感受詩詞語音語調的和諧,也要求學習者掌握理解詩詞的意蘊內(nèi)涵,最終熟讀成誦。所以總的來看,誦讀是一種既適合教學環(huán)境,也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主要策略。
二、讀前正音
掌握文本的讀音是誦讀古詩詞的第一步,只有明確每個字的讀音才能夠正確地將文本形態(tài)的詩詞轉化為聲音形態(tài)。漢字是一種表意的文字,如果一個漢字擁有不同讀音,那么它沒一個讀音都會含有不同的意思。因此,明確古詩詞文本中的每一個字不僅是正確誦讀的前提,更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其含義并培養(yǎng)語感,為此,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生僻字
所謂生僻字就是指日常生活中不常用或是不常見到的字。由于古詩詞與現(xiàn)代社會相隔久遠,所以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有很多字詞都不再適應當今社會的需要,使用頻率也隨之降低。這些字詞很可能是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的常見或常用字,但時至今日卻不再常見和常用,這類字在古詩詞教學中無法避開,所以教師需要對其進行正音。如“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氓之蚩蚩,送我至剡溪”等等;還有一些名詞,如“又申之以攬茝”“鷙鳥之不群兮”;還有一些,如“重湖疊巘清嘉”“頭上玳瑁光”等等。
2、多音字
多音字指的是同一個字擁有兩種及以上的讀音,其所使用的語境不盡相同。造成多音字的原因各種各樣,歷史發(fā)展中的滋陰變更,漢字引申義異讀,假借字使用,方言或外來詞的吸收等等都會造成一字多音的現(xiàn)象。無論何種原因,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應該更多關注到字在不同情況下的正確讀法。通常來說,多音字的不同讀音所代表的意義也各不相同,一個人對于文字讀音的正確與否可以看出其對于文本的理解和把握。這就意味著教師在正音教學過程中,對多音字進行必要且深入的講解,尤其要結合語境或字義來進行辨析。例如,在《離騷》中采用對比的手法講解“悔相道之不察兮”的“相”,可以聯(lián)系《木蘭詩》中的“出郭相扶將”的“相”,由此明確此字的兩個讀音,當作“互相,交互”的意思時,讀陰平音;當作“查看,省時”時,讀去聲。結合句義可知,“相扶將”是相互攙扶的意思;“相道”翻譯成查看和選擇道路。結合字義來明確讀音是經(jīng)常會遇到的情況,但當無法結合字義進行辨析時,就需要結合詩歌文本的語境來揣摩作者的心情。例如,在《秋興八首(其一)》中,“孤舟一系故園心”的“系”字有兩個讀音,分別是“ji”和“xi”,前者為打結,后者為牽掛、惦記的意思。如果單從句義角度分析,兩個解釋似乎都很合理,但如果結合該詩意境或創(chuàng)作背景來看,就可以明白這其實是作者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面對秋景與國破家亡,多愁多病的當下,所抒發(fā)的對故鄉(xiāng)的牽念,故應該“xi”。
綜上所述,讀的過程不僅僅是體悟詩詞的情感內(nèi)容,更要從中感受到詩詞本身的語言美感。古詩詞的語言美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從語言表達到內(nèi)容,再到情感體悟??偟膩碚f,古詩詞教學是離不開誦讀的,而且詩詞誦讀過程應該是一個注重接受、產(chǎn)生體驗、保持熏陶的過程,教師應該利用多種形式來進行反復誦讀,強調體悟過程,幫助學生感悟形象,品味語言,提高道德與審美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孫佳楠. 高中古詩詞誦讀教學的困境及對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8.
[2]龔執(zhí)國.論誦讀教學方法[J].中學語文,2018(15):39-40.
[3]高玉.誦讀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課堂中的應用探討[J].試題與研究,2018(13):152.
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蘆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