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蓮妹
摘要:現(xiàn)階段PBL教學法被廣泛運用于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但是仍有大部分教師沒有真正正確認知這種教學模式,以至于無法將其準確運用于教學中。因此本文將簡要分析PBL教學法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出發(fā)點,闡述PBL教學法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正確應用。
關鍵詞:PBL教學法;存在問題;準確應用教學
Abstract:Nowadays, the PBL teaching method is widely used in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teachers who do not correctly recognize this teaching mode, so that they cannot be accurately used in teaching.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briefly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use this as a starting point to explain the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Keywords:PBL teaching method,There's a problem,Exact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引言
PBL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設定科學合理的問題來推動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開展和進行?,F(xiàn)階段有很多數(shù)學教師無法正確認知PBL教學法,因此也無法準確運用這種教學方式[1]。因此本文簡單分析現(xiàn)階段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教師運用PBL教學法中存在的問題,并從三個方面探析開展PBL教學法的正確應用方式。
一、現(xiàn)階段PBL教學法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未能充分地體現(xiàn)出PBL教學法的應用價值
現(xiàn)如今PBL教學法被廣泛運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但是仍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存在對于PBL教學法的理解不全面,還無法領會其教學精髓,很多時候教學中沒有很好地體現(xiàn)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至于出現(xiàn)使用方式不當?shù)葐栴},使得這種教學方式的教學價值無法全面發(fā)揮。
(二)教師缺乏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
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進行理論知識教學,即使運用了這些全新的教學方式,也不懂去和學生進行有效交流反饋,導致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巨大的溝通隔閡,未能和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但是,以問題為導向,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需要以和學生有良好的互動反饋,才能更好地實施,因此,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導致PBL教學法無法有效實行。
二、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PBL教學法的運用策略
(一)提出問題
教師為學生提出問題是PBL教學法中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需要借助課堂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此教師需要詳細解讀小學數(shù)學的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為學生創(chuàng)設他們感興趣的問題情境,靈活地導入數(shù)學內容,以此在短時間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2]。例如在學習“周長”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拿一根細繩圍成一個圖形,要求這根細繩能夠首尾相連,然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這些圖形的周長正好是細繩的長度嗎?為什么?”。當學生完成思考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這根細繩去測量教室內地板的長度,逐步引導他們掌握周長的相關知識,并趁此提問核心問題“不同的圖形的周長計算方式”。
(二)探究問題
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是PBL教學法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當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就需要讓學生進行思考,理清其中的知識脈絡,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此外如果遇到問題或存在新的解題思路,學生可以和小組成員進行溝通討論,互相取長補短,在討論過程中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擴寬自己的思維方式,以此促進思維水平的提升。同時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學生還能鍛煉他們的溝通交流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周長”這一節(jié)內容學習過程中,為了引導學生準確地了解“不同圖形的周長計算方式”,教師為不同的小組提供不同的材料,如有的小組提供正方形模具,有的小組提供長方形模具等等,讓他們用細繩將不同的模具圍繞一圈,然后測量所用的細繩的長度以及各個圖形的邊長和直徑,得出相關數(shù)據(jù),并將這些數(shù)據(jù)記錄整理。
(三)解決問題
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是PBL教學法中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需要通過思維點撥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數(shù)學知識。經過教師引導后,學生對于這些知識已初步了解和掌握,但還會存在理解和認知方面的問題。此時需要為學生解決問題。為此教師可以讓各個學習小組將之前測得的數(shù)據(jù)放到班級中讓全班同學共同觀察。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黑板板書、學習小組之間的互相交流與討論、辯論等形式對他們測得的這些數(shù)據(jù)以及自己的想法進行交流[3]。例如有些小組測得的長方形的長為5cm,寬為4cm,周長為18cm;有些小組測得的正方形的邊長為5cm,周長為20cm;有些小組測得的等邊三角形的邊長為5cm,周長為15cm。通過學生的共同觀察、溝通、討論與探究,最后得出結論“長方形的周長是‘(長+寬)×2’,正方形的周長是邊長×4,而三角形的周長是三條邊的長度的總和”。
三、總結
總而言之,教師在運用PBL教學法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將“問題”當做教學載體,并將其運用于整個教學過程中[3]。通過提出相關的數(shù)學問題引導學生在設問與答問的過程中不斷萌生對于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學生還可以從這種教學模式中通過自己的親身參與獲取最適合他們自己的學習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PBL教學法的運用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如高效收集相關數(shù)學資料的能力以及團隊協(xié)作與溝通交流能力,讓學生實現(xiàn)全方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鄭春玲.構建基于PBL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結構[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4(12):18-19.
[2]付曉偲.淺談PBL教學法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14):779.
[3]李澤明. PBL教學法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0(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