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君藝
健康體適能是體適能測試的一種形式,是指心血管、肺和肌肉發(fā)揮最理想效率的能力。健康體適能的教育在小學體育中的應用和融入,不僅能夠體現體適能教育的重要性,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在小學的教學過程中融入健康體適能,是體育教學發(fā)展的途徑,本文從闡明教學理念、創(chuàng)立多種方式、搭配飲食習慣和給予積極反饋這四個方面,具體闡述健康體適能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作用和影響。
1 闡明教學理念,加深健康認知
根據對小學體育教學大綱的要求,小學生體育課的課時數相對較少,按照上課頻率,每個班級每周一次。課時數量較少,很多體育老師對理論知識并不是很重視,一方面覺得小學生并不懂理論,另一方面是課時不允許給學生講理論知識,所以在教學理念上往往忽略而過,更多的是體育項目技巧的掌握和動作的教授和練習。但是健康體適能的學科要求并不只是單純的動作的教學,還需要讓學生們理解體育的重要性和體適能課程理念,從而從深層次上給學生傳輸健康理念,加強對身體健康的認知。例如在健康體適能課程中,心肺耐力水平的高低主要取決于人體攝取和運輸氧的能力及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心肺耐力水平與人體健康的關系極為密切。簡單給學生描述學生是很難理解的,可以先通過幻燈片的方式對心肺耐力水平進行動畫展示,然后可以將學生分為兩組,教學生通過運動感受肌肉用氧的能力,然后通過簡單的心肺測試,讓學生從實踐中去認知運動的奧秘。
2 創(chuàng)立多種方式,提高參與程度
體育課程教學的方式、形式和手段的不同,可以給學生帶來新鮮感,激發(fā)學生體育課的學習,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老師做標準動作,學生模仿,不斷訓練熟悉的過程,相對來說,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不是在于項目本身,更多是在于體育課能夠有自由活動時間。所以在健康體適能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創(chuàng)立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深化體育教學實踐。例如在訓練身體柔韌性的課程中,需要在訓練開始前做蹲起運動,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他們的喜好每6個人分一組,每組起一個名字,然后喊隊名進行蹲起,做完10分鐘的熱身。這個過程將蹲起賦予游戲化,小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夠集中,不僅起到了熱身的作用,也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活躍了課堂氣氛。熱身之后要進行具體的柔韌性動作教學,教師首先要示范一些標準動作,教學生如何做好保護措施,然后將動作的名稱寫在卡片上,讓學生分為2組,一組抽卡片,一組按照卡片上的動作進行操作,這樣輪流4次,做完2組,老師再將有問題的地方進行校正,再次進行上次操作,熟悉動作。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參與到課堂設計中,學生的投入度高了,體育課自然就豐富了。
3 搭配飲食習慣,加強健康水平
健康體適能課程的實施還是要基于學生基本的健康水平,健康水平的加強,除了體育鍛煉,還要搭配飲食均衡。飲食搭配也是體育課教學的一部分,體育老師承擔著對學生飲食習慣的教學。在飲食教學之前,老師可以通過小調查的方式調查學生一日三餐的情況,然后做成課件,將學生的食譜投影,組織學生討論,主要討論的是問題是你認為合理的食譜是哪個?為什么?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學生對事物搭配的認知,另一方面可以作為教學切入點,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之后,老師再將食物金字塔,討論食物金字塔的特點,引導學生將自己平時吃的事物填在食物金字塔中,然后通過問答的方式,引出思考:食物金字塔中這么多食物,那些應該多吃,哪些應該少吃,學生們就會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每種食物的營養(yǎng)構成,在家里吃飯的時候也會用自己學習的知識指導食物搭配。
4 給予積極回饋,養(yǎng)成鍛煉習慣
體育健康的鍛煉不只是通過上健康體適能的是課就可以保持的,需要學生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鍛煉習慣,然而小學生的意志力不堅強,尤其是體育鍛煉比較累,很多學生也只是在上體育課的時候會做大量的運動,其他時間的運動量是非常缺乏的。所以老師要給學生積極的鍛煉回饋,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一是可以在每節(jié)課結束后給學生安排課外體育作業(yè),保持一個從簡單到難的過程,例如,第一周的任務是每天跑800米,做5個蹲起做3組;第二周的任務是每天跑1000米,做5個蹲起4組,也可以安排其他的體育項目,比如之前教的鍛煉心肺功能的動作,排成小視頻,然后大家進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以設置相應的獎勵,當眾表揚等一些積極的回饋,給學生鍛煉的一種正向激勵,激發(fā)學生積極完成任務,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類似體育競賽的局面,只要能夠堅持,學生們就不知不覺的形成了鍛煉的習慣。從小學生階段形成鍛煉的習慣,不只是對當前身體健康有利,也是健康體適能課程在小學教學中的深入融合。
(作者單位:晉江市池店鎮(zhèn)唐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