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川
列車呼嘯著駛過站臺之后,緩緩地停下了。它似乎長出了一口氣,累得癱倒在了鐵軌上。
擁擠且嘈雜的人流推著我向前移動,耳機里循環(huán)播放的重金屬音樂和站臺上循環(huán)播放的廣播交雜在一起,再混上不知哪里飄來的刺鼻煙味,讓此時的我顯得像是在倉皇逃竄。
從人群中擠進車廂,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時,我已是滿頭大汗。看了看手機所剩無幾的電量,急忙在包里尋找起充電器。正低頭時,列車突然一晃,頭頂不慎撞到了前排的靠背,我忍住眼淚抱著頭不知所措。
“你好,可以讓一下嗎?”一抬頭,只見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站在我旁邊。老人衣著樸素,可能是因為外面下雨天涼,她戴著厚厚的手織圍巾,手里提著一個挎包。
我起身讓老人坐到里面的座位。接著,她從包里拿出隨身攜帶的本子和筆,在小桌板上書寫起什么。我也不由得放下手機,拿出書開始讀了起來。
窗外,雨更大了,雨滴在車窗上被風拉成絲狀,遠處綠色的山開始變得模糊起來。此時,車廂里一片安靜,就連剛才吵鬧的小孩子此時也不見了蹤影。只有車輪與鐵軌摩擦的聲音。
這樣的環(huán)境還真讓人安心啊……
上一次這樣靜靜地坐著,已經(jīng)是很久以前了,只有點模糊的印象:在那個有些破舊的小院里,聽著窗外的雨聲和外婆不厭其煩地講著那些老掉牙的故事,等著媽媽回家,等著那些噴香的飯菜被擺上桌。不用去考慮還沒寫完的作業(yè),只擔心院中的積水會不會影響到明天我和小伙伴們玩耍。
內(nèi)心深處感覺失去了什么,是那些好朋友?是再也找不回的童言無忌?還是小院里的蟲鳴花開?
車身一震,把我拉回到現(xiàn)實當中來。我打開手機屏幕看看時間,已經(jīng)快到晚上了。車廂里又出現(xiàn)了一如既往的喧鬧。這時,我身邊的老人也從包中拿出了一部手機。
我一邊對老人的新潮感到驚訝,一邊覺得心里別扭,似乎就像老師課上講的一樣,我們對老人總是有著刻板的印象。看著老人吃力地在手機屏幕上一指一畫地用手寫輸入法寫著字,她和她的朋友輸入的都是大段大段的文字,似乎在探討著中國的古文化。我看她十分吃力的樣子,忍不住對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說:“奶奶,您寫字費勁的話,可以用語音輸入法,更方便些?!?/p>
老人抬起頭望著我,溫和地笑著說:“謝謝你,孩子。語音輸入很方便,但是我已經(jīng)太久不拿筆了。人老了,容易忘事,我怕我會忘了怎么寫字?!?/p>
好像被電流擊中一樣,之前一些被我忘記的東西又浮上了心頭……
走出車站時,雨漸漸地停了。天邊露出了一道淺淺的彩虹。
如今,我還是經(jīng)常想起這趟旅程,想起這位老人,想起她那和藹的眼神,還有那像被時光滌蕩過的靈魂——安靜又純潔。想起《菜根譚》中的“不失本性”。我知道,我的本性可能還在塵世的喧囂中游蕩,因為我還沒有找到那份超脫物外的寧靜。
【總? 評】旅途中的一次邂逅,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作者按照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展開,從“上車”到“遇到老人”,從“看到老人在手機上寫字”到“與老人交流”,語言平實,敘述流暢。在寫法上,本文有兩點值得學習、借鑒:1.以插敘來豐富文章內(nèi)容。作者從車廂里的“靜”聯(lián)想到兒時的小院、外婆講故事、噴香的飯菜,營造出祥和、暖心的氣氛。這種氣氛恰好跟車廂里的場景相吻合,對文章內(nèi)容起到補充的作用。2.場面描寫細致入微。本文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場面描寫來推進情節(jié)發(fā)展,使人物形象鮮明、突出。作者剛上車時對老人的外貌描寫及老人在小桌上寫字的情景,老人一指一畫地用手寫輸入法寫字的情景,二者交相輝映,突出了老人不受外界干擾而獨享清靜的人生態(tài)度。
(講評教師? ?舒? ?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