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蘭瓊
數學課堂是“講道理”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的動態(tài)課堂。師生的“生長”有賴于教師做足課前的功課,聚焦核心問題精心預設;在實施中跟進學生的思維動態(tài),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從而捕捉生成資源進行價值引領,推動“動態(tài)—跟進—生成”課堂文化鏈的落地,促進師生的共同發(fā)展。
一、把握教材,精心預設學案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要找到教材與學生知識結構的最佳切合點,巧用教學素材,使之成為助推學生發(fā)展的有效載體,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保障。
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的內容,教材例題的編排是通過操作這種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并在隨后的例題中引導建立操作、語言表達和符號表征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對有余數除法的理解?;趯滩木幣乓鈭D的解讀,教師A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后讓學生思考:7個草莓,每2個擺一盤,可以擺幾盤?你會擺嗎?請同學們擺一擺,再把擺的過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來。教師A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經歷擺一擺、說一說、寫一寫等活動,直觀感受余數產生的現實需要,理解有剩余(分不完)的情況,并通過與剛好分完的情況做對比,理解余數的意義。在課堂實施中教師發(fā)現,學生的實際操作和用語言表達擺的過程的目標都能達成,還懂得不能把剩余的一個草莓放在盤里,才符合“每2個擺一盤”的要求。但如何用算式表示分的過程呢,學生無法很好地建立操作與符號表征之間的關系,出現了不同表達形式的算式:2×3+1=7,7-2×3=1,7÷2=3……1。
一次試教的失敗經歷后,教師A重研教材,發(fā)現本節(jié)內容配備的“做一做”中的鞏固題,除了呈現圖示及分的要求,還為學生提供了除法算式,也就是鎖定了條件信息的數據,固定了分的總數及如何分的數據。學生只需結合分的過程,通過自己的語言表述就能溝通不同的表征方式,理解有余數的除法,避免了多種數據的直觀呈現干擾學生對有余數除法的模型建構。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教師A改進了策略,重新設計了教學預案,把問題的提出建立在學生的原有認知起點上,設置了兩個分層次的問題。
1. 7個草莓,每2個擺一盤,可以擺幾盤?你會列式嗎?
2. 猜一猜,7÷2等于幾呢?也就是可以擺幾盤?為什么?請你擺一擺,驗證你的想法。
教師A的第二次設計活動是基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而進行的預設。學生通過擺一擺、寫一寫、猜一猜等學習活動,加上教師在課堂實施中適時跟進、追問,讓“余數1寫在哪里”的問題自然生成,成功地突破了難點,也為推進后續(xù)的學習提供了思考的腳手架。
二、善于捕捉資源,動態(tài)跟進中破解“拐點”
課堂活動的動態(tài)過程,需要教師在活動過程中適時對學生的生成資源(正資源、負資源)做出分析、判斷,在學生認知困難處幫助學生尋求解決瓶頸的方法,實現跟進中破解“拐點”。
如教學“角的認識”的內容,教師B在引導認識角、建立角的表象環(huán)節(jié)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先通過教具讓學生摸一摸角,通過肢體感知來初步建立角的表象——尖尖的,接著再讓學生在摸的感知基礎上指認出角。這時學生都指向頂點的位置,教師B意識到學生對角的認識存在困難,隨即放慢了教學的節(jié)奏,舉起手中的教具:“同學們,你們說角是在這嗎?”教師指著頂點,學生紛紛表示贊同,教師B順勢跟進學生的思維:“同學們,老師想把手中的角‘請’到黑板上來?!苯處烞隨即把學生的模糊表象——尖尖的頂點畫在黑板上,提問:“同學們,是這樣嗎?”學生:“不對,不對。”教師B:“怎么又不對了,你們剛才指的不是這個嗎?”學生:“不是這樣的,還有兩條直直的邊。”教師B遵從了學生的回答,又從頂點上畫出了兩條直直的邊。學生笑了,教師也笑了……至此,學生對角的初步認知在教師B智慧的跟進處理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教師B還相機介紹了角的各部分名稱,并將角美其名為“張口”,為下個環(huán)節(jié)學習決定角的大小的因素埋下了伏筆。
教師的預設再完整,畢竟只是劇本,需要課堂的跟進并及時處理各類現成資源。本案例中,教師B捕捉到學生指認角出現的認知偏差,及時順應學生的思路,通過把角“請”到黑板、畫出角,讓學生在認知沖突中感知角,明晰角有一個頂點、兩條直直的邊,為學生搭建了重構“角”的表象的腳手架,破解了思維拐點。
三、聚焦價值引領,持續(xù)生成中達成目標
高效的課堂追求“動態(tài)—跟進—生成”的課堂文化鏈,是基于學生主體“問題—探究—交流—達成共識(新沖擊)—新瓶頸—持續(xù)探究”的數學學習活動而發(fā)生的。當學生置身于開放、靈活、寬松的學習氛圍,就容易激發(fā)學生生成新的有價值的問題。而教師對學生持續(xù)生成的資源適時調控,聚焦核心問題進行價值引領,就能推進教學過程性目標的達成。
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一課,教師C先讓學生借助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感知長方形的特征,接著安排同桌合作探究,驗證長方形的對邊相等。學生通過觀察、測量、比較等學習活動,驗證了長方形對邊相等這一特性,也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此時,生1舉起了手:“老師,我還有另一種方法可以證明長方形的兩條對邊是相等的。我沒有用直尺量出對邊的長度,我只是用我的手指一拃來量,發(fā)現對邊是相等的。”教師C:“你很有想法,但是用手指一拃來量出長度會準確嗎?”其他同學回答說不準確。教師C:“××同學,你用手指張開的一拃距離來量長度會存在誤差,但老師發(fā)現你的方法好像有些道理。你能告訴大家,你為什么會想到這樣做嗎?”生1:“因為我們只是想驗證對邊是不是相等,不一定要知道對邊長的具體長度,我想能不能很快比出它們的長度,所以……”教師C:“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聽出她剛才說的一個字特別有意思,她說想‘比’出長度,所以想用同樣的一拃來比對邊的長度,是不是有些道理呢?”學生們紛紛表示贊同。
本環(huán)節(jié)中,當學生的思維生成新資源時,教師及時進行問題聚焦,聽學生一層一層地剝離用具體測量進行驗證的方法,延伸了學生對長度的初步感知與運用,拓展到用標準長度測量多條邊的方法。
綜上所述,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與認知結構,基于學生學情來備課;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抓住動態(tài)生成,充分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挖掘生成資源中的“閃光點”,給學生的思維提供生長的空間,使課堂教學充滿學習成長的生命氣息。
(作者單位:福建省平潭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