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是以培養(yǎng)科學精神和探究能力為主而不是簡單粗暴地灌輸知識,應讓學生多動手操作,多到大自然中去,多利用校外資源,多利用教學輔助資源。目前,我國的科學教育更傾向于理論知識的傳授,而沒有從本質上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要使學生對周圍的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和判斷,對緊急事務能夠做出正確及時的處理,這就需要用正確的方法來解決科學問題,從小樹立科學精神,讓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滲透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
一些野外求生類的影像所展示的許多豐富的求生技巧,教我們在危險環(huán)境下如何自救,不僅在緊急的情況下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影片中所展現的可貴的信念和精神也正是我們所需要的科學精神:無論多少困難,都要堅持不懈,保持樂觀態(tài)度,永不放棄。在這類節(jié)目中,講授探險求生的知識的同時,也體現了各類的科學類知識的應用。而且此類節(jié)目拍攝地點遍布全球各個大洲,包括人跡罕至的北極圈。內容上涉及到颶風、海嘯、雪崩等地質災害和海島、沙漠、叢林、峽谷、火山等各種地形,凡是可能在野外遇險的地點,在《荒野求生》的影片中均有包括在內。該類節(jié)目中懸疑的使用,用故事化的敘述手段增加了很多情節(jié),產生了強烈的藝術吸引力,可以成功地吸引觀眾的眼球,激起內心的探險欲,而作為科學知識的傳授者,我們應該抓住背后的理論科學知識的應用,這比我們平時的刻板的理論教學更有效。
探險求生類影像不同于其他的影像類資源,它對于科學性的要求更加嚴格。探險求生類的影像本身就本著科學的態(tài)度,真實地記錄戶外旅行以及遇到自然災害的一些緊急處理方式,記錄了事件出現的狀況以及處理過程中應用到的科學理論知識。他們所傳授的科學知識必須真實可靠,如果有違背科學的現象,就會誤導學習者,造成極壞的影響。而類似于探險求生類的影像資料正是屬于此類影片,能很好地激起學生內心追求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渴望,一次次的有驚無險,更是給予了學生視覺上的刺激,逆境求生,永不服輸的精神正是科學探究所需要的。
《課程標準》具體目標中,有對科學知識做簡要的說明,即“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和宇宙和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四大領域中淺顯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與研究方法”。對探險求生類影像進行分類處理后發(fā)現里面囊括了很多科學內容。其中每個不同環(huán)境的探險過程中都包含這不同的科學知識。例如:涉及到物理的主要是力學上的,最為突出的是生物方面的知識,還有熱學方面的知識。在野外生存食物是必備條件,如何躲避有害有毒的動植物,這些都需要以生物學知識為背景。在逃生過程的影像中,需要應用到大量的物理學知識,還需要大腦快速的應變能力。
案例一、營養(yǎng)與健康
場景:《荒野求生》之《險境救命的食物》,食物是身體的燃料,我們的運動量越大,我們就越渴望食物。不過事情其實沒那么簡單,以香蕉為例:這是一種很好的高熱量食物,但如果你只靠吃香蕉活下去,你的健康狀況會迅速惡化。人體需要多樣化的飲食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多樣化飲食的意義在于,保證你能攝入所有主要的營養(yǎng)物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從而引入科學的學習營養(yǎng)與健康。
1、討論:各種營養(yǎng)物質的作用
2、尋找在野外哪里能找到它們
3、討論生活中哪些食物中含有這些營養(yǎng)物質
案例二:(場景)車輛沉入水中(自救版),行動要迅速,落水的第一時間是你最好的逃脫時機;如果已經打不開門了,就用觸手可及的尖物砸碎車窗;當水涌入到駕駛室時,保證你的安全帶是扣住的,這樣你就不會被水流沖得遠離逃生出口,不要驚慌,你可能要等水灌滿車身之后才能打開車門,之后一旦水壓平衡,立即解開安全帶,開門游出。
作為八上《液體的壓強》的分析材料,討論:1、為什么車一部分浸入水中后會打不開車門?2、為什么說水灌滿車身后才能達到水壓平衡,才能打開車門?從生活實際出發(fā),但又是平時不容易遇到的,學習了液體壓強后,萬一遇到這種突發(fā)情況就不會慌張了,因為液體壓強的存在,車門打不開。只有等水灌滿車身后,水壓平衡才能打開車門,因為水的壓強跟深度有關。
通過探險類的教育影像資料可以使課堂變得鮮活,科學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在課堂中,利用影像的方式滲透到平時的教學教育中,傳遞給學生科學態(tài)度??茖W態(tài)度包括了對自然現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樂于探究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學道理;對于參加觀察、實驗、制作、調查等科學活動;有求真務實、堅持真理的科學精神;有將自己的意見公開與別人交流的愿望;認識交流的重要性,有主動和他人合作的態(tài)度;有熱愛自然,珍愛生命,具有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等。在《荒野求生》中遭遇自然災害,看到的環(huán)境的惡劣、資源的短缺和未來的憂慮,也有自然和人為造成的因素存在因素存在,讓我們看到科技是一把雙刃劍,面對這把雙刃劍,我們需要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從而告訴我們中小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的重要性。
在科學課堂截取探險求生類的片段,進行課堂引入或者是情境引入,的確能夠激發(fā)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與大自然的距離,從而提高課堂效率。通過課堂的應用發(fā)現,大多適合七年級的科學教材使用較多,屬于課外拓展內容,激發(fā)學生興趣為主。把理論知識結合到實際應用中,更具有說服力,也讓學生走出生活圈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拓展了自身的視野,提高了個人的科學素養(yǎng),闡述了它們對科學教育的啟示以及STS教育的關系,體現了探險求生類影像與科學、技術、社會的關系。
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莊市(逸夫)學校 沈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