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成語是一種充滿智慧、表達簡練的語言形式,也是學習語文的重要工具。與成語有關的故事非常多,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結合成語故事來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文章以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為例,就如何運用成語故事打造精彩的文言文課堂進行了一些教學嘗試,在不斷實踐中提出了一些方法,希望能對文言文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中語文;成語故事;文言文;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18-0022-02
引 言
成語是由固定詞組或短句組成的結構穩(wěn)定、思想精辟、語法功能多樣的語言形式。字和詞是構成成語的重要成分,但成語不是構成成分的簡單相加,其有特定而完整的意義,許多成語都有其豐富的文化背景。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成語故事作為工具和橋梁,讓學生順利抵達學習文言文的秘境,促使學生體會到文言文的魅力和學習文言文的樂趣。那么,在文言文教學中,如何借助成語故事來教學呢?
一、以成語故事為引線,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由于文言文年代久遠,表述方式與現代文不同,許多學生認為文言文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對文言文不感興趣。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好的導入可以為高效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文言文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成語故事為引線,激發(fā)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或者以趣味成語為工具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借助成語故事思考問題、探究學習,體會到學習文言文的樂趣 [1]。例如,在教學《勸學》這篇文言文時,“勸”具有
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而關于勸學的成語和成語故事可以說是浩如繁星。為此,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借助成語故事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和讀書有什么用呢?孔子說,學習是成為‘棟梁之材’的根本;孟子說,讀書有助于培養(yǎng)君子品格,讓人‘獨善其身’;宋太宗明確告訴我們‘開卷有益’。在中國歷史上,關于勸人學習和刻苦求學的故事不勝枚舉。如戰(zhàn)國時期,蘇秦常??嘧x到深夜,每到夜里疲倦時,為了防止自己打盹,他想了一個辦法,就是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這樣可以讓自己保持清醒,這是‘懸梁刺股’成語故事的由來;孟軻的母親為了讓孩子有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先后搬了三次家,最后選擇在學校旁居住。孟子受到教化,也愛上了學習,終成一代大儒,這是‘孟母三遷’的成語故事。但是,真正能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人并不多,儒家‘至圣宗師’孔子算是一個,本文的作者荀子也算一個。荀子在這篇文章中,以‘青出于藍’做引子,論述了為學的道理。同學們知道‘青出于藍’這個成語的出處嗎?荀子在文中用‘青出于藍’究竟要論述什么內容?又列舉了哪些可以論證‘青出于藍’的例子呢?”由此激發(fā)學生閱讀文本的欲望,讓學生思考上述問題,并帶著問題閱讀全文,尋找答案,最后解決問題。以成語故事為引線來導入課堂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探索未知領域的強烈欲望,對學生學習文言文有很大幫助。
二、以成語故事為脈絡,梳理故事情節(jié)
相較之前的語文教材,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在內容選擇、編排形式上更加科學、合理?,F行的高中語文教材收錄的許多文言文,不僅具有知識性,還具有情節(jié)性和趣味性。為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知識教學,還要引導學生梳理故事脈絡,分析人物形象 [2]。成語故事與普通故事一樣,具有線索、脈絡和敘事特征。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成語故事梳理故事情節(jié)和脈絡,讓學生在特定的視角下理解文章內容。
例如,在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故事性較強的人物傳記時,首先,教師可以在課文研讀的基礎上,結合課文內容,將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分解成一個個成語,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刎頸之交等。然后,教師在黑板上寫出成語,并打亂這些成語的時間順序,讓學生閱讀課文,梳理故事脈絡,并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排列,這樣可以讓學生對故事的發(fā)展有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給學生留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結合成語復述課文內容,并將成語嵌入故事中,借助復述這種生動靈活的學習方式,活躍課堂氣氛。最后,教師隨機提問幾名學生,讓每名學生復述一個小故事,借助故事訓練學生的信息提取、閱讀理解和口頭表達能力,并對學生的表現及時給予評價和肯定。以成語故事為工具梳理故事情節(jié),營造生動有趣的教學氛圍,可以增強教學的靈動性,促使文言文課堂變得妙趣橫生,這不僅可以改變學生對文言文的刻板印象,還可以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三、借助成語故事,品評經典人物形象
人物是文言文文本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人物形象分析與評價,讓學生學會概括和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在漢語成語庫中,有許多用來概括、刻畫人物形象和性格特點的成語,也有許多與人物有關的成語故事,如形容君主和領導的成語有明察秋毫、從善如流、任人唯賢;形容人物品質和能力有問題的成語有剛愎自用、夜郎自大、自命不凡、自以為是、孤芳自賞、目空一切等,這些成語都有其故事背景。在分析文言文中的人物時,教師可以借助成語故事來點評、概括人物形象特點,以此加深學生對人物的認識。
例如,《鴻門宴》一文中,在“鴻門宴”上,不僅出現了劉邦、項羽這兩位大人物,而且劉、項雙方陣營的各個人物也陸續(xù)登場,人物心理、動作和語言都非常精彩。為了加深學生對文中人物的認識,教師可以用若干成語概括這些人物形象,如用剛愎自用、優(yōu)柔寡斷、有勇無謀概括項羽的人物形象;用八面玲瓏、從諫如流,善于巧言令色、見風使舵概括劉邦的人物形象;用深謀遠慮、臨危不懼、進退有度概括張良的人物形象; 用目光如炬、越俎代庖、老謀深算、百密一疏概括范增的人物形象;用目光短淺、愚昧無知概括項伯的人物形象。在使用成語概括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即學生自由選擇扮演的人物,利用語言、動作、表情等創(chuàng)設概括人物的成語情境,將人物形象和性格充分展現出來。比如,對于劉邦這個角色,扮演者事先應思考運用什么樣的語言和動作才能將“八面玲瓏、巧言令色、見風使舵”的形象演繹出來。學生通過思考和嘗試,不僅可以加深對人物形象的認識,還可以增加成語的積累,有更多的收獲。
四、引用成語故事,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文言文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傳授給學生文言文知識,引導學生通過文言文探索古人寫作和講話的方式,讓學生觸及傳統(tǒng)文化的內核。但是,文言文知識和內涵博大精深,而高中生的文言文知識積累相對有限,在短時間內,學生可能無法領會文言文的真諦。成語故事具有通俗易懂的特點,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成語故事突破教學重難點,幫助學生理解文言文。
例如,《琵琶行并序》一文中有許多晦澀難懂的字和詞,這不僅增加了文本的理解難度,還讓許多學生無法理解作者與琵琶女遭遇的相同之處。為此,教師可以先引入成語“千呼萬喚”,講解成語的意思是“多次的呼喚、再三的催促,形容很不容易出面”。琵琶女為何會這樣呢?學生探討后就會明白這是她“矜持、不愿拋頭露面,沉淪后痛苦心態(tài)”的反映,為之后理解作者在仕途上的遭遇奠定基礎;談琵琶女演奏時,引入“竊竊私語”這個成語,學生很快找到相應內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水到渠成地理解這是描寫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藝;通過琵琶女自述自己的不幸身世,作者聯系到自身的遭遇,發(fā)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凄涼感慨,所以有了“江州司馬青衫濕”的傷感情景。這樣,課堂教學流暢而精彩,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達到了“柳暗花明”的境界。
結 語
綜上所述,在文言文教學中,運用成語故事的內涵來打造精彩的課堂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巧用、妙用成語故事來增強文言文課堂教學的靈動性和趣味性,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文言文的未知領域,進而達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蔡金華.成語故事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資源,2018(08):13-14.
[2]王麗麗.成語故事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9):269.
作者簡介:蘇風貴(1975.8-),男,福建仙游人,教育碩士,一級教師,目前主要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