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婆媳關系典型個案為例,以結構家庭治療法為基礎,評估家庭結構和界限、家庭系統(tǒng)彈性、家庭系統(tǒng)回饋、家庭生命周期、家庭成員的癥狀與家庭交往方式之間的關系。通過情節(jié)重演的方式改變家庭看法、引起危機的方式改善家庭結構、逆向思維的方式改變家庭世界觀、訂立規(guī)則的方式重塑家庭溝通模式,實現(xiàn)緩解案主婆媳關系,從而達到改善案主家庭關系的目標。
關鍵詞:婆媳問題;結構家庭治療法;因應之策
中圖分類號:C916;D66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9-00-02
本文所選取的案例來源于筆者在農村婆媳關系調查中的一個典型個案。案主小徐與丈夫小鄭相戀兩年,奉子成婚。婚后小徐丈夫在外打工,公公在家務農。婆婆覺得小徐作風不正派,在婚后一直對兒媳婦挑三揀四。在小徐生下女兒后,婆婆態(tài)度更加惡劣,成天指責小徐“生不出兒子”。尤其是發(fā)現(xiàn)小鄭將工資交給小徐保管后,婆婆就更加嚴苛對待小徐,時常破口大罵,甚至勸說小鄭與小徐離婚。婆婆對小鄭寵溺有加,認為“兒子就該聽我的”。社工了解小徐家庭情況后,嘗試通過結構家庭治療法,緩解婆媳矛盾,重塑家庭溝通模式,改善家庭結構,營造幸福的生活氛圍。
一、基于結構家庭治療法的問題評估
第一,家庭結構和界限。小徐產女后,婆婆不愿幫忙照顧女兒。小徐感到委屈,有一次打電話給丈夫訴苦被婆婆聽到,婆婆便打了她一巴掌。婆婆平時對小鄭特別好,婚后依然把他當孩子一樣,各種事情都要過問。但婆婆同公公鮮少交流,吵架也是“冷暴力”??梢?,婆婆與小鄭的關系為糾纏,與公公的關系為疏離。自從小徐向丈夫訴苦被婆婆發(fā)現(xiàn)后,她但凡有讓婆婆不滿意的地方,婆婆都會拿孩子出氣。有時任憑孩子哭鬧,毫不搭理。如此將第三方,即“女兒”,代入婆媳關系即形成了“三角纏”。
第二,家庭系統(tǒng)彈性。家庭系統(tǒng)彈性是指家庭的適應與轉變能力。而當一個家庭成員發(fā)生變化后,原有的家庭結構與交往方式沒有得到相應調整或改變致使家庭成員感到困擾,則說明家庭系統(tǒng)彈性不足。小徐自述嫁入小鄭家前后,由于婆婆嫌棄自己,平時幾乎不與自己交流,依舊與丈夫、公公按照自己嫁進來之前的方式溝通,將小徐當作外人。
第三,家庭系統(tǒng)的回饋——過分關心與淡漠。家庭系統(tǒng)的回饋是指家庭對個別成員的需要、感受、行為和思想的敏感程度。家庭成員之間過分冷漠或過分操心都不正常。案主明顯感覺到婆婆對小鄭過分關心,與公公關系淡漠,對小徐更是“愛理不理”。
第四,家庭生命周期。案主丈夫所處的家庭是主干家庭,其正處于收縮期與空巢期之間。收縮期始于第一個孩子離開父母家,空巢期為最后一個孩子離開父母家。由于丈夫是獨子,因此該家庭已完成收縮期的任務,但由于兒子、媳婦未搬離原來家庭,因此該家庭還未進入空巢期。
第五,家庭成員的癥狀與家庭交往方式之間的關系。結構家庭治療法認為家庭成員產生問題的原因是家庭功能喪失與成員間的不良交往方式。小徐的婆婆處于強勢地位,所有的矛盾,包括過分寵溺小鄭、疏遠丈夫、打罵案主、虐待孫女等,都因婆婆而起。丈夫的冷漠、兒子的無奈和兒媳婦的痛苦等情緒體驗及反饋也皆因婆婆的言行而發(fā)生。如果將家庭交往方式進行改變,最受影響、得失最多的則是婆婆和案主。
二、以結構家庭治療法介入婆媳問題的過程及策略探討
(一)進入家庭——觀察家庭互動
本案例中,家庭對社工的進入有所保留或抗拒。一方面,案主婆婆文化水平低,潛意識里將社工看作是“權威的專家”,她擔心自己的權威在社工面前受到挑戰(zhàn),因此在社工介入之初表現(xiàn)出抗拒情緒。另一方面,農村常有“家丑不可外揚”的思想,認為家庭矛盾可內部解決,“不需要外人參與”。而且處于家庭矛盾之中,社工很容易卷入家庭糾紛,偏袒一方,打擊另一方。因此,社工主動了解當地風土民情以及按家庭習慣,主要關注家庭交往過程而非談話內容。同時,運用同理心、鼓勵、積極關注、真誠、情感反應、內容反應等會談技巧,與各位家庭成員建立信任關系,從而促進后續(xù)治療的開展。
(二)評估——分析家庭問題
評估過程開始于接案之初,根據《家庭關系量表》中的“父母管教壓力”一表,婆婆的測試結果為80分,公公的測試結果為19分,婆婆的分值遠高于公公,該表總分為102分,根據計算規(guī)則“愈高分者,其壓力亦越大”可見,婆婆對于小徐丈夫的關懷遠高于公公。而根據《家庭關系量表》中的“夫妻溝通”一表,婆婆和公公的測試結果分別為24分和20分。該表總分為66分,根據量表規(guī)則“愈高分者,其夫妻間溝通愈良好”可見,婆婆和公公的溝通存在障礙。因此也印證了上述“家庭結構和界限”的判定。另外,在評估過程中,社工需要明確家庭的形態(tài)和結構、家庭系統(tǒng)的彈性、家庭系統(tǒng)的反饋、家庭生命周期、家庭成員的癥狀與家庭交往方式之間的關系②。
(三)介入
第一,改變家庭的看法——情節(jié)重演,直面問題。為了讓所有家庭成員直觀地看到家庭的問題,社工使用“情節(jié)重演”的方法,引導家庭成員直面問題。社工引導案主、婆婆、小鄭重演“小徐向丈夫訴苦,婆婆打罵小徐”的情節(jié)。在此過程中,小鄭明顯感受到小徐的委屈和痛苦情緒,但由于婆婆的強勢,小鄭則默不出聲。社工發(fā)現(xiàn),三者面臨問題時,都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都希望對方改變而非自己。人們很難看出自己也是使自己陷入災難的成因之一,只怪罪他人的所作所為,卻很難看出自己與他人相處的模式。治療者的工作之一就是喚醒他們。因此,社工反復重復某一信息、突然改變聲調、做出某些怪異的動作等,引起家庭成員的注意,并引導家庭成員反思。
第二,改善家庭的結構——引起危機,迫使改變。對于案主家庭中疏離與糾纏的病態(tài)家庭結構,社工采取“引發(fā)危機”的策略。例如,在婆婆指責媳婦時,社工可以通過冷落的方式有意識地忽視婆婆的意見,并站在小徐一邊,向婆婆提出“挑戰(zhàn)”。當婆婆受到批評時,就會向公公發(fā)出“求助”,希望與公公共同“對抗”社工。而在婆婆與向公公“求助”的時候,公婆之間的疏離關系則凸顯出來,并迫使他們發(fā)生改變。同理,促使小鄭站在小徐一邊,反駁母親,影響母親的“兒子就該聽我的”這一信念,引導一家人認真審視母子關系和夫妻關系,領悟“糾纏”與“疏離”的病態(tài)家庭結構所帶來的危機,促進改變。
第三,重塑家庭溝通模式——去粗取精,定立規(guī)則。在家庭治療的中后期,家庭成員已基本體會并領悟病態(tài)家庭結構以及不良的溝通模式對家庭生活的影響。在這一時期,社工的主要工作是引導家庭成員共同討論,定立家庭規(guī)則。社工和家庭成員一起分析現(xiàn)有家庭溝通模式中的優(yōu)點和缺點,探討改進方案,定立全員贊同且愿意參與實施的新型家庭溝通規(guī)則。
(四)結案與評估
在這一階段,社工與案主及家庭成員共同回顧整個服務過程所經歷的重要事件和情緒體驗,再次強化重新構造的家庭溝通模式和正常的家庭結構,復習解決家庭沖突的方法,使家庭成員在服務結束后能自行解決任何家庭沖突所造成的問題。社工在結案后的3個月內,不定期與案主及其家人聯(lián)系,詢問近期改變,同時對案主的困惑進行解答,強化其解決問題的能力。結案后,工作者再次通過《家庭關系量表》對案主家庭關系進行評估,根據《家庭關系量表》中的“父母管教壓力”一表,公公的測試結果為49分,較介入前有明顯提高。而根據《家庭關系量表》中的“夫妻溝通”一表,婆婆和公公的測試結果分別為40分和43分。二人分數均較介入前有明顯提高。同時,案主自述近期婆婆與其關系有所緩和,對女兒的照顧也比之前耐心周到,小鄭和案主公公則表示案主婆婆的態(tài)度較家庭治療前更加和善,但偶爾還會有負面情緒出現(xiàn),畢竟多年根深蒂固的思想難以在一朝一夕之間完全改變。同時,社工從村民中了解到,案主家較之前少有吵鬧聲傳出??梢姲钢骷彝コ蓡T關系漸趨緩和。
三、反思
結構家庭治療法在促進家庭成員良性溝通方面的影響不可否認,但其所表現(xiàn)出的局限性仍不可忽略。一是關注內在互動,忽略外在影響。二是關注家庭整體的改變,忽略了個體情緒體驗。三是對社工專業(yè)技能要求較高,社工需要隨時改變自己的立場,始終保持客觀。
參考文獻:
[1]許莉婭.個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美]薩爾瓦多·米紐慶.家庭與家庭治療[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9.
[3][美]Nichols,Schwartz.家族治療概論[M].王慧玲,連雅慧,譯.臺北:洪葉出版社,2002.
[4]蘇蘇.退休老年婦女的成功老齡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
(責任編輯:董維)
①? ?《個案工作知識點總結》,據百度文庫:https://wenku.baidu.com/view/9e997998d3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fb.html?fr=search-1-wk_sea_vipX-income8&fixfr=8xpCkkj3QxSQUZo1A7nEtw%3D%3D。
收稿日期:2021-05-26 修改日期:2021-07-13
作者簡介:黃書琳(1991—),女,福建福州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社會發(fā)展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