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安冉
吳中風雅何處尋?你可以走走蘇州的大街小巷,可以看看那些枕河人家,可以聽聽軟糯的吳儂軟語,可以品嘗精致講究的蘇式菜肴……
當然,也可以在博物館里尋覓吳地與古城的風韻。
雅物里的吳地興盛
春夏之交,最是江南好風景。2021年4月30日,“下江南——故宮博物院藏乾隆時期文物展”在吳中博物館正式啟幕。本次“下江南——故宮博物院藏乾隆時期文物展”是吳中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的首次合作,精選故宮博物院所藏與乾隆皇帝密切相關(guān)的宮廷文物116件(套),其中包括與蘇州息息相關(guān)的宮廷文物60余件,不僅展現(xiàn)了清代蘇州織造的絲染織繡、玉雕、漆器等獨特工藝,也承載著乾隆六巡江南的文化記憶。
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清代蘇工蘇作,譽滿全國。文物展上,由蘇州織造制作完成的宮廷珍品,包括緙絲彩云金龍紋男夾朝袍、青玉交龍紐“御書房寶”、乾隆款脫胎朱漆菊瓣式盤等等?;实叟R時召見臣工之用的《寶座間場景》里,有寶座一個,圍屏一面,宮扇一對,剔紅香熏一對,甪端式香薰一對、亭式香筒一對。據(jù)《活計檔》記載,乾隆時期蘇州織造曾多次負責宮廷所需玉甪端和玉香筒的制作。一件件珍品再次回到蘇州,一幅盛世江南長卷正在緩緩打開……
自古至今,蘇州的匠藝傳承有序。說起來,紫禁城與蘇州城的關(guān)系深厚而緊密,從以蒯祥為代表的香山匠人留下的建筑巨制,到精巧細致的文房用品和生活用器,紫禁城里的蘇州風,流行數(shù)百載,如今成為全社會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一樓是乾隆“帶回來”的蘇作珍品,二樓的展廳里,“匠藝”系列首展“入核有神——方寸之間的匠心琴韻”,正在展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光福核雕)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工藝美術(shù)大師陸小琴21件(套)作品。取法古意的《核舟記》《金陵十二釵》,以古為新的《十二生肖印章》《太湖霞光》等核雕,融畫意詩境于方寸小核。
一顆本不起眼的果核,如何變成一件巧奪天工的核雕藝術(shù)品?“五一”假期第一天,核雕大師課受到熱捧。參觀者跟著匠人,體驗一刀一劃,一鏟一刻,在一枚果核上雕刻出大千世界的非凡匠心。
據(jù)介紹,“匠藝”系列展是吳中博物館的非遺系列展,該系列展覽將聚焦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利用博物館自身在文化闡釋、內(nèi)容展示、教育互動中的優(yōu)勢,連接公眾與非遺,連接當下與傳統(tǒng),連接技藝與產(chǎn)業(yè),解讀匠心與人文。之后吳中博物館“匠藝”系列還將會進行蘇繡、硯制、玉雕等傳統(tǒng)工藝的展示與解讀。每兩個月一次的“匠藝”非遺文化展,也是吳中博物館頻次最高的展。
風雅文物最能見證吳地曾經(jīng)的精彩。且不說明清時期的蘇工蘇作,即便是新石器時代的良渚陶器,抑或六朝的青瓷、五代的秘色瓷,乃至陶瓷史上高峰的宋代官窯,元代的青花及明清瓷器,或多或少都與吳地的文化、經(jīng)濟有關(guān)。
吳中風雅此處尋。吳中博物館,又名“吳文化博物館”,從開館伊始,就用風物文物精細講述吳文化變遷。館長陳曾路在媒體采訪中專門做過介紹,“考古探吳中”和“風雅頌吳中”兩大常設(shè)展,是以“吳文化”為核心串聯(lián)起的展覽,1454件文物,前者是用考古發(fā)現(xiàn)的資料,去串聯(lián)吳地、吳中,甚至江南的歷史,后者則是廣義的吳文化,展現(xiàn)從春秋戰(zhàn)國到明清時代,從風物、人情、地理再到雅頌的傳承,講述吳文化在歷史階段的變遷與發(fā)展。
風物是魂,建筑是形,形與魂里都透著吳文化的影子。吳中博物館外形就是一個大寫的“吳”,沿用蘇州街巷的灰白色調(diào),展廳中央設(shè)寬闊的中庭空間,將各個不同的展廳連接在一起,像極了中國的庭院。千年歷史的京杭大運河和寶帶橋,悠然靜謐地矗立在窗外不遠處。二樓主展廳的入口,門前是一組精致的園林小景,4000平方米的展陳空間,6800多套文物藏品,其中一級品55件、二級品66件、三級品177件,吳中博物館,可謂處處是吳風雅韻。
這些特展值得一看
下江南——故宮博物院藏乾隆時期文物展
吳中博物館一樓第一特展廳
2021.05.01~2021.07.31
本次“下江南——故宮博物院藏乾隆時期文物展”由吳中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合作,本次展品精選了與蘇州息息相關(guān)的宮廷文物60余件,文物展持續(xù)到7月底,非常有看點。
啟幕江南——草鞋山遺址與環(huán)太湖地區(qū)史前文明展
吳中博物館一層第二特展廳
2021年5月18日-8月14日
環(huán)太湖地區(qū),自古以來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皢⒛唤稀菪竭z址與環(huán)太湖地區(qū)史前文明展”由吳中博物館策展,10家環(huán)太湖地區(qū)文博單位的178件/套太湖史前文物參展,涉及環(huán)太湖地區(qū)15個遺址,將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段完整而精彩的環(huán)太湖史前歷史。
碑刻里的姑蘇繁華
碑刻是會說話的石頭,從碑刻中,可以探尋歷史留下的印記。蘇州碑刻博物館是專門收藏、研究、陳列、復制蘇州地方性碑刻的專業(yè)性博物館,博物館里的每一塊碑刻都承載著姑蘇古城的歷史記憶,收藏的碑刻橫跨了五代至民國近一千年的歷史,光是碑刻上記載的有關(guān)“蘇州”的稱呼,就有好幾種。
“吳郡”這個稱呼,可以在《吳郡重修大成殿記》中找到印證。南宋紹興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141年由徐實刊刻的此碑,是地道的宋碑原刻,也是蘇州郡學文廟有關(guān)歷史記錄的最早碑刻。碑文由宋四大書法家之一米芾的兒子米友仁書寫,敘述了南宋紹興年間,平江知府梁汝嘉重修蘇州文廟大成殿的來龍去脈。
蘇州還有“平江”這個別稱。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宋徽宗敕升蘇州為平江府,于是蘇州開始了“平江”之稱,《平江圖》碑反映的就是這個史實?!镀浇瓐D》,對于蘇州來說是一塊非常珍貴的碑刻。碑刻于南宋紹定二年(1229年),它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最詳盡的石刻城市平面圖之一。2500多年來,蘇州行政體制不斷變更,名稱也多次改變,但城址基本未變。我們一直說蘇州是古城保護做得最好的城市,為什么這么有底氣?看看《平江圖》就知道了。蘇州經(jīng)歷過許多次戰(zhàn)爭和自然災害的破壞,但是人們總能照著《平江圖》把它修好。直至今天,蘇州仍然基本延續(xù)了《平江圖》“水陸相鄰、河路平行、前街后河、河街相臨”的雙棋盤城坊格局。文化自信,就是這么來的。
元代對蘇州的稱呼是“平江路”。當然,“路”是元代的行政區(qū)劃名稱?!镀浇分亟ㄖ潦ノ男鯊R記碑》是佐證。明初(1367年),改元代的平江路為蘇州府,明清兩代后來都稱蘇州為“蘇州府”。
明清姑蘇的繁華在碑刻里可以找到廣闊的印證。碑刻博物館里館藏的261塊二級文物——明清蘇州工商經(jīng)濟碑,一直都是反映蘇州古代經(jīng)濟發(fā)展的第一手資料,各種商幫在吳地聚集,一塊塊碑刻出自能工巧匠之手,記載著蘇州各行各業(yè)的繁榮。
經(jīng)濟繁榮,文化興盛。181塊古代書法碑刻巍巍壯觀,其中最著名的——過云樓藏帖,是清代過云樓主人顧文彬從所藏的歷代真跡中挑出24位書法家精品,不惜重金聘請能工巧匠,親自督工鐫刻而成的,“過云樓藏帖”稱得上是絕代佳品,是吳地書法刻帖的最高成就之一。
蘇州有一項“特產(chǎn)”:狀元。蘇州碑刻博物館也是蘇州文廟的所在地,縱觀中國科舉制存在的1300年間,蘇州地區(qū)共出產(chǎn)文武狀元50人。文脈如此興盛,而要管窺這種興盛的緣由,作為中古時期蘇州地方教育縮影的蘇州文廟府學,便是一個很好的注解。碑刻博物館館藏的近70方的儒學碑刻和拓片,是見證蘇州文廟府學前行歷程中閃亮的坐標,最大程度地還原了“千年書鄉(xiāng)”的文脈傳承史。
這些展不可錯過
2021年,碑刻博物館的三個展覽,通過所藏碑刻拓片闡釋吳地歷史與文化。
憶江南——蘇州大運河碑刻拓片展
8月,“憶江南——蘇州大運河碑刻拓片展”。展覽以“碑刻里的大運河”為核心,將精心挑選歷代七十余件與大運河蘇州段息息相關(guān)的碑刻拓片,力求從橋梁交通、政治經(jīng)濟、人文風貌等方面入手,將史料與場景相融合,向觀眾娓娓述說大運河的蘇州故事。
鐵筆錚錚 薪火相承——獻禮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碑刻非遺技藝傳承展
10月,“鐵筆錚錚 薪火相承——獻禮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碑刻非遺技藝傳承展”。2021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一百年風雨兼程,一世紀滄桑巨變,在這特殊的歷史節(jié)點,新一代刻碑人,正用自己手中不輟的刀筆,鐫刻社會主義的新風貌。
文·明——吳門書派書法拓片展
12月,“文·明——吳門書派書法拓片展”。將精選百余件館藏精品拓片,從“吳門書派”的“先導者”、“全盛期”、“后繼者”三個部分,展示“吳門書派”眾書家的書法作品,體現(xiàn)了繼承、包容、創(chuàng)新、進取的書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