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一夫
2020年底,北京前門突然多了一家“網紅打卡地”。
這是由中服免稅在首都市區(qū)里新開設的一家免稅店,一棟古色古香的獨棟小樓,面向國人開放,只要在規(guī)定時間范圍內有出境記錄,拿著護照就可以過來“買買買”。于是,不少消費者紛紛慕名前來拍照打卡購物,忙得不亦樂乎。
值得注意的是,這只是近期國內免稅經濟暴火當中的一個縮影。事實上,自2020年起,免稅經濟的熱度一直不減,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加碼布局,這當中不僅有海南離島免稅新政的出臺,還有市內免稅店的推進。
背后的深意,需要我們細細品味。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經濟社會運行的節(jié)奏。得益于全社會強大的動員力、號召力和執(zhí)行力,我國率先推動了復工復產,并以促進消費為政策抓手,借助發(fā)放消費券、支持夜經濟、舉辦主題購物節(jié)等手段來激發(fā)民眾消費熱情,希望以此來帶動各行各業(yè)的復蘇與國民經濟的回暖。
可是,是否愿意花錢,終歸是由消費者自己決定。經歷了疫情的沖擊,人們普遍在收入水平、市場預期和消費信心等方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盡管宏觀經濟運行態(tài)勢日益向好,但消費端的復蘇進程還是要比生產端慢了不少。
就在這時,近些年我國居民在海外消費的持續(xù)增長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公開數據顯示,2012-2019年,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guī)模從2.1萬億元一路增至10.8萬億元,年均增速在25%以上,反映出一部分居民不是沒有足夠的消費能力,而是出于種種原因,更愿意把在國內掙的錢花到國外去,消費外流現象也因此變得頗為嚴重。
這當中,奢侈品消費占據大頭,并且連續(xù)多年,我國都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根據《中國奢侈品報告2019》顯示,2018年中國人在境內外的奢侈品消費額達到了7 700億元,占到全球奢侈品消費總額的1/3,而其中超過7成的奢侈品消費是在境外完成的;消費品類主要集中在服飾、香化、箱包、珠寶、手表等。
大量的海外購物不僅造成了每年超過2 000億美元的旅游服務貿易逆差,還消耗了我國大量的外匯儲備。
之所以會如此,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國內消費市場供給結構不盡合理,高端商品市場發(fā)展不夠充分,未能有效滿足中高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從而導致這部分消費者“舍近求遠”地轉向國外消費。
而在奢侈品方面,由于關稅率較高等客觀因素,國內外價格差異普遍較大,海外更為友好的價格也就成為了導致消費外流的核心原因。以護膚品牌海藍之謎精華面霜為例,國內各大電商平臺官方旗艦店的售價普遍為2 680元/60ml,海外官網價格折合人民幣為2 290元/60ml,差異立顯。
如果能夠采取措施來真正改善奢侈品在國內的售價和豐富程度,那么外流的消費是很容易在國內實現的,這種消費的“轉移”勢必要比一味地“挖掘”國內消費更加容易。而回流的消費既能壯大國內消費市場,強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又能為國內大循環(huán)注入新的動力。
正因如此,決策層對于引導海外消費回流越來越重視。而自2020年以來,海外疫情形勢持續(xù)嚴峻,國際局勢變幻莫測,出入境旅游的門檻大大提高,所以大多數人在節(jié)假日期間都選擇在國內待著。這對于引導海外消費回流來說,是一個絕好的時機。
于是,免稅消費的各項支持政策應運而生,整個行業(yè)也站上了風口。
為什么要以免稅經濟為政策發(fā)力點呢?
一方面,商品價差是海外奢侈品消費規(guī)模暴漲的重要原因之一。對于免稅商品來說,由于免征了進口海關稅、進口環(huán)節(jié)消費稅、增值稅等稅收,其價格普遍要比市內百貨公司專柜售賣的相同商品低30%左右,擁有天然的價格優(yōu)勢。
同時,免稅商品都是從各大國際品牌供應商那直接采購,品牌力強大且具有正品保障。而從品類上看,免稅商品主要包括煙草制品、葡萄酒及烈酒、香水化妝品、時尚品及配件、腕表珠寶等多項奢侈品類,結構上同外流的海外消費結構非常接近。
另一方面,我國長期以來都是以機場/口岸免稅店為主流。根據中國報告網的統(tǒng)計,機場、口岸與機上免稅銷售規(guī)模占據我國整體免稅銷售額的3/4。
可是受疫情影響,國內航班急劇縮減,機場免稅店遭受巨大沖擊。為此,免稅行業(yè)本身也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而占比相對較低的離島免稅和市內免稅,自然就被寄予厚望。
基于上述兩方面原因,以免稅經濟為切入點自然就成為了最佳選擇。通過積極布局離島免稅和市內免稅的發(fā)展,采取增加免稅店數量及免稅商品種類、提升免稅購物限額等措施,不僅可以緩解整個行業(yè)的經營壓力,還能夠精準鎖定特定的消費人群并為之提供更為豐富的消費選擇,而且不會對全國零售體系及生態(tài)造成較大規(guī)模的沖擊,堪稱是承接海外消費回流的有效抓手。
事實也正是如此。
以海南為例,自2020年7月開始,海南離島免稅新政落地實施,一批又一批旅客紛紛前去海南旅游順便購物。
海口海關數據顯示,海南離島免稅新政一年以來,免稅購物金額多達468億元,同比增長226%;件數6 072萬件,同比增長211%;購物旅客628萬人次,同比增長102%。這充分反映出,海南免稅消費在帶動旅游市場復蘇與引導海外消費回流上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展望未來,在國家意志引導消費回流和居民消費升級的雙重利好之下,免稅行業(yè)的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這是因為,國內免稅市場的成熟度同國人超強的購買力不相匹配,同時也反映出潛力之巨大,未來具有較大的回流和增長空間。
具體來說,行業(yè)最具發(fā)展?jié)摿Φ漠攲偈袃让舛惖辍?/p>
于我國而言,市內免稅店一直都是相對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中出服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僅有13家市內免稅店,且多數僅供持有國外/境外護照或通行憑證人員出境購買,銷售額占比還不到整體的1%。
相比于機場/口岸免稅店,市內免稅店優(yōu)勢明顯:一方面,距離城市居民更近,購物時間更加充裕,能夠給予顧客極大的便利度和友好度;另一方面,市內店鋪租金更低,從而可以提供更加寬敞的展區(qū)面積,容納更加豐富的商品品類,有助于提升顧客購物體驗。
其實,若是放眼全球,免稅行業(yè)極為發(fā)達的國家?guī)缀醵紦碛袕姶蟮氖袃让舛惖瓴季帧?/p>
以韓國為例,韓國市內免稅店的銷售額年均復合增速高達30%,遠超口岸店的5%;2019年韓國市內免稅店銷售規(guī)模占比超過80%。
市內免稅店的繁榮,有力地支撐起了韓國免稅市場的壯大。目前,韓國占全球免稅市場份額已經超過20%,并且還在快速增長。
差距的另一面是潛力,隨著免稅政策的放寬,我國市內免稅市場將有望在購買限額、經營品類、購買資格等多個方面迎來質的提升。
國泰君安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如果僅考慮北上廣深4座一線城市,預計2023年市內免稅市場收入有望達到172.5億元,利潤有望達到34.5億元。而實際情況卻是,若在武漢、重慶、成都等城市也都積極布局市內免稅店,市場空間無疑更大。
除了市內免稅店之外,線上渠道同樣是免稅行業(yè)新的增長點。而伴隨新冠疫苗接種率的持續(xù)提升,曾經遭受重創(chuàng)的機場/口岸免稅店的經營困境勢必也將會不斷修復和改善,屆時又將為國內免稅行業(yè)的壯大注入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