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鶴壁市人民醫(yī)院(458030)常衛(wèi)華
膽汁淤積性肝炎是臨床常見慢性肝臟病,具有病程長、發(fā)病率高、誘因多、發(fā)病機制復雜、反復發(fā)作、危害大等特點,嚴重時還會引起機體代謝紊亂、肝硬化等并發(fā)癥[1]。目前臨床上多予以抗病毒、清除淤積、改善肝細胞損傷等治療為主,雖取得一定療效,但長期使用會降低患者免疫力,并發(fā)感染。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是一種生物性化合物,是治療膽汁淤積首選藥物,具有保護肝細胞、防止肝細胞凋亡、調節(jié)人體免疫的作用。本研究選取我院膽汁淤積性肝炎患者92例,旨在研究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聯(lián)合熊去氧膽酸、異甘草酸鎂的治療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0年5月-2020年12月膽汁淤積性肝炎患者92例,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46)與對照組(n=46)。對照組男27例,女19例,年齡24-78歲,平均(46.21±6.42)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5.32±0.89)年;觀察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26-76歲,平均(45.96±6.23)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68±1.03)年。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家屬同意,且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1.2 選取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均符合《膽汁淤積性肝病診斷治療專家共識:(2015年更新)》中相關診斷標準[2]。②病歷資料完整。③治療療程結束后愿意隨訪者。④均需入院治療。
1.2.2 排除標準 ①重型肝炎者。②合并嚴重低鉀血癥、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者。③肝內外膽管擴張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⑤肝內外梗阻性黃疸者。⑥肝外結石者。⑦肝癌或其他腫瘤者。⑧過敏體質及對研究藥物具有過敏史者。⑨精神類疾病者。⑩參與其他藥物研究者。中途退出本研究治療者。
1.3 方法 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治療時間均為28d。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采用熊去氧膽酸+異甘草酸鎂治療。用法用量:熊去氧膽酸500mg/次,口服,bid;異甘草酸鎂為0.1g異甘草酸鎂+250ml 10%葡萄糖注射液注射液,靜脈滴注,q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療,用法用量:1.0g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250ml10%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qd。
1.4 療效診斷標準 皮膚瘙癢、黃疸、惡心、嘔吐、乏力、腹脹等臨床癥狀消失或顯著改善,實驗室檢查顯示肝功能指標改善80%以上為顯效;上述癥狀有所改善,實驗室檢查肝功能指標改善50%-80%為有效;癥狀改善不明顯或病情加重為無效。其中,顯效+有效=總有效。
1.5 觀察指標 ①治療效果。②治療前后肝功能[血清總膽紅素(TBil)、結合膽紅素(DBil)、γ-谷氨酰轉肽酶(GGT)、堿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指標水平。采集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8d后晨起空腹靜脈血6ml,靜置2h,經常常規(guī)離心處理后,分離上層血清,于-20℃環(huán)境待檢,采用GP73定量檢測TBil、DBil、GGT、ALP、ALT。③治療期間藥物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皮疹、發(fā)熱。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對數(shù)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65%,高于對照組的76.09%(P<0.05)。
2.2 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水平 治療后觀察組TBil、DBil、GGT、ALP、ALT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時間 組別 ALP(IU/L) GGT(IU/L) ALT(IU/L) TBil(μmol/L) DBil(μmol/L)治療前觀察組(n=46) 281.89±9.86 271.98±19.86 281.11±19.96 345.13±25.21 217.32±18.13對照組(n=46) 280.13±10.98 273.11±19.65 280.97±15.02 344.43±26.12 216.32±19.26 t 0.809 0.274 0.038 0.131 0.256 P 0.421 0.785 0.970 0.896 0.798治療后觀察組(n=46) 111.99±10.32 86.01±8.56 68.32±6.01 82.96±9.97 58.56±9.96對照組(n=46) 182.33±12.28 108.56±11.97 90.11±9.68 102.01±9.53 95.03±10.96 t 29.741 10.393 12.971 9.368 16.702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3 治療期間藥物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觀察組藥物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52%(3/46),包括惡心嘔吐1例、皮疹1例、發(fā)熱1例,對照組為10.87%(5/46),包括惡心嘔吐3例、皮疹1例、發(fā)熱1例,兩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膽汁淤積性肝炎是由膽汁分泌功能障礙導致部分或完全性膽汁流出阻滯為特征的綜合征,臨床上多表現(xiàn)為高膽紅素血癥、皮膚瘙癢、黃疸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給予糖皮質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藥物治療,但副作用和禁忌癥較多,且長期用藥,易引發(fā)各種并發(fā)癥和不良反應。因此,應當予以重視,積極尋找較為有效治療方式,以改善患者癥狀,減輕患者心理負擔。
異甘草酸鎂為第4代甘草酸制劑,臨床多予以保肝治療,具有抗炎、保護肝細胞膜、減輕肝組織損害、改善肝功能、減輕免疫病理反應、抗氧化等作用,且起效快,安全性高,能有效降低患者發(fā)生肝硬化和肝癌的機率[3]。熊去氧膽酸是親水性膽汁酸,臨床上多用于膽汁淤積性肝炎治療,具有利膽、抗炎等作用,能有效改善肝功能、保護肝細胞、抑制肝臟纖維化、抑制膽汁酸分泌、緩解膽汁淤積。長期使用該藥物,可有效降低肝硬化,促進患者康復[4]。異甘草酸鎂聯(lián)合熊去氧膽酸治療淤膽型肝炎具有保肝、退黃作用,但在用藥過程中,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變態(tài)反應、胃腸道不適或者心動過緩、膽結石鈣化等不良反應。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屬外源性腺苷蛋氨酸,具有消黃、解毒、保護肝細胞等作用,通過補充機體酸腺苷蛋氨酸、促進生成磷脂酰膽堿、增加酶活性、改善肝臟細胞膜流動性等作用機制,進一步恢復肝膽功能、改善肝臟代謝、防止肝內膽汁淤積、緩解肝臟功能失代償及肝功能衰竭[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聯(lián)合熊去氧膽酸聯(lián)合、異甘草酸鎂治療膽汁淤積性肝炎效果顯著,且安全性高;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肝功能各項指標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三者聯(lián)合能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水平,促進肝炎恢復,緩解肝內膽汁淤積。
綜上可知,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聯(lián)合熊去氧膽酸聯(lián)合、異甘草酸鎂治療膽汁淤積性肝炎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水平,促進肝炎恢復,緩解肝內膽汁淤積,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