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紅梅 李榮海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見的急癥之一,嘔血、黑便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臨床表現,可分為隱性出血、顯性出血和大出血,均會減少血容量,改變周圍血液循壞,因而及時有效的止血治療尤為重要[1]。目前,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鏡下方式主要包括鈦夾止血、胃鏡下注射止血藥物、高頻電凝、激光電灼等,胃鏡下注射止血藥物治療受到廣泛的接受和認可[2]。本文探討胃鏡下鈦夾聯合腎上腺素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診斷標準;②Forrest 分級為Ⅰa-Ⅱb 級;③年齡≥18 周歲;④意識清晰,精神正常,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其它類型的消化道性或出血性疾??;②嚴重心肝腎等器質性病變或血液系統(tǒng);③感染性疾??;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選取廣東省廣州開發(fā)區(qū)醫(yī)院2020 年1 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符合研究要求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2例作研究對象,以1-6月收治的42例為對照組,7-12月收治的50例為觀察組。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性別、年齡、Forrest分級無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資料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按常規(guī)處理,酌情予云南白藥、靜脈滴注生長抑素、質子泵抑制劑及補液、禁食等,貧血嚴重給予輸血治療。兩組均進行胃鏡檢查明確病因及鏡下止血治療。(1)對照組:首先進行胃鏡(奧林巴斯GIF?260)檢查并確定胃部出血點,再利用內鏡注射針在出血部位周圍注射1∶1 000的腎上腺素生理鹽水,每點注射1-2 ml,直至出血速度減慢。(2)觀察組:經胃鏡下腎上腺素注射治療并確認出血停止后,借助胃鏡活檢孔道在胃內置入鈦夾釋放器(奧林巴斯HX?110UR)和金屬鈦夾(奧林斯巴HX?610?090(E)),并根據出血點大小確定鈦夾數量(1-6 枚)。對準出血點釋放鈦夾,緊箍出血血管和周圍組織,阻斷血流;之后夾閉傷口,并用冰鹽水對傷口進行沖洗,確認無出血跡象后,拔除胃鏡,術畢;最后送患者進入病房繼續(xù)對癥治療。
1.3 觀察指標 (1)止血效果:①即時止血:治療后胃鏡下出血血管無出血跡象;②有效止血:止血后1 周內無嘔血、便血等癥狀;③再出血:治療后胃鏡下出血血管仍有出血跡象或止血后1 周內出現嘔血、便血等癥狀。以即時止血+有效止血計算總有效止血。(2)總出血量、輸血量、血紅蛋白(HB)、血清C 反應蛋白(CRP)水平及住院時間。(3)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包括穿孔、發(fā)熱、感染等。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軟件包處理數據,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止血效果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止血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總出血量、輸血量、HB、CRP 水平及住院時間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總出血量、輸血量、HB、CRP 水平及住院時間比較(±s)
表3 兩組總出血量、輸血量、HB、CRP 水平及住院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例數(例)42 50總出血量(ml)603.4±36.7 425.2±30.3*輸血量(U)1.4±0.4 1.2±0.3*HB(g∕L)75.4±3.4 86.1±4.4*CRP(mg∕L)10.8±1.3 5.3±0.5*住院時間(d)10.8±1.3 8.5±0.8*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4。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屬于消化內科常見急癥,患者出現嘔血、黑便等癥狀,嚴重者可導致死亡。上消化道出血病死率約為10%[3]。因此,一旦出現上消化道出血,應及時止血治療。目前,臨床多采用藥物止血治療,如凝血酶、抑酸藥、垂體后葉素、生長抑素等。但藥物止血對出血量較大的患者則無法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尤其出血量≥1 000 ml 者,同時存在再出血的風險,不利于患者預后[4]。因此,尋找合適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止血藥物和治療方法是臨床亟待思考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與進步,臨床用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方式方法也日益更新,如高頻電凝、激光電灼、微波凝固、鈦夾止血、硬化治療及鏡下食管靜脈曲張?zhí)自中g等[5]。本研究中采用了胃鏡下鈦夾聯合腎上腺素的方法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止血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胃鏡下局部注射腎上腺素,能夠促進出血部位血管快速收縮,并達到形成病灶處血栓和聚集血小板的目的,在高濃度腎上腺素影響下,局部組織會出現腫脹,并壓迫出血血管,阻斷出血,從而達到止血效果[6]。但僅用腎上腺素只能夠進行短暫止血,當藥效過后仍然會發(fā)生再出血現象。因此需要配合鈦夾進一步加強止血。胃鏡下鈦夾能夠起到將出血血管結扎、縫合的效果,既能夠加快止血,同時也可以保證藥效后出血血管不會再出血。在出血停止后,鈦夾也會在3 周左右脫落,患者排出糞便時也隨之排出鈦夾[7],不會對患者造成損害。另外,與高頻電凝、激光電灼等物理止血方法比,胃鏡下鈦夾止血的方法也不易引發(fā)并發(fā)癥,如灼傷、穿孔等,但如果單獨使用鈦夾止血會由于不清晰的視野,增加夾閉出血血管的難度,所以要先使用腎上腺素治療,為胃鏡下準確釋放鈦夾及提高治療效果提供重要保證[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止血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再出血也明顯降低;觀察組的總出血量、輸血量、HB、CRP 及住院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總不良反應的嚴重程度及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提示與胃鏡下局部注射腎上腺素治療相比,胃鏡下鈦夾聯合腎上腺素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果更加顯著。
綜上所述,與胃鏡下局部注射腎上腺素治療相比,胃鏡下鈦夾聯合腎上腺素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止血率高,再出血率低,減少輸血量和住院時間,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建議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