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燕 歐高文 黃麗明
手術切口感染(Surgical wound infection,SWI)為術后1 個月內(nèi)引發(fā)涉及皮層、皮下組織∕筋膜組織感染現(xiàn)象,為外科術后一種常見并發(fā)癥,其發(fā)病率位居醫(yī)院相關感染發(fā)生率第3 名,約占外科手術類型者中醫(yī)院相關感染38%左右[1?2]。術后發(fā)生SWI 者可延長住院時間、病死率等,增加住院費用,同時影響醫(yī)患關系。美國醫(yī)院感染監(jiān)測系統(tǒng)(NNIS)自1999 年起監(jiān)控院內(nèi)各類感染,尤其是手術相關感染,其內(nèi)容涉及手術切口分級(WC)、手術麻醉分級(ASA)、手術時間(T)3 個維度,但其是在美國人群基礎上建立模型,其敏感性具有差異性,且針對性相對較差[3]。美國醫(yī)院感染控制有效性(SENIC)預測模型,其內(nèi)容涉及開腹手術、手術時間超出2 h、感染∕污染切口、有3 項∕以上出院診斷等4 個變量,提高預測SWI 準確性,為單純傳統(tǒng)切口分級2 倍,但其僅能于出院時獲取出院診斷,妨礙前瞻性檢測效果。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是基于我國關于SWI 發(fā)病特點制作評估量表,本研究針對其預測價值進行探討,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期間接收的開放性手術患者186 例,其中男性90 例,女性96 例,年齡21-60 歲,平均(40.38±9.47)歲,手術部位:74 例腹部、70 例顱腦、42 例其他。
1.2 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 (1)納入:年齡不小于18 歲者;知情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協(xié)議書者;住院時間超出24 h 者;均行開放手術治療者;均為無植入物手術者。(2)排除:門診手術、微創(chuàng)手術及日間手術者;術后1 個月無法配合調(diào)查者;術后伴重大并發(fā)癥者。
1.3 方法 經(jīng)統(tǒng)一培訓之后,2 名研究人員術前訪視術者,收集信息與病史資料;術中用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進行評分;術后住院期間及時跟進治療與護理狀況;術后1 個月電話隨訪,評估切口愈合狀況、敷料更換頻次,若疑似發(fā)生感染狀況,建議患者立即回院復診。
1.4 統(tǒng)計SWI 發(fā)生率 診斷標準:(1)表淺SWI:①表淺切口出現(xiàn)痛、熱、腫、紅等表現(xiàn),或出現(xiàn)膿性分泌物;②病原菌培養(yǎng)結果為陽性。(2)深部SWI:①行無植入物手術后時長小于30 d 和手術相關且涉及切口處深部軟組織感染;②自深部切口引流∕穿刺時抽到膿液;③自然裂開∕外科醫(yī)師打開切口存在膿性分泌物∕發(fā)熱不低于38℃,局部存在壓痛∕疼痛;④經(jīng)手術探查、組織病理學∕影像學檢查顯示深部切口膿腫∕其他感染證據(jù);⑤分泌物病原菌培養(yǎng)為陽性。
1.5 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評分 對比SWI、未SWI 者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評分。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內(nèi)容包括健康史(3-10 分)、術前準備(5-12 分)、術中操作(7-14 分)、術后護理(3-6 分)。
1.6 預測價值 對比NNIS、SENIC、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對切口愈合及預后預測價值。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庫處理,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SWI 發(fā)生率 186 例開放性手術患者中70 例發(fā)生SWI,發(fā)生率為37.63%(70∕186)。
2.2 SWI、未SWI 者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評分對比 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評分(±s,分)
表1 比較兩組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評分(±s,分)
注:與SWI 組比較,*P<0.05。
組別SWI無SWI例數(shù)70 116健康史8.25±0.81 5.64±1.02*術前準備10.39±0.79 7.18±0.90*術中操作11.52±0.78 9.67±0.53*術后護理5.01±0.44 3.94±0.32*總分35.17±0.71 26.43±0.69*
2.3 預測價值 見表2。
表2 預測價值
據(jù)統(tǒng)計,SWI 且死亡患者中約75%原因為SWI,故SWI 防治成為醫(yī)院、手術室以及病房感染管理中重要工作之一[4?5]。研究結果指出,在未實施干預措施狀況下,有目的監(jiān)測手術切口,并反饋,同樣實現(xiàn)降低SWI 發(fā)生風險效果[6]。因開放性手術發(fā)生SWI 影響因素較多且較為復雜,而較為常用NNIS、SENIC 與我國感染因素等存在差異性,致使其在我國應用時均存在局限性。因此需尋找更為有效預測方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SWI 發(fā)生率為37.63%(70∕186),說明早期預測SWI 發(fā)生風險具有積極意義。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是基于文獻回顧、Delphi 專家咨詢、頭腦風暴等方式所構建,較為符合我國特點,其針對術后30 d 內(nèi)SWI 發(fā)生風險評估,分值越高SWI 發(fā)生風險越高[7]。本研究對比感染與未感染者間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評分,結果指出,SWI 健康史、術前準備、術中操作、術后護理及總分高于無SWI(P<0.05),說明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在早期預測SWI 發(fā)生風險中具有一定價值。故本研究對比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NNIS、SENIC 在切口愈合與預后的預測價值,具體結果為:以術后30 d 是否發(fā)生SWI對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NNIS、SENIC 評分繪制ROC 曲線,結果指出,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AUC 值0.951、敏感性81.16%、特異性98.14% 高 于NNIS 的0.716、65.84% 、71.22% 與SENIC 的0.603、60.39%、65.28%(P<0.05)。一般狀況下,ROC 下AUC 值處在0.5-1.0 之間,當AUC 值為0.5 時,無任何診斷價值,AUC 值為0.6-0.7 時具有較低準確性,而AUC 值為0.8-0.9 時說明具有一定準確性,而AUC 值超出0.9 時,準確性較高[8]。由此可知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在預測開放性手術患者術后切口愈合與預后狀況時具有較高敏感性、特異性,可作為臨床首選預測SWI 風險評估指標,并為臨床早期防治提供科學依據(jù)。
綜上,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評估量表在開放性手術患者術后切口愈合與預后早期預測中敏感性、特異性較高,可為臨床早期防治SWI 提供可靠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