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賢 蘇奕強 楊曉燕
氣管插管是搶救心跳驟停(CA)患者的重要措施,對提高搶救成功率有重要的意義。由于CA 可隨時隨地發(fā)生,插管環(huán)境往往復雜多變,且受到患者體型肥胖、醫(yī)生插管經(jīng)驗和技術等因素的影響,傳統(tǒng)經(jīng)直接喉鏡插管難度較大,成功率較低[1]。及時、清晰暴露聲門是成功完成氣管插管的關鍵,而可視喉鏡可為醫(yī)生提供更為清晰的氣道圖像,減少呼吸道分泌物、患者解剖結構等因素對氣管插管造成的不利影響[2]。本研究探討可視喉鏡對急診科心肺復蘇(CPR)質(zhì)量及搶救成功率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納入標準:①急診救治,經(jīng)心電圖證實為CA,且具備氣管插管指征者;②患者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2)排除標準:①嚴重頸椎損傷、口面部嚴重創(chuàng)傷或者畸形、口咽部惡性腫瘤或手術等影響氣管插管術操作者;②嚴重喉頭水腫、異物梗阻等具有明確氣管切開指征者;③家屬拒絕接受氣管插管術者。選取2019 年9 月至2021 年3 月廣東省潮州市中心醫(yī)院急診科符合研究要求的100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 例。觀察組中男28 例,女22 例;年齡34-82 歲,平均年齡(63.6±14.2)歲;體重(68.2±15.0)kg,身高(175.6±20.8)cm;病因:心血管病23 例,呼吸系統(tǒng)病10 例,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7 例,消化道出血、藥物中毒各5 例,開始CPR 時間15-45 s,平均(29.9±2.9)s。對照組中男27 例,女24 例;年齡33-80 歲,平均年齡(61.8±13.1)歲,體重(66.8±19.5)kg,身高(175.0±18.5)cm,病因:心血管病25 例,呼吸系統(tǒng)病9 例,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6 例,消化道出血、藥物中毒各5 例,開始CPR時間15-40 s,平均(29.7±3.1)s。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P均>0.05),資料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持續(xù)胸外按壓的同時,給予行氣管插管術。首先采用面罩通氣5 min 以提高患者機體的氧儲備?;颊呷∑脚P位,操作者站于患者頭端,調(diào)整頭部位置,使口、咽、喉處于同一軸位。以一軟枕墊高患者頭部,推其前額以使頭部后伸。操作者右手推開下頜,使患者張口。(1)觀察組:采用可視喉鏡(Glidescope GVL 視頻喉鏡)進行氣管插管。開啟可視喉鏡視屏,左手持可視喉鏡,經(jīng)右側嘴角輕柔置入口中,注意避免喉鏡片傷及門齒。逐步向左前方推進,看到會厭后,喉鏡鏡片于會厭處上提。顯露聲門后,將氣管導管經(jīng)右側口腔置入,對準聲門插入氣管導管至適當?shù)纳疃取M顺龊礴R、放置牙墊、固定氣管導管,連接呼吸機,繼續(xù)胸外按壓等搶救措施。(2)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直接喉鏡進行氣管插管,操作者經(jīng)患者右側口角置入直接喉鏡,逐漸暴露懸雍垂、會厭、聲門后,將氣管插管插入聲門適當深度,余操作同觀察組。根據(jù)造成CA 的病因進行積極搶救處理,且上述操作均由同一搶救團隊負責完成。
1.3 觀察指標 插管次數(shù)、聲門暴露時間、插管用時、氣道與牙齒損傷;插管后的平均動脈壓(MAP)、呼氣末二氧化碳(PetCO2)及動脈氧分壓(PaO2)的變化;插管及CPR 成功率、存活率。插管用時:喉鏡放入口腔至接上呼吸機的時間。插管成功標準:氣囊通氣肺部聽診可聞及雙側呼吸音,且呼氣時導管壁出現(xiàn)霧氣。復蘇成功標準:①瞳孔縮小、睫毛反射恢復;②肌張力增加、出現(xiàn)自主呼吸等腦組織功能恢復的表現(xiàn);③心電圖示恢復自主心律;④紫紺消退。存活標準:存在自主呼吸,恢復自主循環(huán),存活超過24 h 時。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插管次數(shù)、聲門暴露時間、插管用時、氣道與牙齒損傷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插管次數(shù)、聲門暴露時間、插管用時、氣道與牙齒損傷對比(n=50)
2.2 兩組插管后MAP、PetCO2以及PaO2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插管后MAP、PetCO2以及PaO2比較(n=50,±s,mmHg)
表2 兩組插管后MAP、PetCO2以及PaO2比較(n=50,±s,mmHg)
注:與同組插管后10 min 比較,*P<0.05;與對照組插管后10 min比較,#P<0.05;與對照組插管后30 min 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插管后10 min插管后30 min插管后10 min后插管30 min MAP 79.80±3.82#86.19±4.13*△77.06±4.21 83.22±3.51*PetCO2 8.71±1.76#13.65±2.51*△6.60±1.73 8.83±1.49*PaO2 57.55±4.51#63.30±4.96*△55.31±3.43 59.75±3.77*
2.3 兩組插管及CPR 成功率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插管及心肺復蘇成功率的對比[n=50,例(%)]
3.1 普通氣管插管的一次成功率低 通過氣管插管行機械通氣,可為CA 患者提供高濃度的氧氣和一定壓力的通氣,提高呼吸道通氣和換氣的效率,可避免胃內(nèi)容物反流、誤吸等導致CPR 失敗的發(fā)生[3]。氣管插管要求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且患者局部的解剖情況、呼吸道分泌物、患者體位等多種因素,均可顯著增加氣管插管的難度,臨床醫(yī)生往往需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經(jīng)驗積累才能熟練掌握該技術。研究報道,即使是高年資醫(yī)師,一次插管成功率為82%,而低年資醫(yī)師則僅為30%[4]。可視喉鏡的前段配備后清晰度高且防霧的攝像頭,可將采集的圖像傳輸并放大投影于屏幕上,使醫(yī)生能夠清晰觀察到患者咽喉部組織結構的情況,便于暴露聲門和完成氣管插管。
3.2 可視喉鏡引導氣管插管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插管次數(shù)、聲門暴露時間、插管用時、氣道與牙齒損傷發(fā)生率均顯著少于對照組,提示可視喉鏡不僅可提高一次氣管插管成功率,縮短聲門暴露時間和插管用時,而且可顯著減少因氣管導管誤入食道、聲門損傷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與文獻報道的結果基本一致[5,6]。搶救CA 患者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銜接十分緊湊,任何環(huán)節(jié)的延誤均可降低搶救成功率。困難氣道、聲門暴露不佳等因素,均可延長氣管插管的時間,且盲目插管不僅成功率低,而且可導致患者牙齒、氣道的損傷,影響搶救質(zhì)量。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在插管后10 min、30 min 的MAP、PetCO2、PaO2均獲得了較對照組更好的改善。PetCO2是心輸出量的輔助評估指標,觀察組患者氣管插管后PetCO2的明顯改善提示心輸出量顯著增加,且MAP、PaO2明顯提高,有助于機體臟器灌注的恢復。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的插管成功率、CPR 成功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可視喉鏡的應用在提高氣管插管成功率的同時,可有效提高CPR 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預后,與文獻報道結果一致[7,8]。觀察組的存活率雖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可能與本研究所納入的樣本量少有關。
綜上所述,可視喉鏡可顯著提高氣管插管成功率,可在更短的時間內(nèi)建立人工氣道,且減少插管相關性損傷,有助于改善急診CPR 質(zhì)量,提高搶救成功率,建議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