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基金:本文為廣州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Guangzhou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2017年度課題“使用數字技術提高初中化學微觀教學質量的研究”(項目編號:1201730385)的研究成果。
摘要:以“金剛石、石墨、C60”教學設計為例,在化學課堂中引領學生進行微觀探究,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使學生從宏觀視角轉變到微觀視角中深入認識物質,促進知識內化,促進學生建構微粒觀。
關鍵詞:信息技術;微粒觀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1)14-0098
一、設計思路
初中化學是化學學科的啟蒙階段,且承擔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任務。通過近三年廣州中考數據分析,學生在微粒觀的發(fā)展水平還有待提升。微粒觀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需要安排在不同的學習階段、以不同的知識為載體,在不同的單元內幫助微粒觀螺旋上升地建構。而構建微粒觀,難在要認識肉眼不可見的微粒時,需要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力,需要教師搭建支架降低認知難度,僅使用結構模型輔助解決不了問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微課、網絡測試、動畫、視頻、交互式智能課件、手機(攝像、截圖)實時投屏、電子白板等多媒體輔助化學微粒觀教學,能有效降低學習難度,促進化學微粒觀建構的教學。本文以“金剛石、石墨、C60”教學設計為例,剖析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微粒觀建構的教學。
二、教學目標
1.了解金剛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質和主要用途,知道同一種元素也可以組成不同的物質;
2.通過對金剛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及空間結構的分析,知道物質結構、性質和用途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3.知道利用結構與性質的關系,可以改變結構創(chuàng)造新物質;通過暢想碳單質的結構活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4.通過科學史實及科技發(fā)展信息,培養(yǎng)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培養(yǎng)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三、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金剛石、石墨、C60”選自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六單元課題一,本設計圍繞第一課時“碳單質性質、結構及用途”展開論述。利用網絡前測和大數據分析能精準把握本課難點。碳單質的結構比較復雜,用傳統(tǒng)的實物模型、PPT展示圖片不能有效解決學生的思維誤區(qū)。應用微觀動畫、視頻、交互式智能課件結合,不但擴充了課堂信息量,且促進學生微粒觀的形成,激發(fā)科學探索精神。利用投屏及時反饋,能幫助教師快速調整教學,解決問題。
2.學情分析
通過布置課前預習和完成網絡前測,通過數據分析,得出學生對“金剛石、石墨是由原子構成的,C60是由分子構成的”、“金剛石、石墨、C60結構與性質的關聯(lián)性”、“微觀粒子的變化與宏觀物質變化的因果關系”等知識點不理解,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物質的結構、性質、用途之間的關系
(2)難點:微觀視覺下結構與性質的關系、宏觀-微觀-化學符號之間的聯(lián)系
四、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課前預習課本,完成網上前測題。
五、教學過程及分析
環(huán)節(jié)一:引入新課,認識物質的多樣性
【創(chuàng)設情景】點石成金,在化學角度上能否實現?“鉛筆芯變鉆石”能實現嗎?
【多媒體展示】播放“鉛筆芯變鉆石”視頻。
【提出問題】鉛筆芯為什么能變鉆石呢?二者有什么共同點?觀察圖片進行思考。
【多媒體展示】課件展示金剛石、石墨的圖片及對應的結構模型
【學生回答】鉆石的主要成分是金剛石,鉛筆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二者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
【提出問題】若要用化學符號表示金剛石、石墨,你會怎樣表示?
【多媒體展示】微觀動畫展示,依次點擊交互式智能課件中的金剛石和石墨模型,呈現出金剛石、石墨的整體結構動畫。
學生發(fā)現課本上的結構圖只是整體結構其中一部分,金剛石和石墨的結構能無限拼接下去,構成物質的最小單體是碳原子,從而總結出金剛石和石墨都由碳原子構成,化學式都為C。
【實驗演示】利用實物展臺實時投影演示實驗:金剛石裁玻璃、小刀削鉛筆芯。揭示物質性質決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質。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的難點是通過微觀視覺分析物質的多樣性,需要老師設計問題串引導和用信息技術輔助。利用交互式課件展示結構模型、展示微觀動畫,突破了“金剛石、石墨是由原子構成的”問題,降低了思維難度,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物質的化學式和物質多樣性。
環(huán)節(jié)二:動手探究物質結構與性質的關系
【設疑】2種物質都是碳單質,為什么物理性質有如此大的差異?
【微觀探究】派發(fā)金剛石、石墨結構模型,每4人小組一套,觀察模型中原子排列方式的區(qū)別。給模型施加壓力,觀察模型形變程度。
【提出問題】結構形狀有什么特點?回顧它們的物理性質,與其結構有相關性嗎?
【表達與交流】選取1組同學上臺匯報,邊講邊用視頻投屏展示操作。
【多媒體展示】動畫視頻展示金剛石、石墨結構與性質的關系,展示微觀粒子發(fā)生變化時,物質相應發(fā)生宏觀變化。
【歸納總結】兩種物質物理性質差異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物質的結構決定物質的性質,物質性質也會反映其用途。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對金剛石、石墨中碳原子排列方式及空間結構的分析,知道物質結構、性質之間的相互關系。常見的案例僅用展示教學模型和教師口頭分析,本案例運用學生探究是強調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思考解決問題,培養(yǎng)歸納與表達能力。該環(huán)節(jié)用了直播投屏方式,使臺下學生更清晰地觀看到演示操作;運用了微觀動畫視頻,解決了學生難以描述的“物理性質與碳原子排列方式如何相關”的問題,且點亮了“微觀粒子的變化是宏觀物質變化的原因”,一箭雙雕。
環(huán)節(jié)三:學以致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
【情景引入】碳元素不僅可以組成單質金剛石、石墨,還可以組成另一個重要的單質C60。
【多媒體展示】播放C60的發(fā)現與用途的視頻。了解諾貝爾得獎者發(fā)現C60的過程,增強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展示C60的結構模型,讓學生說出化學式C60的含義,了解C60的特性和用途。
【過渡】科學家在碳單質的探索之路上永不止步,20世紀90年代初納米碳管被發(fā)現了,2004年從石墨中成功分離出石墨烯。
【多媒體展示】播放石墨烯功能介紹視頻。讓學生了解石墨烯的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如纖薄、能彎曲、彈性大、導電性強等性質與微觀粒子變化的關系。
【表達與交流】請分享你看完本視頻的感受。
【學生活動】科技不斷發(fā)展,下一個被發(fā)現或被制備的碳單質是怎樣的呢?我們可以暢想它的化學式或結構,小組討論并把設計圖畫在紙上,老師拍攝照片投屏展示。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目標是利用結構與性質的關系,可以改變結構創(chuàng)造新物質,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以發(fā)展的觀點看待碳的單質,提高學習化學的熱情。本環(huán)節(jié)的信息技術運用主要是播放科學史實、科學發(fā)展前沿視頻,旨在弘揚科學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體現初中化學立德樹人的功能。
環(huán)節(jié)四:知識歸納
在交互式課件上以思維導圖方式進行本課小結。
環(huán)節(jié)五:習題鞏固
以拍照投屏形式講評典型錯題。
六、教學反思
1.大數據分析助力備課
利用問卷星、智學網等網絡工具進行線上測評,及時反饋數據,提升了教師備課效率。
2.鮮活視頻素材是激發(fā)學習熱情的催化劑
利用多媒體視頻展示,可讓學生了解科學史實、科學發(fā)展前沿?;瘜W史的教育功能是深層的,不但在學生心里播下嚴謹、求真的種子,學生甚至會把科學家作為崇拜的對象,去模仿,去超越。科學發(fā)展前沿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短短2分鐘的石墨烯視頻引起學生很大的觸動,學生們踴躍發(fā)表感想,對化學肅然起敬,對化學充滿信心,對科學充滿向往。
3.微觀模擬動畫拓展想象
利用多媒體模擬動畫,更直觀地展示微粒構成物質的過程、微粒間存在的間隙、微粒的運動、微粒的相互作用,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建立物質的微觀變化導致宏觀變化的因果聯(lián)系。學生反饋預習課本時,看不懂結構模型,也不明白為什么“碳原子排列方式”會影響物質的性質,看完動畫和聽完課后就明白了。有的學生對石墨烯的視頻動畫印象很深,當材料彎曲的時候,原來微觀碳原子的排列也是彎曲的,很神奇,這是他沒有想到的。多媒體模擬動畫在微粒觀中的應用,大大拓寬學生想象的限度。
4.投屏技術拉近師生距離
利用投屏展示(截圖模式或直播模式),一方面時效性強,另一方面更清晰地展示實驗操作與現象、模型、練習情況,再者便于老師在屏幕上批注練習、操作,明確注意事項。本課例中,用了拍攝視頻直播投屏教師實驗操作和學生模型,用了拍照上傳到一體機屏幕展示畫圖、練習,并進行批改。學生反映直播投屏很清晰,坐最后排的學生也能看清操作每個細節(jié)。拍照投屏節(jié)省了學生上黑板書寫的時間,且能用班上典型習作及時批注講解,效果好。
5.網絡資源慎重選用
微觀動畫和視頻的功能強大,但要保證知識性、科學性及政治安全,需嚴格把關。網絡上的微觀動畫及視頻良莠不齊,甚至有科學性錯誤而誤導學生,選取時要嚴格篩選,若網上無對應的動畫,教師可嘗試用PPT、Flash等軟件制作,再用錄屏軟件進行配音。
參考文獻:
[1]黃 萍,李 林,冉 鳴.促進化學微粒觀建構的信息化教學工具研究.化學教育. 2017,38(01):48-51
[2]鐘 紅.基于信息技術促進初三學生微粒觀建構的實踐.四川師范大學:四川省,2017. 1-83
[3]朱全勇.巧借多媒體,初建物質微粒觀.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2014,(24):117
[4]林 朋.利用交互智能課件促進學生“觀念建構”的教學探究———以《物質構成的奧秘》為例.四川師范大學:四川省,2015. 1-65
[5]郭同玲.信息技術賦能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以“分子與原子”教學設計為例.讀寫算. 2019,(23):17
作者簡介:黃嘉雯,女,漢族,畢業(yè)于華南師范大學,理科學士,中學化學一級教師,現任職于廣東華僑中學,任科組長,曾任區(qū)中心組成員,教學方向:初中化學
(作者單位:廣東華僑中學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