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嘉 張允嶺 周 晶 田 沫 馬青科 金香蘭 張志辰△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北京 100078;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北京 100191;3.北京第一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北京 100026)
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報告,中風已成為第2大死亡原因,也是全球殘疾調整生命年的第3大原因[1]。近年來,缺血性卒中的臨床治療手段越來越多樣化,大量研究表明,血管再通是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最有效手段。中風后的腦損傷是由于流向大腦的血液中斷以及受損區(qū)域缺氧引起的[2]。然而,對于發(fā)生血栓后的組織來說血供的重建會提高損傷的程度,即缺血再灌注損傷(I/RI)[3]。炎癥是I/RI的主要機制之一[4],神經缺血缺氧后可激活Toll樣受體4(TLR4),激活核因子-κB(NF-κB),被激活的NF-κB可以促進多種促炎性細胞因子合成,促進小膠質細胞釋放促炎性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1β(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減少抑炎性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4(IL-4)、白細胞介素-10(IL-10)等釋放,擴大炎癥反應。因此,靶向抑制TLR4/NF-κB信號通路,可降低腦組織促炎性細胞因子的表達,改善組織炎性損傷。
三七總皂苷是三七提取物,臨床上廣泛應用于心腦血管疾病?;A研究發(fā)現,三七總皂苷可以改善大鼠腦、心、腎等臟器I/RI損傷[5-8]。目前研究認為,三七總皂苷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機制涉及其對自由基及脂質過氧化物、細胞凋亡、鈣通道、神經元損傷、相關信號通路蛋白表達等[6]。本研究旨在從TLR4/NF-κB信號通路及炎癥因子角度,探討三七總皂苷對腦缺血/再灌注大鼠腦組織的保護作用機制。
1.1 實驗動物 SPF級雄性Wistar大鼠45只,體質量(275±25)g,購自北京維通利華實驗動物技術有限公司,使用許可證編號:SYXK(京)2019-0013。飼養(yǎng)于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動物中心,飼養(yǎng)級別為SPF級,5只/籠,保證正常光照節(jié)律、溫度適度、環(huán)境安靜,正常大鼠生長繁殖飼料飼養(yǎng),自由進食和飲水。本研究通過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動物實驗倫理審批(批號:2019072)。
1.2 試藥與儀器 三七總皂苷(廣西梧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9060106)。大鼠線栓(廣州佳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規(guī)格:L3600);大鼠IL-1β ELISA試劑盒(Abcam,ab100768);大鼠TNF-α ELISA試劑盒(Abcam,ab100785);大鼠IL-4 ELISA試劑盒(Abcam,ab100771);大 鼠 IL-10 ELISA 試 劑 盒(Abcam,ab100765);Anti-TLR4抗體(Abcam,ab217274);Anti-NF-κB p65抗體(Abcam,ab16502)。顯微鏡(Leica公司,型號DM3000);酶標分析儀(無錫華衛(wèi)德朗儀器有限公司,DR-200BS);高級凝膠成像系統(tǒng)(基因有限公司,G:BOX F3)。
1.3 分組與造模 所有大鼠適應性飼養(yǎng)1周后,隨機分為假手術組、模型組、中藥組各15只。模型組及中藥組建立I/RI模型。造模方法:10%水合氯醛(0.35 g/kg)麻醉大鼠,麻醉成功之后,大鼠固定于操作臺,頸部正中切口,游離右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及頸外動脈,頸外動脈及結扎,夾閉頸總動脈,在大鼠做一V型切口,插入線栓并緩慢向前推進,直至插入大腦中動脈,輕遇阻力即停止。栓塞2 h后,緩慢拔出線栓,逐層縫合大鼠傷口。假手術組不插入線栓外,其余操作與模型組及中藥組相同。造模24 h后評估模型成果,成功標志:Longa神經功能分級評分≥2分的大鼠為模型制備成功。剔除各組造模不成功大鼠及死亡大鼠,最終假手術組14只,模型組12只,中藥組13只。
1.4 給藥方法 中藥組大鼠尾靜脈注射三七總皂苷50 mg/kg(給藥劑量參考文獻[7]),模型組及假手術組給予等量0.9%氯化鈉注射液尾靜脈注射。各組給藥均每日1次,連續(xù)3 d。
1.5 神經行為學評分 給藥3 d后,對所有大鼠進行Garcia評分[8],從大鼠自主運動、體態(tài)對稱性、前肢伸展功能、攀爬運動、身體雙側觸覺、雙側胡須碰觸反應等6個方面評估大鼠神經功能損傷的程度。分值為3~18分,數值越大,神經功能損傷越輕,18分為正常。
1.6 標本采集與檢測 1)大鼠腦組織HE染色。各組大鼠完成神經行為學評分后,每組隨機取3只大鼠麻醉,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留取腦組織制作5 μm的冠狀石蠟切片。切片脫蠟、復水后進行HE染色,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大鼠腦組織形態(tài)變化。2)大鼠腦組織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每組隨機取3只大鼠麻醉,生理鹽水心臟灌注,留取干凈腦組織迅速放入-20℃冰箱里冷凍,20 min后取出,冠狀位切5~6片,每片厚約2 mm。切好的腦組織用2%TTC染色液37℃孵育染色30 min,沖掉多余染色液,4%多聚甲醛固定,24 h后拍照,計算腦梗死面積。3)大鼠腦組織小膠質細胞炎性細胞因子IL-1β、TNF-α、IL-4、IL-10水平檢測。各組剩余大鼠麻醉后迅速留取腦組織,-80℃保存用于細胞因子檢測及蛋白免疫印跡法(Wester blotting)檢測。取大鼠新鮮腦組織50 mg,在預冷PBS(0.01 mol/L,pH=7.0~7.2)中清洗去除血液,將組織切成小塊,均勻地放入放置在冰上勻漿,勻漿液4℃低溫冷凍離心機10 000 r/min離心5 min,留取上清液用于檢測。分別用IL-1β、TNF-α、IL-4、IL-10 ELISA試劑盒檢測各個大鼠腦組織細胞因子含量,具體操作步驟按試劑盒說明進行。4)各組大鼠腦組織TLR4、NF-κB p65蛋白表達檢測。取30 mg大鼠腦組織剪碎,加入適量含磷酸酶抑制劑的RIPA裂解液,置于冰上研磨,4℃低溫冷凍離心機10 000 r/min離心5 min,取上層清液為蛋白提取液,用BCA蛋白定量試劑盒檢測蛋白濃度。調整各樣本為統(tǒng)一濃度,金屬浴使蛋白變性。配備SDS-PAGE凝膠電泳,恒流轉膜1.5 h,用5%脫脂奶粉封閉,于室溫搖床封閉1.5 h,分別加入一抗(兔抗TLR4抗體1∶300;兔抗NF-κB p65抗體1∶2 000),4 ℃過夜孵育,洗膜后加入二抗(山羊抗兔IgG HRP,1∶10000),室溫搖床孵育70 min,洗膜后加入超敏ECL發(fā)光液顯色,于凝膠圖像成像分析系統(tǒng)曝光5~30 s,Image J軟件計算條帶灰度值。
1.7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符合方差齊性,兩組對比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各組大鼠神經行為學評分比較 見表1。模型組及中藥組大鼠表現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失癥狀,如左側偏癱,行走時左側轉圈,運動減少,左前爪不能完全伸展等。對各組大鼠進行Garcia評分,與假手術組相比,模型組大鼠Garcia評分顯著降低(P<0.01),與模型組相比,中藥組大鼠Garcia評分升高(P<0.05)。
表1 各組大鼠神經行為學評分比較(分,±s)
表1 各組大鼠神經行為學評分比較(分,±s)
注:與假手術組比較,*P<0.05,**P<0.01;與模型組比較,△P<0.05,△△P<0.01。下同。
組別假手術組模型組中藥組n 14 12 13 Garcia評分17.31±0.23 6.28±2.49**8.53±1.72△
2.2 各組大鼠缺血半暗帶組織形態(tài)學變化 見圖1。假手術組大鼠神經元胞體及軸突排列整齊,細胞結構完整,細胞核清晰可見;模型組大鼠神經細胞可見壞死,細胞排列混亂,神經元結構不完整;中藥組大鼠與模型組大鼠相比神經元凋亡情況顯著改善。
圖1 各組大鼠腦組織病理觀察(HE染色,400倍)
2.3 各組大鼠腦梗死面積比較 見表2,圖2。通過Image Pro Plus軟件分析各個層面白色梗死區(qū)域的所占面積,取平均值代表大鼠梗死面積百分比。與模型組相比,中藥組大鼠腦組織梗死面積顯著降低(P<0.05)。
表2 各組大鼠大腦梗死面積比較(%,±s)
表2 各組大鼠大腦梗死面積比較(%,±s)
組別假手術組模型組中藥組n 3 3 3腦梗死面積0 46.79±17.46 27.53±11.32△
圖2 大鼠腦組織梗死情況(TTC染色)
2.4 各組大鼠腦組織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見表3。與假手術組相比,模型組大鼠促炎性細胞因子IL-1β、TNF-α水平顯著增高(P<0.01),抑炎型細胞因子IL-4、IL-10水平降低(P<0.01);與模型組相比,中藥組促炎性細胞因子IL-1β、TNF-α水平顯著降低(P<0.01),抑炎型細胞因子IL-4、IL-10水平顯著增加(P<0.05或P<0.01)。
表3 各組大鼠腦組織炎癥因子水平比較(pg/mL,±s)
表3 各組大鼠腦組織炎癥因子水平比較(pg/mL,±s)
組別假手術組模型組中藥組n 8 6 7 IL-1β 16.03±2.28 39.46±5.25**27.13±4.51△△TNF-α 37.24±0.28 59.11±1.45**53.40 ±0.75△△IL-4 28.21±9.83 14.00±7.66**19.50±7.81△IL-10 12.93±3.02 7.99±2.45**11.75±2.39△△
2.5 各組大鼠腦組織TLR4、NF-κB p65蛋白表達水平比較 見表4,圖3。與假手術組相比,模型組大鼠TLR4、NF-κB p65表達均顯著上調(P<0.01);與模型組相比,中藥組大鼠TLR4表達下調(P<0.05),NF-κB p65蛋白表達顯著下調(P<0.01)。
表4 各組腦組織TLR4、NF-κB p65水平比較(±s)
表4 各組腦組織TLR4、NF-κB p65水平比較(±s)
組別假手術組模型組中藥組n 8 6 7 TLR4蛋白0.21±0.03 0.62±0.09**0.31±0.05△NF-κB p65蛋白0.12±0.09 0.53±0.11**0.27±0.08△△
圖3 各組大鼠TLR4、NF-κB p65蛋白表達條帶
炎癥是腦IR/R的主要損傷機制之一[4]。在靜息狀態(tài)下,存在于細胞質內并處于失活狀態(tài),當腦缺血組織突然恢復血供后,細胞產生大量氧自由基,誘導TLR4激活[9],通過信號級聯(lián)擴大效應激活 NF-κB,NF-κB被激活后從細胞質轉移到細胞核內(尤其是p65亞單位),與相應的炎癥相關基因結合,啟動炎性細胞因子轉錄,誘發(fā)炎癥。此外,活化的NF-κB還可激活小膠質細胞,同時調控其激活狀態(tài)[10-11]。
小膠質細胞是中樞最主要的炎癥細胞,在腦缺血后第一個做出反應[12]。小膠質細胞的活化存在于缺血性腦中風的各個階段[13],通過釋放細胞因子、趨化因子等持續(xù)影響神經功能[14-15]。研究發(fā)現,活化的小膠質細胞可以表現出損傷和保護兩種截然相反的生理活性,這主要取決于小膠質細胞活化后的狀態(tài)[16-17]。M1型小膠質細胞為促炎型小膠質細胞,主要產生促炎性細胞因子,如TNF-α、IL-1β、干擾素-γ(IFN-γ)、IL-6、IL-12、IL-23、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蛋白水解酶(MMP9、MMP3)等,加劇組織炎性損傷[18]。M2型小膠質細胞為修復型小膠質細胞,產生促血管生成和促炎性作用的IL-4、IL-10、IL-13、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以及生長因子如VEGF、BDNF、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等,可以減輕組織炎癥,促進損傷修復[19]。NF-κB對小膠質細胞的激活主要是使小膠質細胞由靜息態(tài)轉化為M1型,還可以促進小膠質細胞由M2型轉化為M1型,增加IL-1β、TNF-α、IL-6和IL-8等促炎癥因子釋放,引起組織廣泛而又持續(xù)的炎性損傷[20]。
實驗研究證實,抑制TLR4/NF-κB信號通路,可以減輕腦組織炎性損傷,預防腦IR/R[21-22]。綜上所述,抑制TLR4/NF-κB信號通路,促進小膠質細胞M1/M2轉化,可以減少促炎性細胞因子水平,增加抑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恢復腦組織免疫穩(wěn)態(tài),可減少腦組織IR/R損傷。在本研究中發(fā)現,三七總皂苷可顯著縮小MCAO模型大鼠腦梗死面積,改善大鼠神經元損傷,改善大鼠神經功能缺損癥狀,這與既往的研究結果相同,再次印證了三七總皂苷對腦IR/R的保護作用。其機制可能與下調大鼠TLR4/NF-κB炎性信號通路,促進小膠質細胞由M2型向M1型轉化,進而減少M1型小膠質細胞IL-1β、TNF-α表達,增加M2型小膠質細胞IL-4、IL-10表達,減輕組織炎性損傷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