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與許新海的第一次見面,也是在2002年那次與盧志文相會的會議上。
那一年,江蘇省教育廳舉辦了一次骨干校長和教師的培訓班,邀我去講理想的教師。在講演結束后的提問階段,他和盧志文先后“發(fā)難”,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我從此記住了這個名字:許新海。
出生于1967年的許新海當時是江蘇省教育界的一顆新星。1992年,25歲的他,受命創(chuàng)辦海門市東洲小學。辦學四年,他使學校成為江蘇省實驗小學、全國現(xiàn)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少帥校長”從此創(chuàng)造了“沒有石頭也過河”的神話。1996年,29歲的他,又創(chuàng)辦了海門市少年宮,短短幾年籌集社會資金3000多萬元,創(chuàng)造了卓越的辦學業(yè)績,在省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一直在尋找優(yōu)秀人才的我,通過教育在線網站等途徑在江蘇網羅了一批青年才俊,如蘇州的儲昌樓、焦曉俊、卜延中、張菊榮、高萬祥、王開東、袁衛(wèi)星,揚州的盧志文,鹽城的王軍、潘文新,南通的馮衛(wèi)東等,可等來盼去,加盟的各路人馬中卻一直沒見到許新海的身影,我多少有些遺憾。一打聽,原來他到澳大利亞訪學去了。
2005年初,得知新海從澳大利亞訪學歸來,手中有一大包研究心得和筆記,正在南京開會的我迫不及待地找到了他??粗窈褚淮筠遄?,我很感動。中國派出了多少訪問學者到國外學習,有多少人能夠像許新海這樣用心地思考、全身心地投入?
在我的推薦下,他的研究成果分別以《澳洲課程故事——一位中國著名校長的域外教育體驗》《澳中教育與課程跨文化比較研究》兩本書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前者還列入了我主編的《新教育文庫》。
也因為這個緣分,這個充滿智慧和活力的年輕人也正式加盟新教育團隊。說來非常有趣,許新海和盧志文,當年“發(fā)難”的兩位年輕人,竟然先后都進入了新教育團隊,而且還分別執(zhí)掌了新教育研究院和新教育研究會的兩枚大印。
許多事情冥冥之中暗合著天機。在新海加盟新教育之前,海門與新教育就有一個特別的緣分。2003年3月,《江蘇教育》報刊社組織的“弘謇杯”全省第三屆新世紀園丁征文頒獎活動在海門舉行,我應邀在會議上作了一個主題報告,報告的內容就是“新教育實驗”。這是我第一次較為系統(tǒng)地闡釋新教育理念,新教育的“五大理念”“六大行動”等觀點在報告中第一次完整地呈現(xiàn)。參加會議的海門教師們在與我對話時就強烈地希望早日牽手新教育。當時我就預感,海門,遲早會成為新教育的一方熱土!
果然,2005年9月,新海成為我的博士生,而海門也以區(qū)域的形式整體加入新教育實驗。“從此,新教育就像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在海門大地上穿行,改變著海門師生的生活方式,也演繹了一個又一個海門新教育的成功與傳奇?!?/p>
海門參加實驗的第一個課題是“區(qū)域新教育共同體建設與發(fā)展研究”。他們希望以這個課題為依托,努力打造在省內外有影響力的海門教育品牌,為全市教師打造專業(yè)成長的平臺,為全市學校打造研究理想課堂模型的平臺,為各學科研究共同體打造深入推進課程改革的平臺,為海門市基礎教育打造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平臺。
他們這樣想著,也這樣做了。他們通過構建區(qū)域新教育共同體組織網絡,開展豐富多彩的專題性研究活動、校際之間的對話合作交流,建立“教育在線論壇——海門新教育共同體”網絡平臺,改善教師的行走方式,致力于學生的素質發(fā)展,加強學校的特色建設,全面推動區(qū)域間學校的均衡、整體、和諧、高位的互動式發(fā)展。共同體組織以分享合作為宗旨,以學科建設為重點,以兒童發(fā)展為中心,以實踐反思為方式,優(yōu)化區(qū)域教育資源,強化對區(qū)域新教育共同體的管理模式和運作方式的研究,從而建構起區(qū)域教育的新平衡,摸索出一條區(qū)域教育發(fā)展的新思路。
在推進新教育的第一年,新海和他的團隊就做出了幾件讓新教育人刮目相看的事情:一是以“圖書漂流行動”為引導,全面推進“書香童年”計劃;二是以“打造理想課堂”為任務,深入推進基礎學科建設;三是以“送藝下村小”為切入口,推動鄉(xiāng)村藝術教育發(fā)展;四是以“校長俱樂部”為依托,培養(yǎng)卓越校長群體。
這些事,很多地區(qū)、很多人在做,但能做到像新海和他的團隊那么扎實的,卻不多。比如,為了推進“書香童年”計劃,海門全市的32所農村小學,新海半年內帶著團隊成員統(tǒng)統(tǒng)跑遍;徹底摸清情況后,才制訂出最適宜的方案,精選了75種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優(yōu)秀中外讀物1875冊和適合教師閱讀的書籍20種420冊,在全市村小開始漂流。在每所村小停留時間為4個星期,一學期,就惠及9799名學生、180位教師,學生人均讀書4?郾3本,教師讀書3本;150余名村小學生被評為“三星級小書迷”。
又比如,針對偏遠農村的村小普遍缺乏專職的音樂、美術教師的情況,他們圍繞區(qū)域新教育共同體的工作目標與要求,構建了新型城鄉(xiāng)聯(lián)動藝術教育共同體,即由七所直屬小學的藝術教師,雙周至少送藝下村小一次,一年時間,為每一所村小排演一個大合唱、一支集體舞,舉行一次專題美術作品展覽。每當送藝教師來到村小,師生們就仿佛沉浸在節(jié)日的歡樂中,這個計劃有力地推進了鄉(xiāng)村藝術教育的發(fā)展……
2007年,正在蘇州大學讀博士的新海,無論工作多忙,都堅持參加我們每周的“相約星期二”討論,而且很快把討論中研究的項目如“新教育每月一事”在海門率先試驗。正如曾有人驚嘆,“他的精神世界里,可能根本沒有忽圓忽彎的月亮,而只有太陽。在他獨特的個人詞典里,可能壓根兒就沒有淚水、軟弱、失敗、痛苦、糾結一類的詞匯”,新海雷厲風行的作風和高效辦事的能力,很快讓他在新教育團隊中脫穎而出。2007年11月,新教育研究會在海門正式成立,新海也成為研究會的第一任理事長。
2009年7月,第九屆新教育大會在海門召開,海門完美地呈現(xiàn)了從2005年以來追隨新教育的一路精彩。這場盛會成為新教育篇章中的一段令人無法忘卻的雄渾樂章,但新海從不沉溺在過去的輝煌之中,他又帶著團隊開始了新教育“完美教室”的探索之旅……
除了海門新教育實驗區(qū)外,新海在新教育實驗的整體發(fā)展中,更是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他妥善管理新教育實驗區(qū),為新教育實驗的區(qū)域化推進出謀劃策;他積極為新教育招攬人才,介紹了李慶明等人加盟;他更是新教育“尖刀”,有突發(fā)的重大任務,他總能圓滿完成——2011年6月,原定在內蒙古東勝舉辦的新教育年會因意外推遲舉行,但年會邀請的國際嘉賓卻無法調整日程安排,新海作為總協(xié)調人,在短短時間內組織各方人馬,臨時易地到常州,成功舉辦了一次新教育國際教育高峰論壇。
2012年,新海接替盧志文擔任了新教育研究院的院長。2013年3月,新教育研究院與海門市教育局聯(lián)合成立了新教育教師成長學院(海門新教育培訓中心)?,F(xiàn)在,海門新教育培訓中心,每年要接待18000余人培訓學習。后來,研究院換屆之后,新海擔任了新教育理事會的理事長。與此同時,江蘇省教育學會新教育實驗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實驗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等新教育的多個擔子都壓在了他的身上。新海正在新教育中發(fā)揮出越來越多的光與熱,正在用生命踐行他常說的一句話:“人一生干好一件事就夠了,我這輩子只做一件事——新教育!”
(責任編輯: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