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佳杰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其主要教學目標不僅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基礎課程知識與技能,還注重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基于學科整合展開具體的科學教學,我們要注重關注學生學科主體地位的發(fā)揮,讓學生調(diào)動自己的多方位知識,高效完成科學課程學習任務,實現(xiàn)科學具體課程教學目標。
在目前的教學活動中,小學科學與其他學科的結合越來越緊密。以活動為基礎的科學課是一項豐富的資源,可使它與小學課程中所有其他學科結合為一體。科學課是由許多科學活動組成的一門探究課程。在活動中,許多探究學習活動和其他學科教育計劃和內(nèi)容相互重疊,因此應該重視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傳授學生科學基礎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嫻熟地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正確地描述科學探究的過程,教師必須隨時捕捉科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鏈接點,整合科學與學科資源,促進課程與教學優(yōu)化。
學科整合觀念提出之后,得到了科學教師的重視,學科整合對于小學科學教學產(chǎn)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第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意識。在學科整合中,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多的知識,豐富其自身的知識素養(yǎng),并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促使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積累更多的知識。第二,從獨立教學過渡到團隊教學。在學科整合教學中,需要教師與學生形成獨立整體,在科學學習中相互促進,共同協(xié)商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模式,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升學生的科學課堂參與度。第三,轉變了科學教師的教學理念。在整個科學教學中,教師始終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并在具體科學探究中給予學生一定的幫助與指導,進一步引領學生提出實質性的解決方案。
開展學科融合教學,并不是簡單地將不同學科的內(nèi)容進行疊加,需要教師對不同學科的內(nèi)容進行梳理,尋找不同學科之間的契合點,根據(jù)契合點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達到“1+1>2”效果。以下通過對科學教材與其他學科教材做的相關梳理,整理出了部分科學學科與其他學科探究學習的契合點。
要整合科學與學科資源,促進課程與教學優(yōu)化,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在語文、數(shù)學、信息技術、綜合實踐等課堂教學中,均能找到科學活動的影子。
一、科學與信息技術學科整合,推動自主學習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構建豐富的科學資源庫,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便利。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積累豐富的科學教學資源,這樣不僅可以為自身的科學課堂教學設計積累豐富資源,還能夠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但是單純憑借一位科學教師的力量很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功能,將信息資源進行共享,構建資源庫,實現(xiàn)資源共享,有利于進一步推動學生的科學知識自主學習。
例如,在《植物的生長變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網(wǎng)絡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學習資源,其中包含各種不同植物的生長與變化的全過程,還為學生提供了微課視頻資料,便于學生從微課視頻中了解植物的生長變化;之后出示思維框架圖,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進一步概括出植物的一生需要經(jīng)歷哪些變化。
二、科學與數(shù)學學科整合,推動科學探索
數(shù)學學科與科學學科兩者都屬于理科范疇,數(shù)學學科是所有學科的基礎,當然在科學學習中自然也少不了進行計算以及定理探索。因此,注重數(shù)學學科與科學學科兩者整合,有助于學生對于科學知識進行深入探索,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技能。在具體科學教學中,學生展開科學內(nèi)容探索,可能會遇到一定的數(shù)學計算問題,此時借助數(shù)學學科知識進行計算與探索,能幫助學生高效解決科學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推動學生的科學探究持續(xù)進行。
例如《水能溶解多少物質》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實驗器材,之后往水里放入一勺食鹽,并進行攪拌,接著詢問學生:“大家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呢?”相信會有部分學生說食鹽溶解在了水里,教師順勢引導學生:那么一杯水中究竟能夠溶解多少食鹽呢?帶領學生一起進行實驗,首先為每位學生提供50毫升的水,讓學生進行實驗,將食鹽倒入水中。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一勺應該如何算呢?溶解了多少勺應當如何進行計算呢?”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教師為學生實驗過程制定相應標準:一勺應當是滿滿的一勺,凸出的部分則利用尺子刮平;第二個問題,則是如果我們在放入第六勺食鹽的時候,發(fā)現(xiàn)食鹽沒有溶解,說明水杯里面只能溶解五勺食鹽。之后,讓學生對實驗展開探究,并做好實驗記錄,最后學生在科學實驗中通過自己對于實驗數(shù)據(jù)的記錄,了解到50毫升的水大概可以溶解7勺食鹽,從而在無形中促進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的提升。
三、科學與語文學科整合,推進合作能力
教師在展開科學教學中,應當注重打破學科本位思想,關注各個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整合學科內(nèi)容。在教學科學知識的過程中,可以適當融入語文知識,進一步拉近語文知識與科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科學習能力,同時還促進了學科知識的高效整合,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學生在展開科學探究互動中,小組成員之間圍繞具體的科學現(xiàn)象進行交流與合作,此刻則考驗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能否將自己的想法順利表達出來;當學生完成科學實驗探究任務之后,能否利用自己的文筆將整體的科學過程記錄下來等,都與學生的語文水平息息相關。因此,注重科學學科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
例如《一天的生活用水》教學過程中,在上課之前讓學生回家調(diào)查自己的家庭用水量以及個人用水量,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用水量之間的比較分析,并選取用水量最多和用水量最少的兩位學生,分別讓他們說出自己用水量的測量方法以及用水結果。用水量最少的學生說:“我是利用測量的方法,每次用水多少會直接利用量杯測量,對于洗澡水與洗衣用水,則是將總的水量除以家庭人口數(shù),最終相加得到我的一天用水量?!庇盟孔疃嗟膶W生說:“我采取的方法則比較簡單,直接查看家里的水表,然后除以家庭人口總數(shù),得到我的個人的用水量?!睂W生通過口語表達的方式,將自己的測量方法表述出來,便于班級中的學生進行點評分析,之后讓班級中的學生將自己的用水習慣記錄下來,在自己家中,都有哪些地方會用到水,以及用水量為多少等,之后小組成員之間交換記錄,并指出用水不合理的地方。這樣,在合作學習中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約用水的良好生活習慣。
四、科學與綜合實踐整合,拓寬知識視野
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涵蓋面非常廣,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無法將所有的科學知識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茖W課程標準指出,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學生探究意識的培養(yǎng),應當注重與社會學科內(nèi)容進行整合,將科學內(nèi)容延伸到課外,這就為學生的科學知識學習提供了縱向延伸的載體。
例如,在《生物多樣性的意義》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分別為植物調(diào)查組、動物調(diào)查組、生物多樣性調(diào)查組、藥用價值調(diào)查組以及欣賞價值調(diào)查組等,深入到社會實踐中,深入了解生物的多樣性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最后,組織全班學生調(diào)查家鄉(xiāng)珍貴的生物資源,了解家鄉(xiāng)有哪些破壞生物資源多樣性的事件,并擬定出保護家鄉(xiāng)生物資源多樣性的相關建議,組織學生有效落實到自身實踐行動中,樹立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基于學科整合的小學科學教學注重與其他學科緊密聯(lián)系,相互滲透,能有效拓寬科學教育教學途徑,讓學生做到融會貫通與全面發(fā)展;能激發(fā)學生的科學思維,引領學生深入探索無限的科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