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云凡
在傳統(tǒng)的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不少教師由于受老舊教育理念和大環(huán)境的影響,即便強調實操性的實驗教學,也仍然習慣于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科學實驗教學對學生實踐操作及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新課改對小學科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科學教師,應轉變老舊的教學理念,不斷革新教學方法和形式,注重學生科學實驗實操能力的培養(yǎng),進而提高其綜合素質和能力。
一、開展趣味實驗,激發(fā)動手欲望
在平時的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喜歡一上來就先將實驗理論知識講解一遍,以為這樣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卻忽視了學生親自參與實驗操作的重要性,這樣的實驗課容易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沒有動手操作的欲望。鑒于此,教師應當結合實驗中的具體要求,開展更富有樂趣的實驗教學,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動手興趣和探索實驗的欲望。
例如,在教學《聲音是怎么傳播的》這一課中,教師可以準備幾種不同狀態(tài)下的傳聲裝置,讓學生對其聲音傳播進行觀察與區(qū)別,如準備一個自然狀態(tài)下的鬧鐘以及玻璃罩下的鬧鐘,讓他們仔細聆聽不同狀態(tài)下的鬧鈴聲。為了能夠縮短實驗時間,還可以讓同桌之間進行實驗,比如讓一個學生耳朵貼著課桌,另一個學生則用手敲擊桌面或者用指甲輕輕抓撓桌面,讓聽者觀察貼耳聽到的聲音與不貼耳聽到的聲音都有哪些不同。通過趣味的小實驗,調動起學生研究聲音傳播的興趣和動手欲望,進而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制傳聲裝置,探究其中的原理和聲音傳播的特點,深化其對該課程知識的認知。
二、優(yōu)化實驗的過程,培養(yǎng)動手能力
小學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時期,小學生天性好動,喜歡探索未知世界,進行科學實驗,可有效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教師在開展相應教學時,應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認知特點,優(yōu)化科學實驗過程。如將實驗前后的活動充分結合起來,不讓學生感到突?;蛘呖床欢?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都應當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盡可能地讓學生做到全程參與,幫助他們熟悉實驗步驟,以保證實驗操作的效率。同時,教師一定要控制好學生動手實驗、自行探索的時間,既不直接插手干預學生的實踐操作,也不完全對其放任不管,而應以“引路人”的身份,引導整個實驗教學開展的走向,在適當?shù)臅r候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和輔助,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難題,進而提升學生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小學四年級課程《食物中的營養(yǎng)》教學中,教師以“有沒有一種食物含有所有的營養(yǎng)成分”為課題,鼓勵學生動手進行科學探究。事先準備好幾種常見食物為實驗材料,如花生、饅頭、水果等,同時還要準備碘酒、試紙等工具。教師可以先進行一般示范性實驗,再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一遍,讓學生得以近距離地觀察自己的實驗結果,加深其對實驗過程及結果的印象,使其在動手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獲得認知的提高和能力的鍛煉。當學生真正體會了動手操作的快樂之后,就會逐漸喜歡上實驗課程,并愿意與老師、同學共同參與實驗,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三、鼓勵學生探究,提高動手能力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教師對即便是動手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學科,都習慣傾向于采用單向輸出知識點的方式教學,也就是直接對學生展開學科知識講解。這種教學模式誠然更有利于教師控制課堂的節(jié)奏與走向,且能夠保證課堂秩序,但是這種教學模式直接剝奪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學生只有被動地接受知識,無法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長此以往,學習興致也變得消極。因此,教師一定要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探究空間與機會,甚至可以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對實驗過程進行微調或者改動,讓他們帶著熱情與好奇操作整個實驗過程。
例如,在教學《制作我的小樂器》時,通過前面課程的鋪墊與學習,學生都初步了解了樂器的發(fā)聲原理,因而在這一課的實驗學習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設計、制作任何可以發(fā)聲的樂器,比如用一根筷子敲打不同大小、高度的空碗,或者敲打裝有不同劑量清水的水杯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給予學生自由發(fā)揮的權利,鼓勵他們大膽對實驗進行調整,并觀察調整前后的區(qū)別,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力,培養(yǎng)其對事物的探究精神與態(tài)度。同時,教師應盡量讓學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明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如在《運動的小車》一課的科學實驗中,將開展撞擊實驗、測量小車撞擊水平面上木塊的滑行距離等內容,都交由學生來完成。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有效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現(xiàn)象。
四、理論結合實踐,增強動手自信心
科學學科本身就是一項實踐性較強的學科,但也不能忽視了科學學科的理論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應當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以此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若是學生所掌握的理論知識不過關,很有可能在后續(xù)的實驗操作中出現(xiàn)一系列問題,實驗結果將受到影響,甚至導致學生的探索興致和學習自信心受到打擊,不利于其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例如,在教學《用氣球驅動小車》這一課時,教師應該提前為學生講解與實驗相關的原理與理論,讓學生對實驗的關鍵步驟有一個大致印象,這樣學生在自己動手操作時,才不至于因為遇到問題或者阻力就表現(xiàn)出消極、煩惱等情緒來,當學生能夠利用相關的運動原理解決自己實驗中的問題時,其自信心將得到增強。
總而言之,科學學科的學習不僅依靠理論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注重理論知識與動手能力齊頭并進。這才是新時代對素質教育的要求,也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其綜合素養(yǎng)獲得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