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探究式學習是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重要學習方式。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倡導展開探究式學習。開展探究式學習有助于學生通過體驗科學探究過程獲得科學知識、領悟科學思想、學習科學方法。而在一堂科學課中,科學探究真的發(fā)生了嗎?本文主要闡述對“真探究”與“偽探究”的思索,尋找“真探究”的教學策略,走出流于形式的探究教學。
科學探究是通過多種方法尋找證據(jù)、運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解決問題,并通過評價與交流等方式達成共識的過程。科學探究能使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思考,探索了解自然,獲得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科學探究基本要素出發(fā),剖析“偽探究”的存在,尋找“真探究”的教學方法。
一、發(fā)現(xiàn)真問題,開啟“真探究”的大門
在《觀察綠豆芽的生長》一課中,一位教師直接提問:“綠豆種子發(fā)芽可以不需要陽光,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嗎?”學生對于植物生長需要陽光認識較深,對于實驗設計只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積極性不高。另一位教師帶來了兩盆生長情況不一樣的綠豆芽,詢問學生:“為什么綠豆芽的生長情況會不一樣呢?”此時學生對這個看似常見的綠豆芽充滿興趣,他們積極思考,樂于探究。
由此可見,一個探究問題是否有意義對學生的吸引程度完全不同。真問題來自學生對現(xiàn)象的積極分析,對觀察的主動思考。一個真問題是學生內心想要尋找真相的需求,當學生對各色現(xiàn)象懷著無限的好奇,并試圖揭開其奧秘以獲得對現(xiàn)象的理解時,探究的歷程也就開始了。
二、組織真猜想,踏上“真探究”的旅程
猜想沒有對錯之分,但不是天馬行空的隨想,沒有理由隨口說說、不經過思考的猜想只是瞎猜。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學片段: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猜想,把木材、金屬、塑料分別放入水中,哪些會上浮?哪些會下沉?
生1:金屬會下沉,木材和塑料會上浮。
師:還有別的想法嗎?
生2:金屬和塑料會下沉,木材會上浮。
師:還有嗎?
生3:全都會下沉。
生4:全都會上浮。
……
課例中學生僅是完成了猜測的環(huán)節(jié),這樣的猜測是毫無意義的。教師應引導學生有理有據(jù)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利用生活常識、生活經驗為猜想提供支持。即使出現(xiàn)如“金屬在水中是浮的,原因是輪船在水面上航行”前概念猜想,也能夠為實驗要求材料是實心的進行條件提升,這才是有價值的猜想。
三、設計真方案,成為“真探究”的關鍵
方案是“真探究”的關鍵,是整個探究中最為核心的部分。方案無所謂真假,但在教學中時常出現(xiàn)教師為了方便教學、易掌控課堂而在方案設計中過多限制,導致探究方案變成教師預設的統(tǒng)一方案。學生無須多做思考成為任務的執(zhí)行者,這樣的方案設計可以說是“偽方案”。
在方案設計中,教師應該盡量減少對學生的限制,謹防在材料、方案點撥中禁錮學生的多樣想法,將探究推向唯一方向。要盡量多地提供材料,促進學生為解決問題積極進行思考,有個性地選擇材料,自主設計方案。學生通過自主設計開展活動,經歷了不斷思考、嘗試、失敗、再嘗試體驗探究思考的過程,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很好地發(fā)揮出來了。
四、參與真實驗,接近“真探究”的高點
實驗驗證是科學探究過程中獲取證據(jù)的重要方式,通過實驗能夠得到較為直接的證據(jù)。小學階段多數(shù)學生樂于實驗、積極動手,卻忽視了用嚴謹?shù)膽B(tài)度對待科學實驗。
《誰流得更快一些》中,學生按照設想:同時在一塊玻璃板上滴一樣多的液體,滴在相同的高度,開始實驗。觀察各組實驗情況,發(fā)現(xiàn)雖然提出了保證公平的條件,卻沒有真正公平的操作方法。此時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失誤頻頻,可謂是方案很科學,操作很笨拙。
真實驗不僅僅在于實驗的展開,其中更為重要的是科學實驗技能的訓練、方式方法的訓練。實驗過程中,要關注對照實驗的條件控制,培養(yǎng)學生謹慎對待各項操作條件,用科學的態(tài)度、科學的操作對待每一次實驗。促進學生在真實驗過程中操作方法的積累,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五、尊重真現(xiàn)象,回歸“真探究”的本質
實驗現(xiàn)象是探究過程中獲取的有利證據(jù)。但有時數(shù)據(jù)并不如預設般規(guī)整,若僅僅認可“原則上”的數(shù)據(jù),這樣的數(shù)據(jù)不過是為了得到想要的結論而已。
《光與熱》實驗中一個小組出現(xiàn)了溫度下降的現(xiàn)象,經師生研究,原來當時氣溫下降,雖然有太陽,但是實驗室外的溫度比實驗室內高,實驗數(shù)據(jù)就出現(xiàn)了差錯。若僅僅是獲取了表面的現(xiàn)象,不加以區(qū)分,將錯誤當作誤差或略過錯誤,那這樣的探究也是假的。
重大的科學發(fā)現(xiàn)都源于科學家的質疑精神。在探究活動中始終要抱著嚴謹?shù)膽B(tài)度,尊重活動所得的數(shù)據(jù)和現(xiàn)象。不規(guī)避錯誤,不忽略誤差,對實驗出現(xiàn)的錯誤及時進行分析,找到錯誤根源亦是對學生思維、方法、技能的訓練,讓錯誤成就更精彩的課堂。
六、實現(xiàn)真合作,交流“真探究”的收獲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沒有交流研討相當于把科學探究過程最重要的思維觸動草草了之。交流形式多樣,組員間、小組間、師生間都可以有交流的存在。部分交流浮于形式而忽略了思維的碰撞。學生只是闡明了自己的想法而沒有得到相對的回應,只有表達而無交流,變成走過場式的交流。
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不僅僅是陳述自己的觀點,更要為自己的觀點輔助多項支撐,還要聽取別人的經驗和方法,分析與自己的異同點,求同存異,有不同的意見也要積極主動地說出來。要讓學生能夠有多種闡述表達的機會展開想法交流,在這樣思維碰撞下,學生會發(fā)現(xiàn)自己活動的不足、改善的方法。
科學課堂要實現(xiàn)真的探究活動,就必須將課堂真正地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充滿思辨性的氛圍中收獲和科學家一樣的科學學習的方法和思維方式,掌握科學學習的方法。探究活動不在于活動數(shù)量的多少,而在于讓學生真正體悟到科學學習的本質,不斷質疑、解惑、成長,這樣才體現(xiàn)了探究的意義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