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洪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筆者通過幾年的科學教學深刻體會到,小學科學教學中“生活即教育”理念的融入,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此進行闡述。
一、挖掘生活中的科學,發(fā)現(xiàn)科學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可以通過生活教育來彌補書本上的不足。生活中蘊藏著無數(shù)的知識,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它可使一無所知的稚童成長為學生,再把學生熏陶成為知識淵博的學者。我認為,小學科學教學應該注重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了解到科學源于大自然、源于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茖W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用心體會、耐心探究,就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科學,科學也就能為生活服務。
例如,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反光現(xiàn)象,“高速路上的交通標志牌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現(xiàn)在衣服或鞋子上會設計上白色的反光貼,你知道有什么用途嗎?高樓大廈用玻璃做墻壁好嗎?”從生活點滴中發(fā)現(xiàn)科學問題,這樣在積累了科學知識的同時,又引發(fā)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又如,在教學“天氣”這一單元前,先讓學生每天去室外觀察天氣,了解不同的天氣現(xiàn)象,初步感受溫度的變化、風的強弱、降雨量的大小等,逐漸發(fā)現(xiàn)天氣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課堂教學時,結合日常生活中的體驗與困惑,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課后,再引導學生繼續(xù)關注每天的天氣變化,并像氣象學家那樣觀察、記錄、分析各種天氣現(xiàn)象,在親自實踐中感受科學。
教師要鼓勵學生善于從真實生活中挖掘科學,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將所學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在科學課中發(fā)現(xiàn)生活的影子,真切體會到科學離我們并不遙遠,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二、從模擬生活情境出發(fā),體悟科學
陶行知先生始終把教育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他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需自營,與生俱來,與生同在的”。在教學方法上,我認為,要注重啟發(fā)教學,善于模擬生活情境,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同時整合成科學的探究過程,使學生形成一條清晰的思路。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提前把握學情,認識到學生的未知與已知、淺顯的認知與深入的理解、要解決的問題與矛盾,然后設計特定的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在學法上,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通過模擬生活的情境,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親身經歷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讓課堂趨向生活化,進而激發(fā)學生思維。
比如,在進行《斜面》一課教學時,我給學生提前準備好一箱重物和一塊長木板,讓學生化身為搬運工,任務是將這箱重物搬到課桌上。學生通過嘗試發(fā)現(xiàn),把長木板做成一個斜坡,將物體推上去更加方便,從而引出斜坡的定義。接著再給學生提供相應的材料,讓學生自主探究搭建坡度不同的斜坡與搬運物體所用力的大小之間的關系。生活中的斜坡很常見,但是很少學生能主動發(fā)現(xiàn)斜坡,通過模擬真實的生活場景,將生活中的斜坡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經歷眼見為實的過程和親身經歷的過程。又如,在教學《蚯蚓的選擇》一課時,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了解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可以讓學生扮演成企鵝,同時準備好冰水模擬南極的寒冷環(huán)境,讓學生思考怎樣才能讓自己的手在冰水中放的時間更長,同時又不影響在水中運動。學生通過討論,建立各種模型并進行探究,有學生想到在密封袋里裝上凝固的豬油套在手上,可以抵抗極冷的冰水。
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課堂教學更加貼近真實生活,學生能身臨其境,增強感知,不僅讓學生輕松地發(fā)現(xiàn)和掌握了科學知識,而且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在模擬現(xiàn)實生活情境中感悟到科學的魅力。
三、向生活空間拓展,應用科學
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一方面表現(xiàn)為教育的各個方面都為生活所決定,是為了“生活所必須”;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動生活進步。學生只有學會運用科學知識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識,也只有在運用的過程中才能體現(xiàn)知識的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比如,在教學“溶解”這一單元后,可以讓學生回家觀察家長泡咖啡時的顏色變化,白開水從無色變?yōu)樽厣?,那是因為咖啡的固體顆粒溶解在了水中;要想讓魚缸中的魚兒長時間存活,需要在里面放一個增氧泵,持續(xù)地給小魚提供氧氣,因為這樣才能讓水溶解更多的氧氣;生活中消毒用的碘酒,是在無色透明的酒精中放入了碘的顆粒,碘在酒精中溶解后就變成黃色的碘酒了;我們在炒菜時加鹽,完全攪拌后不會感覺到菜咸淡不一,是因為食鹽溶解在水中后形成了均勻穩(wěn)定的溶液。又如,學生進入“食物”這一單元學習后,他們將獲得很多有關食物的分類、營養(yǎng)、營養(yǎng)搭配、儲存方法等科學知識,學生會用與以前不一樣的眼光來看待食物,發(fā)現(xiàn)食物與人體生命活動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教師要鼓勵學生去親自實踐,幫助家長準備早晚飯,陪家長一起去購買食物,建議家長如何儲存食物,等等。
將課堂知識應用于社會生活,不僅可以鞏固拓展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學會思考,提升自主探究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科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積極引導學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科學,讓學生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學會從科學的角度思考問題;應模擬真實生活,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用科學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應回歸生活,鼓勵學生從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親身經歷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過程,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理解其中的科學原理,領會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感受運用科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