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玉潔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頒布,明確了科學教學要與技術、社會、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本文分析了科學教學與小學生實際生活脫離的現(xiàn)狀,突出了將生活化的教學理念滲透于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將生活化教學理念應用于科學課堂的策略。
一、科學課教學分析
(一)學生特點
依據(jù)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論,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有些學生雖已具備抽象邏輯思維,但尚未脫離具體事物的支持。
建構主義強調,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他們已經(jīng)形成了豐富的經(jīng)驗和看法。且學生的經(jīng)驗世界具有差異性,他們對問題的理解常常各異,這也在學習者的共同體中構成了寶貴的學習資源。
現(xiàn)代社會充斥著大量的信息,學生能從周圍環(huán)境中獲得與科學相關的大量知識,且具有好奇、好問、好動、模仿能力強等特點。
(二)教師特點
大部分教師重視科學知識與技能等的傳授與訓練,但在教學過程中對在什么時候運用這些知識和根據(jù)實際情況如何運用這些知識等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滲透仍然是不足的,只是將拓展與應用作為課堂教學次要的部分,甚至簡單帶過。導致學生雖然掌握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與技能,卻將它們作為無用的知識與生活割離,下了課便不再想起。
(三)課程實施情況
理論知識對學生來說,往往顯得枯燥、干癟、抽象、無意義。課程實施前對學生前概念的調查和學習后的拓展與應用不夠到位,科學課所學到的東西很多只停留于課堂,與實際生活脫離,學以致用難實現(xiàn)。上課環(huán)境單一,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大多停留在科學課提供的新材料上,學習與探究被牽著走,創(chuàng)新的思維難以激活。
二、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生活化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必須加強學科知識與生活經(jīng)驗的聯(lián)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科學,在科學中學會更好地生活。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读x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中也增加了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的課程目標。這些都突顯了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
基于本文上述對小學科學課堂現(xiàn)狀的分析,將生活化教學理念滲透于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不僅能解決知識與生活脫離的問題,還能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增強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而非學些“死”知識和無用的技能,從而為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奠定良好基礎。
三、實施策略
(一)以真實的情境為載體,引起學生共鳴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并不是一塊“白板”,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學和網(wǎng)絡技術對新一代小學生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所掌握的知識和生活體驗越來越豐富。作為教師,應當積極調查學生的前概念,基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真實的生活情境或與學生已有知識經(jīng)驗有聯(lián)系性的情境。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保護土壤”時,為了使學生直觀地看到植物是如何保護土壤的,教師可帶領學生動手做水土流失的模擬實驗。學生通過觀察和記錄兩塊土壤被“雨水”沖刷及最終的積水情況認識了植物保護土壤這一事實,這樣的認知比一句干巴巴的概念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提升學生參與度
有關科學方面的知識有些是脫離小學生生活實際的,生活在不同地區(qū)的學生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生活經(jīng)驗也存在差異,而學生對大量具有這一特征的事物及知識往往無法長久保持興趣和注意力。那該如何讓學生既能理解和掌握,又對新的事物感興趣,產生繼續(xù)探究的動力呢?這就需要教師依據(jù)《新課標》對教材做適切性、創(chuàng)新性的處理了。例如,蘇教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暗箱里的秘密”中的“他們都在解暗箱”環(huán)節(jié),教材出示了醫(yī)生用聽診器檢查身體、鐵路檢修工敲火車車輪查找故障和隱患、維修人員用探測器尋找地下管道的生活實例。但絕大部分一年級學生對后兩個例子都非常陌生,很難產生共識。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經(jīng)驗換個例子,比如拆禮品盒,在不知道且不能打開的情況下,通過看、敲、聽等方式來解開這個暗箱。學生都喜歡禮物,這樣的例子更能吸引學生參與其中。
(三)教學方法多元化,激發(fā)學生探究
《新課標》倡導探究式學習,但探究式學習并不是學習科學課的唯一方式。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根據(jù)不同的學生、不同課的內容特點,可充分開發(fā)各種各類資源,開展高效趣味課堂教學。例如,在認識人體、動植物、微生物的結構與功能時,不僅可以觀看視頻,觀察模型,還可以讓學生穿戴印有人體內部器官的圍裙,然后相互指認,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通過VR技術,讓學生走進人體或微生物等,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學生對想知道的事物產生直觀的感受,甚至建立意義后,更能激發(fā)出繼續(xù)探究的動力。
(四)教學場所多元化,讓學生感受科學學習魅力
科學教學的場所一般為教室和科學實驗室,但科學并不只發(fā)生在這些地方,教學還可以在校園里、校外各科技館、各個不同的場所,由于考慮到學生安全和資金等復雜因素,大多數(shù)學校應用不多,建議發(fā)動家長力量,讓家庭也成為科學課的資源之一。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第7課“找空氣”時,教師可以事先布置學生在不同的地點用保鮮袋收集空氣,有些同學在家里收集,有些同學在馬路邊收集,還有些同學在公園里……這樣,讓學生感受到學科學就像旅游一樣,充滿魅力。
(五)緊密聯(lián)系生活,體會科學無處不在
作為一門綜合性、實踐性的學科,科學課堂更應體現(xiàn)開放性。科學不僅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更蘊藏在其他的學科中。通過帶領學生不斷建立聯(lián)想與挖掘科學資源的意識,從而讓其養(yǎng)成科學思維習慣,體會到科學無處不在。例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對小學生零食食品安全的調查。通過調查、分類、查詢資料等活動,讓他們認識到哪些零食是對人體有害的、不能吃的,哪些要少吃,哪些可多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