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興利
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農村學校與城市學校相比,科學教學器材匱乏,設備簡陋,條件薄弱,科學教育大多不如城市開展得好。但我們靜心細想不難發(fā)現,農村也有許多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動植物資源豐富,學生好奇心強,班型小,非常適合組織科學探究活動。那么科學教師該怎樣發(fā)揮農村優(yōu)勢,撐起科學教育的藍天呢?
一、走進自然,挖掘科學探究資源
(一)帶領學生親近自然,開發(fā)探究活動資源
教室不是向學生進行科學教學的唯一地點,教室外才是他們學科學、用科學的廣闊天地,把研究的觸角延伸到校園、田野、山川、河流,讓學生在廣闊的大自然中學科學、用科學,感受到身邊時時有科學,處處有科學。
我校地處大山深處,學校附近有綠油油的莊稼地,清凌凌的凌河水,巍峨綿延的九泉蓮花山,這些為我們提供了十足的科學教學資源。教學《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時,我?guī)ьI學生到蓮花山上,觀察植物高矮、樹皮樣子、樹葉生長方式,了解小動物的形態(tài)、食物、巢穴,認知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教學“植物的一生”單元時,我?guī)ьI學生到山間田野,挖掘小型植物根系,探究直根系與須根系的區(qū)別,畫植物的莖,明確直立莖、攀緣莖、纏繞莖和匍匐莖的異同,解剖花朵,了解結構;教學“養(yǎng)蠶”單元時,我?guī)ьI學生養(yǎng)青蟲,體會昆蟲的完全變態(tài),撈青蛙卵養(yǎng)蝌蚪,體會青蛙變態(tài)與昆蟲變態(tài)的不同。
(二)引領學生搜集自然素材,豐富探究活動內容
為了讓學生體會環(huán)境改變給動物數量和活動范圍帶來的變化,我經常帶領學生去查看被雉雞吃掉種子的玉米地,被野兔咬斷嫩莖的黃豆苗,被獾豬啃過的玉米棒,然后讓學生查閱資料,探究近年來這些動物數量劇增的原因;我還經常到縣城東的龍源湖觀鳥,給遷徙中在此歇腳或留居的新增鳥種拍照,并提供給學生,讓他們搜集相關鳥類信息,了解它們的生存環(huán)境及分布,豐富學生的探究內容,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二、家校聯(lián)動,拓展科學探究活動
(一)結合農時,開展親子種植養(yǎng)殖活動
春種秋收,飼養(yǎng)禽畜,對于農村的孩子都是些司空見慣的事,而這些更是科學教學的寶貴資源。所以我在教學時,經常與家長聯(lián)系,開展種植養(yǎng)殖親子探究活動,讓探究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校園延伸到家庭。讓學生跟隨家長共同種瓜種豆,掌握它們的發(fā)芽、生長規(guī)律;跟隨家長扦插、嫁接,體會無性繁殖;跟隨家長孵雞養(yǎng)兔,體會動物的生長發(fā)育。
(二)結合日常生活,開展親子家庭科學探究
家庭生活中的購物、整理、洗滌等活動,都包含著潛在的科學素材和適合學生探究的課題,我們鼓勵家長關心和參與學生的家庭科學探究活動。例如布置學生與家長共同研究家庭中所用的洗滌劑都適合去除哪些污漬;安排學生與家長共同調查家庭中的天然食品、加工食品,哪類食品的添加劑較多……
三、就地取材,提高科學探究效率
我們結合實際,就地取材,充分發(fā)揮廢舊物品的利用價值,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實效。
(一)利用廢舊物品,提高科學探究實效
現行科學教材,有許多實驗器材是實驗室中不具備的,這就需要科學教師利用廢舊物品,就地取材,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提高科學探究實效。例如用墨水瓶盒代替紙杯,做熱空氣比同體積冷空氣輕的實驗;用口服液瓶和吸管做液體“溫度計”;用蠟燭代替酒精燈,用水盆代替水槽,用細沙代替月壤……我們換個思路,開動腦筋,挖掘廢舊物品的利用價值,這樣的“實驗器材”照樣豐富多彩,照樣發(fā)揮重大作用。
(二)自制實驗器材,提高科學探究實效
科學室里的演示器材較少,很難滿足上課需求。只要善于思考,勤于動手,就不難解決這個問題。例如用硬紙板和紅色的反光紙,制作了不同刻度單位的溫度計演示模型;用木支架、量角器、電池盒、磁鐵和兩組不同匝數的螺線管制成了電磁鐵性質演示儀;教學《太陽鐘》時,我與學生共同制作了以喀左緯度(約北緯41°)為指針角度的地平日晷;教學《登月之旅》時,為了使學生又快又準確地測量出實驗中“月坑”的深度,我用鉛筆為學生制作了使用方便的深度測量尺;為了使用方便,我還用曲別針制成了一滴液取液器代替滴定管,帶領學生用墨水瓶盒制成了土照相機來體會小孔成像的原理。只要肯于鉆研,身邊的飲料瓶、易拉罐、小木條、注射器、滴流管,都會成為科學教學中的珍寶。
總之,農村科學教師只要肯于動腦,勤于動手,善于鉆研,就一定能發(fā)揮農村優(yōu)勢,彌補學校條件薄弱、設備簡陋、器材缺乏的不足。在農村小學,我們照樣可以撐起科學教育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