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國金
久有凌云志,欲上井岡山。因為我知道,在湘贛邊界的羅霄山脈巍然屹立的井岡山,是一座神奇的山。它與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支軍隊有著非同尋常的聯(lián)系。
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歷時兩年四個月,一段可歌可泣、開天辟地的崢嶸歲月在這里演繹。
在850多個日夜里,有48000多名革命戰(zhàn)士獻出了火熱的青春。每一個鮮活生命的戛然而止,都是一曲悲壯而激昂的贊歌。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潤著紅色的基因,每一位戰(zhàn)士都是一顆發(fā)光的星火,星星之火不滅。中國革命的火種浸泡著英烈的滾燙鮮血也從這里開始形成了日后不可阻擋的燎原之勢。
90多年前的硝煙已經(jīng)遠去。井岡山的每一處舊址、每一件文物都用無聲的語言向我們敘述著當年揮之不去的記憶,訴說著那些為了理想信念不惜犧牲生命的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辟之地……有人說,這里,是天下第一山。
走進井岡山,我們第一站便來到了三灣村。村頭的楓樹坪上,兩棵楓樹和一棵香樟郁郁蔥蔥,挺拔雄偉。
1927年9月9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fā),很快遭受重大挫折,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9月19日毛澤東在湖南瀏陽文家市召集會議,經(jīng)過激烈爭論,決定放棄原來攻打長沙的計劃,向江西萍鄉(xiāng)退去,把起義軍向南轉(zhuǎn)移到敵人統(tǒng)治力量薄弱的農(nóng)村山區(qū)去尋找落腳點,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決策,是毛澤東“上山”思想實踐的開始。
9月29日,來到了永新與茶陵、蓮花、寧岡交界處的小山村——三灣,毛澤東對部隊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爸Р拷ㄔ谶B上”“設立士兵委員會實行軍隊民主制度”,初步解決了如何建設一支無產(chǎn)階級的人民軍隊的問題,為建設一支拖不垮、打不爛的新型軍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此,一支革命的隊伍從這里脫胎換骨,走向勝利。
那個秋天,楓樹坪上的這兩棵楓樹,一定是舉著滿身的紅葉,艷麗地挺拔在這青山綠水之間,猶如那紅紅的戰(zhàn)旗,獵獵飄揚,威武不屈。90多年過去了,經(jīng)受過洗禮的楓樹,歷經(jīng)百年的風霜雨雪,依然從容鎮(zhèn)定,俯視眾生,每片樹葉都那么蔥綠,每一根枝條都那么勁直。
我站在樹前,讓同學拍了一張照片,樹靜影深,蒼翠欲滴。于是,我與這樹便有了一種關聯(lián),心中仿佛也有萬千紅葉迎風烈烈。
學院的老師帶著我們循著紅軍的足跡來到了大井。
井岡山的地名和我們老家地名的取名有不同的參照系,崇山峻嶺之間,大一點的平地取名為坪,如茨坪、茅坪。其次為井,有大井、小井、中井、上井、下井,合成大小五個村莊,因為每一塊土地都被峰巒疊嶂的群山層層環(huán)抱,其形狀宛如一口口井,因此得名。再次是沖。有比沖更小的叫坑。僅有幾戶人家的就是窩。最小的只有一戶人家,就叫眼了。老家的取名是以人為參照,更注重居住在上面的人。姓張的住處就叫張家村,姓趙的住處就叫趙家莊,這看起來倒像是更有人本思想。
大井是大小五井這五個村莊中最大的一個村子,周圍的群山,一邊如同龍脊,一邊猶如虎背,龍虎交應,山上松樹茂密成蔭,鄉(xiāng)間溪水清泉流淌。當年在井岡山區(qū)流傳著“行州府,茨坪縣,大小五井金鑾殿”的民謠,從這首民謠里反映出大井村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的重要位置。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滕代元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都先后在大井村居住過。
這里是當年王佐的根據(jù)地。毛澤東帶領隊伍來到井岡山,王佐親自下山迎接,并將自己的房子讓給他住。紅軍退出井岡山后,房子慘遭焚燒,僅留有三樣原物:一堵殘墻,兩株樹,一塊讀書石。
今天的房子就是依照這堵殘墻復建的。房子門前,有一塊不到一米見方的石頭,毛澤東當年經(jīng)常坐在上面讀書、看報和批閱文件,思考著中國革命的命運和前程,人們稱之為讀書石。我們來的時候正下著瓢潑大雨,雨落石面,珠玉濺飛,大家也就打消了坐上去感受一番的念頭。
房子的后面是兩棵常青樹。一棵是南方紅豆杉,另一棵是欏木石楠,樹邊的稻田就是戰(zhàn)士們的練兵場。
在當?shù)亓鱾髦@樣一個故事:當年殘酷的烈火并沒能將大樹全部摧毀,因為樹根仍然保留著,它們以頑強的生命力生存下來。1949年,這兩棵樹長得枝繁葉茂,似乎預示著春的喜訊。1965年5月,毛澤東千里來尋故地,回到了闊別38年的井岡山,說來也巧,兩棵樹好像事先得到了喜訊,樹上開滿了如雪似銀的小白花。1976年,兩棵大樹因蟲害漸枯。井岡山博物館請來了林木專家,對大樹進行整治,根除了病蟲害,經(jīng)過治病、施肥、精心呵護,枯木逢春,如今仍蓬蓬勃勃。
站在龍江書院門前蒼茫古韻的狀元橋上,我驚詫于這座古老書院保存得如此完整。
1928年4月,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和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余部及湘南農(nóng)軍來到寧岡縣城龍市鎮(zhèn)勝利會師,史稱“朱毛會師”。一場風云際會,改寫了中國歷史的軌跡。
龍江書院見證了這段歷史。龍江書院始建于1840年(清道光20年)春,完工于1843年秋,是由原寧岡、陵、茶陵三縣的客籍紳民捐款集資修建的。建院后近70年,龍江書院出過三名狀元,38名進士,十余名舉人。龍江學院坐西南朝東北,磚木混合結構,由前中后三進、左中右三組,對稱布局而成,占地面積2000余平方米。中間為門廳,中廳“明道堂”為授課場所,后進“文星閣”,可登高遠眺,會客讀書。
1928年4月28日,指揮部隊擔任掩護任務的毛澤東回到龍寺,他聽說朱德等人住在龍江書院,立即帶領幾名干部趕來,在書院的門口和朱德第二次會見,接著大家一起登上文星閣最高層,進行了親切交談。毛澤東介紹井岡山根據(jù)地的主要情況,朱德談了湘南暴動和部隊轉(zhuǎn)移上山的經(jīng)過,在親切的氣氛中,大家商談了兩軍會師后的有關事項,并定下了召開軍民慶祝大會的時間。
龍江書院能較完整地保存下來,與當年國民黨軍隊進駐井岡山后,有書院、祠堂和廟宇“三不燒”規(guī)定有很大關系。今天,我們在文星閣的后院還能看到一棵與書院同齡的金桂,筆直挺拔的樹身宛如壯年人,堅實的軀干上居然附生著幾大片槲蕨,這可是專治跌打損傷、腰膝酸痛的稀缺藥,平生倒是第一次親見活的標本。它是否就是那時專為紅軍而催生的呢?也許紅軍當年就用過這些藥。
井岡山會師后,極大地增強了革命根據(jù)地的軍事實力,加快了井岡山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勢?!皟芍цF流匯合到一起,從此形成紅軍主力,使我黨領導的武裝斗爭的大旗舉得更高更牢?!?h3>五
沒有到茅坪八角樓之前,我一直以為八角樓是一座有八只角的建筑。
這天,我們來到茅坪村,在謝氏慎公祠院的西北角,看見一棟赭黃色土磚結構的二層小樓房。帶隊的老師告訴我們,因其屋內(nèi)有一八角形天窗,當?shù)厝罕娏晳T稱其八角樓。
走進樓房,沿著窄小的木梯上到二層,就是毛主席當年生活和工作的房間,外屋擺放一張方桌,墻上懸掛著毛主席與賀子珍同志當年的照片。室內(nèi)陳列的家具、物品,十分簡陋,一桌,一椅,一板床,兩頂斗笠。據(jù)說都是毛主席和賀子珍同志當年在這里居住時用過的原物。
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在這里,毛澤東不僅領導和指揮了井岡山根據(jù)地的斗爭,還通過深入調(diào)查,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進行紅色政權理論的研究,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兩篇光輝著作。排除左、右傾思想的干擾,從理論上闡明了中國革命發(fā)展的規(guī)律,回答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引導黨和人民朝著勝利的道路前進。八角樓的燈光,照亮了中國前進的道路。
佇立在已顯斑駁的書桌前,望著那僅放了一根燈芯的清油燈,時光仿佛回到了那艱苦的歲月,我的眼前閃爍著一團圣火,耳旁回響著一個雄渾的聲音:
“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jīng)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
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經(jīng)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
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p>
信念有多堅定,路就能走多遠。
這個雄渾的聲音夾著濃濃的湖南口音,在那戰(zhàn)斗的歲月如星星之火,把一個堅定的信念播撒在蒼茫大地。
在井岡山的最后一天,我們登上了黃洋界哨卡。由于地形和山谷環(huán)流等自然條件的影響,黃洋界氣候多變,風大、霧多、云奇,那妖嬈的迷霧和翻滾的密云,一眼望去如同奔騰的大海,呈現(xiàn)出群山奔涌、白云填谷的氣象,讓你不覺得是在人間。上山途中大家舉著手機不停地拍照,希望留下那些云彩變幻的精彩瞬間。有時車內(nèi)傳出一陣唏噓的驚叫,著實被這美景所震撼。
登臨山頂,極目遠眺,云團錦簇,波濤暗涌,猶如臨近大海之邊。這便是井岡山常見的云海。
山上的人告訴我們,剛剛還是霧鎖群山,你們來前,一陣風吹出了一片晴空。太陽將萬丈光芒投射云海,五彩斑斕,一縷縷金光,傾瀉而下,輕撫著每一座山、每一棵樹。海的遠處,一座座山峰像一個個島嶼在云海中沉浮??~緲,靈動,又氣勢磅礴,如夢如幻。
山上已是人頭攢動,眾人圍繞著重建的哨卡、仿制的大炮,和幾近湮沒的戰(zhàn)壕傾聽著那戰(zhàn)斗的故事,感受那戰(zhàn)火紛飛的激情歲月。
我卻獨自拐上了朱毛紅軍的那條“挑糧小道”。幽靜的山谷,游人漸稀,數(shù)聲鳥語,滿目蔥翠。斑駁的石板,坑坑洼洼的土路,陡峭的山道,可以想象過去這條道路有多么難走。
井岡山會師后,原先根據(jù)地1000多名紅軍增至上萬名,革命力量壯大了,可糧食供給卻十分困難,吃飯成了難題。于是紅軍和邊界群眾在井岡山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挑糧運動。當時已有42歲的朱德和35歲的毛澤東在公務繁忙的情況下依然親自參與挑糧。在他們的帶領下,紅軍每天往返100余里,靠著肩挑背馱,把30多萬斤糧食運上了井岡山,解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給養(yǎng)問題,支撐了割據(jù)井岡山工農(nóng)武裝的革命斗爭。
回溯紅軍在井岡山的艱難歲月,挑糧小路無疑極具象征意義。它不僅與紅色政權的存在休戚相關,還歷練出無數(shù)的鐵肩膀、鐵腳板,擔起了中國革命的重擔。打鐵的人必須是鐵打的人。
1965年,毛主席在巡視大江南北時重上井岡山,撫今追昔,寫了《水調(diào)歌頭·重上井岡山》: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岡山。
千里來尋故地,
舊貌變新顏。
到處鶯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過了黃洋界,
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
旌旗奮,
是人寰。
三十八年過去,
彈指一揮間。
可上九天攬月,
可下五洋捉鱉,
談笑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
只要肯登攀。
是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厥咨较?,古道彎彎,翠竹萬頃。羊腸般狹窄而崎嶇的小道上,穿越百年,毛澤東、朱德和紅軍戰(zhàn)士正挑糧上山,一路揮汗如雨。根據(jù)地傳唱著革命樂觀主義歌謠:
紅米飯,南瓜湯,
秋茄子,味好香,
餐餐吃得精打光。
干稻草來軟又黃,
金絲被兒蓋身上,
不怕北風和大雪,
暖暖和和入夢鄉(xiāng)。
今天,這條小道上,行走著五湖四海的學習者、朝圣者和游人。他們穿上紅軍服,挎上糧食袋,從山腳走到山頂,體驗當年紅軍挑糧時的艱辛。在行走中,付出汗水,收獲啟迪。確實,挑糧小道上的揮汗如雨,勝過書本上的千言萬語。
井岡山是一座沒有圍墻的校園,只要你用心去翻閱它厚重的書頁,那些至今仍在傳頌的詩詞歌謠,那些傳奇人物的傳奇故事,聽了無不使人激情澎湃,倍添動力。這些豐富的文化載體將崇高的理想信念,厚重的先進文化,豐富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融入其中,足以陶冶情操,振奮精神。
井岡山,渾身上下洋溢著一種氣質(zhì)、神韻,它的空氣中彌漫著那種紅色味道。漫步在街頭,蒼翠的柳杉似在訴說當年艱難歲月的嚴酷激烈,鎮(zhèn)路邊匠心獨具的火炬路燈猶如星星之火照亮了通往一個新時代的路徑。
巍巍高山,湯湯流水。井岡山見證了一段偉大的革命歷程,鑄就了一座巍峨的精神豐碑。這座豐碑,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家園。
也許因為井岡山紅色屬性過于強烈,人們常常忘記井岡山還是一座景色秀麗的綠色之山,山岳連綿,層巒疊嶂,奇峰綿綿,谷壑幽深,那碧綠的蘭竹,挺拔的水杉,蒼松翠柏,把500里井岡染成了綠色的海洋。河道蜿蜒于山谷之中,似盤龍纏繞。村寨點綴在林木蔥郁的崇山峻嶺,伴以片片沃田,呈現(xiàn)一派高山田園風光。
這里山高林密,氣清水秀。中亞熱帶濕潤季風型氣候,帶來充沛雨量和宜人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溫度為14.2攝氏度。
井岡山森林覆蓋率高達86%,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超過8萬個,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那濃濃的綠,漫山遍野,觸目皆是,無論是山頂還是山下,坪上還是郊外,每一個角落,無所不在,除了公路房屋,幾乎找不到一寸裸露的土地。
如果說,綠色是井岡山的主色調(diào),信念則是這綠海的底色。紅與綠,交相輝映;歷史與現(xiàn)實,天然融合。
回來的路上,依然是井岡山漫無邊際的綠海沿路彌漫,心底卻有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紅彤彤的,透亮,透亮。它是八角樓的燈光?黃洋界上的炮火?還是龍江書院朱毛會師的獵獵紅旗?
聽學院的老師介紹,春天到來時,漫山的杜鵑會競相開放。那時,人間四月芳菲盡,井岡山卻正是杜鵑的花期。朱霞焰焰山枝動,綠野聲聲杜宇來。各色杜鵑或沿著山脊兩側嫵媚怒放,或鋪在山坡狀如云錦。遠遠望去,千山飛紅,萬花疊彩,霞帔浪漫,錦屏俏麗,宛如仙境。
特別是一種喬木狀的高山杜鵑,綻放在巍巍的山頂,一簇簇似獵獵紅旗,焰燃如血。
回看桃李都無色,映得芙蓉不是花。我想,這種開得滴血的杜鵑,一定是在90多年前開始綻放的,不前不后;也一定是48000棵,不多不少!
這是一座英雄的山。
責任編輯 菡 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