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辰
摘 要:為了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本研究將PBL教學法應用于《中級微觀經濟學》課程中,圍繞生產者理論和市場結構開展了基于問題進行學習的系列活動。該教學方法不但有利于學生深度學習課堂中教授的相關理論,而且對于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PBL教學法; 《中級微觀經濟學》; 生產者理論; 市場結構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9-203-002
1.引言
中級微觀經濟學是高校財經類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全面了解不完全競爭性市場,并學會運用博弈論,把資源配置作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會范圍內的資源利用問題,以實現(xiàn)社會福利的最大化。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才的需求也逐漸發(fā)生了變化。尤其在新文科背景下,財經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除了需要讓學生具備相關的理論知識,更應具有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傳統(tǒng)的學習策略已漸顯不足。
關于學生學習有兩種主要的教學觀點,可以概括為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在被動學習中,學生進入課程時他們的大腦就像空的容器或海綿一樣等待知識填進去。而在主動學習中“學生可以將新信息和他們先前的知識重組為新知識并練習使用”。主動學習形式有多種。例如學術爭論、團隊游戲、小組調查、拼圖或基于問題的學習。
目前有許多研究介紹了主動學習方法的優(yōu)勢。Johnson等分析了大學和成人環(huán)境中305項合作學習項目,他們發(fā)現(xiàn)主動學習促進更高的學業(yè)成功、更高質量的同學關系[1]。Johnson等研究了八個不同教育層次的主動學習方法,發(fā)現(xiàn)如果實施得當,主動學習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成績[2]。
Maxwell等比較了中學生在學習宏觀經濟概念與原理時PBL教學法和傳統(tǒng)的構建知識的教學方法的異同[3]。研究結果表明,如果任課教師接受過良好的培訓,PBL教學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Forsythe發(fā)現(xiàn)相對于傳統(tǒng)的基于講授的方法,PBL教學法促進深度學習,并培養(yǎng)更好的知識保留和回憶技能[4]。此外,在PBL教學課堂中學生往往表現(xiàn)出更強的知識應用技能。
PBL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基礎”。學生圍繞問題獨立收集資料,通過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與傳統(tǒng)的以學科為基礎的教學法有很大不同,PBL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而不是傳統(tǒng)教學中的以教師講授為主。
盡管有研究者在本科經濟學課程中使用主動學習方法,但將PBL應用到經濟學課程特定部分的研究并不多。為了進一步推廣PBL教學法,本研究以中級微觀經濟學課程階段引入生產者理論和市場結構為例,探究如何使用PBL教學法。在該方法中,學生從事自主探究,學習內容是通過合作解決問題進行的,學習任務完成后學生反思自己的經驗,從而提高學習技能。
2.PBL教學中的問題設計
要將PBL整合到經濟學課程中,必須遵循三個步驟:(1)設計問題或任務;(2)評估對問題/任務的反應;(3)設計PBL教學環(huán)境。本文將重點介紹如何設計問題。
在PBL教學中問題設計通常包括四個步驟:(1)確定PBL教學的形式;(2)專注于目標學習成果;(3)設置相關的學習活動;(4)向學生展示任務。
就教學形式而言,本文提議的活動專為PBL與傳統(tǒng)講座共存的課堂設計。也就是說,在完成PBL活動之后,教師應該通過傳統(tǒng)的基于講座的方法完成教學任務。
在目標學習成果方面,本文提出四個主要目標。首先,為教授生產者理論和市場結構提供一些背景信息,并使它們對學生更具吸引力。其次,強調了各種市場結構之間的聯(lián)系。再次,是培養(yǎng)學生的建模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提供一個自然的環(huán)境,用于引入戰(zhàn)略決策并自然發(fā)展納什和納什均衡概念。
在設置相關的學習活動時,本文考慮了三種不同的活動。第一個活動,假設市場上只存在一個公司,因此該公司的管理者只需要考慮消費者的品味和支付意愿。第二個活動,假設有幾家公司存在于市場,所以除了成本和消費者的品味,管理者還必須考慮他們的競爭對手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信念。在第三項活動中,市場上的公司數(shù)量是內生的,每家公司都在考慮入市。
在向學生展示任務時,因班級的大小不同而不同。本研究的這些活動是為15-30名學生的班級規(guī)模設計的,每個學習小組由三人組成(更大的班級人數(shù)可以通過減少匯報活動的數(shù)量或將小組規(guī)模增加到4-5名學生)。教師提出每項任務后,學習小組將討論并解決提出的問題,然后他們將自己的答案寫在海報上,最后他們將與其他組及老師一起討論他們的答案。
3.學習活動展示
3.1活動1:企業(yè)的成本、消費者的品味和支付意愿
本活動旨在讓學生反思公司的目標并認識到壟斷者在定價和制定生產決策時需要考慮成本和市場需求。本次活動涉及四項任務。首先,分析企業(yè)的目標。其次是以數(shù)學公式表示利潤最大化。再次是解決利潤最大化問題。最后一個任務是處理不同的成本和需求曲線的假設對市場結果的影響。
任務1.1:公司的目標。在向學生介紹公司面臨的問題時,教師應該將班級分成相應的學習小組,讓他們想象自己是特定市場中唯一的公司。該公司生產一種沒有相近替代品的商品。教師應追問學生公司所有者們將追求什么目標以及他們將如何實現(xiàn)該目標?學生應該討論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將他們的答案寫在教室墻壁的海報上,以便每個小組都可以閱讀其他同學的答案。教師應指導隨后的討論,讓學生意識到公司可能有不同的目標。但所有學生可能對利潤最大化最感興趣。
任務1.2:以數(shù)學公式表示利潤最大化。教師應該要求這些小組用數(shù)學方法來表述一個公司所面臨的利潤最大化問題,所涉及的步驟與之前的一樣。當面對如此普遍的問題時,在學習了消費者理論和生產成本后,學生可能會寫出利潤公式。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追問學生公式中的p和q是如何相關的,并指導學生討論,讓學生意識到消費者理論中價格和數(shù)量成反比。這里應該引入逆需求函數(shù)的概念。教師需要確保學生意識到需求函數(shù)給出的產品數(shù)量是消費者愿意以給定的價格購買的數(shù)量,并且逆需求函數(shù)給出的價格也是消費者愿意購買一定數(shù)量的最高價格。接下來,教師應該追問學生為了使利潤最大化,作為公司管理者他們會選擇價格還是數(shù)量。因為成本表示為生產數(shù)量的函數(shù),因此,可以方便地求助于逆需求函數(shù)。在這之后,教師應該要求學生想象市場上不存在競爭者時公司面臨的利潤最大化問題。
任務1.3:要求小組解決利潤最大化問題并討論成本和需求函數(shù)市場形態(tài)的不同假設對市場結果的影響。討論完壟斷問題之后,教師要追問學生企業(yè)的決策如何受其自身成本和需求函數(shù)形狀的影響。例如,要求學生針對不同的M和C解決相應的問題,這有助于學生意識到即使是壟斷企業(yè)也面臨市場限制。同學們應該注意價格和國民收入之間的關系。此時可以詳細分析利潤最大化的條件,即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所生產的產量。
3.2活動 2:對競爭對手公司行為的看法
下一階段包括詢問學生對先前任務中問題的回答是如何受市場上其他公司的影響的。為此,提出四項任務。首先,應說明和分析企業(yè)面臨的問題。然后,進行古諾博弈游戲。再后,是解決每個公司面臨的利潤最大化問題。最后,分析增加市場上公司數(shù)量的影響。
任務2.1:問題的陳述和初步分析。將班級分成相應的學習小組,每個組都是一個公司。每個小組的學生都被要求獨立算出他們的公司將生產多少數(shù)量以達到利潤最大化。每個小組制定解決方案后,可以公開提出他們可能遇到的問題。通過分析問題,學生將意識到,雖然每個企業(yè)只能控制自己的產量,但消費者支付的價格(直接影響每個公司的利潤)是兩個公司帶到市場上的總量的函數(shù)。教師應該確保學生意識到邏輯關系背后的經濟直覺:除生產成本和消費者品味外,公司1的最優(yōu)產量取決于公司2的決定,反之亦然。
任務2.2:古諾博弈。學生需要意識到每個公司必須做出關于它的競爭對手行為的猜想。他們可能會陷入一連串的循環(huán)推理中。他們也可能會意識到他們公司的最佳反應取決于對手公司采取的行動,即公司1的經理知道公司2知道這一點,反之亦然。此時,簡短地介紹每家公司如何預測另一家公司在實踐中的行為或引入納什均衡的概念似乎很合適。此時可以采用Meister提出的游戲,學生被分成五組,每組是一個公司。每家公司生產的產品與其競爭者的產品相同,并且必須決定在每個時間段生產多少。整個游戲有七輪,每輪結束后,在黑板上寫下每個公司生產的數(shù)量并計算市場價格和每個公司的利潤。通過反復玩游戲,學生知道他們公司的利潤如何隨著他們自己的以及對手的決定而變化。
任務2.3:計算每個企業(yè)的均衡產量。學生在游戲后應要求正式解決每個公司面臨的問題。學生的答案可以寫在教室墻上的海報上。在隨后的學生回答討論中,教師應該指出企業(yè)需要解決的系統(tǒng)問題。
任務2.4:增加市場上公司數(shù)量對市場結果的影響。最后,教師應該問學生當市場上的公司數(shù)量非常多時會發(fā)生什么。此時,教師需要意識到當公司數(shù)量趨于無窮時古諾寡頭壟斷模型不需要趨同到完全競爭。事實上,當不存在規(guī)模經濟時,才會發(fā)生趨同。在完成任務后討論海報時,從總產量、價格、企業(yè)利潤和不同市場結構來比較結果是有用的。
3.3活動3:進入市場
在最后階段,可以在之前的設置中添加新的難度層。在這里,教師可以采用動態(tài)的視角,讓學生想象企業(yè)如何決定是否進入市場以及他們應該生產多少產量。此活動涉及兩項任務。首先,說明公司面臨的問題,并應編寫和分析博弈樹。其次,應該解決博弈。
任務3.1:陳述問題并編寫和分析博弈樹。將班級分成學習小組,每個小組都在考慮是否開業(yè)。每個小組都被告知,還有另一家公司在考慮是否進入市場。因此,如果小組決定繼續(xù)開展新業(yè)務,可能會有兩家公司在同一個市場上競爭,并且每個公司都將彼此相同。這樣,每組需要考慮是否入市。
學生可能會覺得這個游戲有點令人費解。因為他們需要意識到必須分兩階段進行。首先,企業(yè)同時決定是否進入市場。那么,如果兩家公司進入,然后他們玩古諾游戲。學生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們首先需要解決第二個問題,然后向后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編寫博弈樹來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將收益留空,并要求他們填空。
任務3.2:解決問題。在此任務中,教師應要求學生使用博弈樹作為工具決定是否進入市場。這有助于學生直觀地發(fā)展兩個概念:反向歸納和納什均衡。如果一家公司決定進入,那么它支付設置成本K。如果兩個企業(yè)進入,那么每個企業(yè)的收益就是雙頭壟斷收益減去設置成本。如果只有一家公司進入,那么進入者的收益是壟斷收益減去設置成本,另一個公司的回報為零。如果兩個公司都沒有進入,那么每個公司的收益為零。
解決這個問題后,建議繼續(xù)處理N家公司的情況,并討論結果如何取決于K的大小和對進入市場的公司數(shù)量的信念。
4.結束語
作為一門專業(yè)課,《中級微觀經濟學》要求學生要學會總量分析,即對能夠反映整個經濟運行情況的經濟變量的決定、變動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分析。在常規(guī)教學中,按照既定的內容進行講解,學生可能記住了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失業(yè)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等。但對于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卻沒有明顯的促進作用。PBL教學法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沖突。PBL教學模式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存疑之處可以由小組內成員進行討論,各抒己見從而達成一致。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互學,小組合作,小組互評的方式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增進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
PBL教學法對于希望讓學生積極參與中級微觀經濟學課程學習生產者理論和市場結構的過程特別有價值。該方法有助于突出完美競爭、寡頭和壟斷之間的聯(lián)系。此外,它還培養(yǎng)學生建模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并為引入戰(zhàn)略決策、納什和納什均衡等發(fā)展概念提供自然學習環(huán)境。
基金資助:本文得到2019年度南京財經大學校級教改課題(JGY19016)的支持
參考文獻:
[1]Johnson, D. W., Johnson, R. T. and Smith., K. A. (1998). ‘Cooperative learning returns to college: what evidence is there that it works?, Change, Vol. July/August, pp. 27–35
[2]Johnson, D. W., Johnson, R. T. and Stanne, M. B. (2000).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 a meta‐analysis, from http://www.co‐operation.org/
[3]Maxwell, N. L., Mergendoller, J. R., Bellisimo, Y. and Kennedy, P. (2005).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high school macroeconomic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structional methods,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Vol. 36, pp. 315–31
[4]Forsythe, F. (2002).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P. Davies, ed.). The Handbook for Economics Lecturers, The Economics Network
[5]Meister, J. P. (1999). ‘Oligopoly – an in‐class economic gam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Vol. 30, pp. 38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