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作印
一、尷尬現(xiàn)狀:被他信力左右
環(huán)顧當下的語文教學現(xiàn)狀,令人擔憂:不少語文老師,包括一些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被他信力所左右。比如:
1.信教參。教參,顧名思義只是教師教學的參考書,其作用無非是幫助教師理解和處理教材。但是,如果我們唯教參至上,對教參上的所有結論都言聽計從,教參就失去了其參考的價值。多年來,我們一些老師已經(jīng)習慣了依賴教參,教材的處理、教學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無不照搬教參現(xiàn)成的東西。一旦離了教參這根拐杖,幾乎寸步難行。于是,一些老師成了教參忠實的奴隸。教參只是教參,它最多只是別人對文本的思考結晶,最多只能為我們的教學思路提供一些參考而已。至于教參是否適合自己的教學,還要依所教學生的基本學情和自己的教學風格而定,否則教參只能是一紙空文。“依賴”和“照搬”教參只會磨滅我們自己獨特的教學體驗和教學創(chuàng)造的靈性,只會讓我們像井底之蛙那樣,永遠跳不出那片狹小的天地。缺少了自己對教材本身的分析和理解,缺少了自己對教材真正的解讀和觀照,沒有自己真實的感情,沒有獨立的思考,也就沒有對文章的深刻領悟,當然也就不會成為有自己風格的老師。語文教育專家錢夢龍老師指出,“看一位教師是否成熟,主要標志有兩條:一條是在教育思想上是不是有明確、一貫的追求,另一條是有沒有獨立處理教材的能力”。要想走出富有自己個性的語文教學之路,不能總是“東施效顰”與“鸚鵡學舌”。面對教參,一個語文教師如果剔除不了思想上的“奴隸”心態(tài),就不會有課堂教學成熟的一天。
2.信多媒體。多媒體教學是一種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把語文教學和先進技術整合起來,這無可非議;但不能全然不顧語文學科特點,崇拜、迷信多媒體。于漪老師曾批判過一節(jié)古詩教學錄像課,內容是杜牧的《山行》。這節(jié)課的課件做得漂亮極了:一幅畫上,“霜葉紅于二月花”,“石徑”頂端是白墻黑瓦的房子。整個一堂課,就是對著這幅畫來講。于漪老師感慨道:這首詩如果用來培養(yǎng)孩子的想象力,那多好?。 鞍自粕钐幱腥思摇?,“白云深處”是多少米呀?這完全可以發(fā)揮孩子的想象力??晌覀兊慕虒W把這無限的想象定格在那么狹小的畫面里,你們說這個多媒體起的是正面作用還是負面作用?
3.信“時髦”模式。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中小學語文界呈現(xiàn)出百家爭鳴的態(tài)勢,新的教學模式和流派紛紛涌現(xiàn)。一些語文老師急于追趕“流行色”,盲目仿效,讓語文課堂陷入“跟風”的誤區(qū)。當多年之后回過頭來追問自己積累了什么,就只剩下了面對新與舊的一片茫然。筆者認為,在喧鬧的語文教改思潮中,我們需要冷靜,冷靜,再冷靜!不盲目與時俱進和追趕教育“流行色”,潛下心來研究語文教育不變的東西,才是我們最應當努力的方向之一。抓住了本質和規(guī)律,也就抓住了教育的“牛鼻子”。多從教育的本質和規(guī)律思考問題,尤其是那些本原性的問題,將有助于我們在沸沸揚揚的教育改革中保持一份清醒、一份堅定、一份睿智,才不會出現(xiàn)“誤入藕花深處”的尷尬。
4.信“題?!睉?zhàn)術。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應試和分數(shù)頂禮膜拜,以題代文、以題代讀、以題代講的情況,屢見不鮮。其實這種“題?!笔降慕虒W是一種得不償失的教學,更違背了語文的學科特點。一位語文老師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說,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可以靠題海、題庫這樣來一課一練,那還要語文教師做什么呢?”
諸如此類的東西,嚴重影響了一線的語文教師,導致他們教學自信力消解,被他信力左右:到底什么是語文?搞不清楚了。到底怎么教語文、教什么?也不知道了。全國各地幾乎是差不多的模式、差不多的樣式。可以這樣說,這種局面的出現(xiàn),是語文教師的“喪魂失魄”和自信力的自我放逐,是語文教育的一些歷史積弊在新的條件下的不良發(fā)展。
二、加強自信力:做好“引路人”
今天,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已經(jīng)成為影響其現(xiàn)代化進程的關鍵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闭Z文老師,特別是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要有自信力,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好學生的引路人。站在中國教育“由大向強”發(fā)展的關鍵節(jié)點,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伴隨著人民群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更高需求,學生的“引路人”必須是一支師德高尚、業(yè)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自信的高素質專業(yè)化隊伍。
那么,語文教師怎樣才能加強自信力、做好學生的引路人呢?
首先,要學而不厭——有境界自成高格。
西漢目錄學家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教學的自信力來自教師深厚的學養(yǎng)。有學才有識,有學識才有膽識。教師要想教得好,首先是要學得好。語文教育專家王崧舟老師說:“一個語文老師,要不斷成長、不斷發(fā)展、不斷超越,他的底蘊、他的境界、他的淡定和信念是最為根本的東西?!彼ㄟ^自己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書的底蘊和自信來自讀書,“讀”行天下,有境界則自成高格。上課如果缺乏底蘊,就好像是“花拳繡腿”,經(jīng)不起一點兒推敲。
國學大師、文史泰斗陳寅恪先生教課有“四不講”:“前人講過的我不講,今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自己過去講過的我不講?!彼@種自信力,源自他淵博的學識,使他每堂課都有新的見解,從不人云亦云,令人崇敬。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多讀書,特別是多讀經(jīng)典,解決精神溫飽問題,樹立自己的精神高度。唯有如此,在教育教學中才可能會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自信和愜意?!案褂性姇鴼庾匀A”,不下功夫去研讀一些經(jīng)典,詩書怎么會到腹中?作為語文教師,要想擁有自信力,真正提高教學效率,我們必須從“學而不厭”開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腹中空”“根底淺”的弊端,我們的語文課堂也才能真正生動厚重起來。
語文教師不但要自己學而不厭,研讀經(jīng)典,更要懂得引導學生學而不厭,奠定閱讀功底,否則我們的語文教育只會建立在浮沙之上。引導學生閱讀經(jīng)典,就是讓學生找到成熟、成人、成才的捷徑,猶如開掘了一條源遠流長的文化河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雖然改變不了學生人生的長度,但是可以改變學生人生的寬度和厚度。
眾所周知,語言學習與運用是語文學習最基本、最基礎的內涵。語文學習就是要多聽、多說、多讀、多寫。語文教學緊緊圍繞“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做文章,很多問題應該是可以迎刃而解的。語文名師薛瑞萍老師在《和語文教師談讀書》中寫道:“中學也好,小學也好,語文的事情哪有那么復雜?教師自己先愛讀書,讀好書了,再使學生愛讀書,讀好書;教師自己先把文章寫好了,學生熏呀熏的也能寫得不錯了;教師上課出口成章了,學生學呀學的,也能意暢辭達,甚至富有文采了——不就得了嗎?”
其次,要深入思考——一小時的思考勝過一周的忙碌。
昆德拉說:“現(xiàn)代的傻并不是沒有知識,而是對既成知識不加思考?!?/p>
思考是前行的火把,再忙也要留出思考的時間。只有思考能幫助我們從無效走向有效,只有思考能幫助我們從有效走向高效。
有人說,僅僅擁有知識的人看到一塊石頭就是一塊石頭;而善于思考、擁有智慧的人卻能在一塊石頭的縫隙里看到別致的風景,從一粒沙子里發(fā)現(xiàn)天使的靈魂。
知識只是奠定教師課堂教學的底氣,而深入思考卻能給教師帶來靈氣。一個有底氣和靈氣的教師在課堂上才會大氣,才會表現(xiàn)出教育機智。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正像肌肉離開勞動和鍛煉就會變得萎縮無力一樣,智慧離開緊張的動腦,離開思考,離開獨立的探索,就得不到發(fā)展?!?/p>
唯有深入思考,才能還語文教育以靈性、質感與生命的活力。深入思考能讓語文教師從習以為常的教學慣性與惰性中超拔而出,賦予語文教師不盲信、不盲從、不盲動的思想品質,增益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敏銳感知力與專業(yè)判斷力,從而在隨波逐流的時勢中能獨樹一幟,體驗語文教學的思想、尊嚴和樂趣。
再次,要形成思想——有思想才有尊嚴。
語文教育需要智者的智慧、善者的悲憫、思想者的厚重。一個語文教師,只有經(jīng)常深入思考,才能慢慢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語文教師如果不能成為思想者,只能靠別人的思想指導自己的行動,那么他的教學行為就不可能具有創(chuàng)造性,他的學生更不會思考,弄不好他還會培養(yǎng)出精神侏儒和思想奴隸??窟@樣的教師去“立人”,可能嗎?而有了思想,平凡的工作一樣會鑄就高貴的靈魂。
帕斯卡爾說過:“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睂τ谡Z文教師來說,思想貧困是最大的貧困,它比經(jīng)濟貧困、知識貧困都更為可怕。有思想才有尊嚴,有思想才有魅力,有思想才有價值。一個沒有思想的語文教師也就沒有了教書育人的靈魂。我堅信:一個沒有思想的語文老師,無法幫助孩子完成正常的精神成長,更不可能培養(yǎng)出文化的巨人。
語文課不能只是熱鬧和浮躁,而要有真正的思想。唯有思想,才能還語文教育以永久的靈性、質感與生命的活力,而一個沒有思想的語文課堂注定是蒼白乏力的。語文課呈現(xiàn)的不應該僅僅是“鮮花”,還應該有“花開的聲音”,而課堂最美的聲音是學生生命思想“拔節(jié)”的聲音!教師的思想有多深,就能在課堂上引著學生走多遠。說句老實話,多少年來,中小學的語文課很難與思想的深度聯(lián)系起來。而教師一旦缺乏思想,就會導致文本解讀能力的缺失,他的教學就只能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也就成了只有行動沒有心動的走馬觀花。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边@是做教師人人皆知、人人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尤其近幾年,幾乎被喊“濫”了。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語文教師中的大多數(shù),還一直做著教參和他人思想的傳聲筒:一談《孔乙己》就是批判科舉制度,一談《雷雨》就是揭露資產階級的殘酷、反動、虛偽,一談《項鏈》就是批判小資產階級的虛榮心……至于超越文本,對教材進行獨特深刻的解讀,進而用思想建構語文課堂,大多數(shù)教師根本就沒有這種意識,更不用說行動了。語文課堂的文化品格——語言的透析、文學的熏陶、理性的燭照、思想的啟蒙,似乎長期與我們絕緣。如果語文教師只在字詞句上反復折磨學生,不愿為學生的思想與精神奉獻智慧,那么我們就不能指望語文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我始終認為,那種沒有高尚價值引領、沒有思想深度的語文,是庸俗的語文、粗劣的語文,甚至是罪惡的語文,因為它培養(yǎng)的是一批批喪失獨立思考能力的“空心人”。
最后,要身體力行——在語文家園安身立命。
一個有自信力的語文教師既要有理想主義者的激情,又要有實踐家的執(zhí)著。一個有自信力的教師,既要“坐而論道”,也要“面壁參禪”,更要“知行合一”“身體力行”。只有這樣,才能立教于天下。
王陽明《傳習錄》中說,知而不行非真知,行而不知非真行。只有知行統(tǒng)一、行知不二,才能有所成就、修得正果。知者先行,行者無疆。用行動去思考,在行動中思考,為了行動思考,這樣才能修成語文教育的正果。
于漪老師說:“事情是干出來的,絕對不是吹出來的,不是捧出來的。捧不出優(yōu)秀教師,也捧不出領軍人物。一定要艱苦奮斗,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地總結自己的經(jīng)驗教訓,哪些做對了,哪些做錯了。用流行的話講,就是反思。身體力行,才能獲得真知?!?/p>
如果說“醫(yī)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那么“教師的真功夫在課堂上”。課堂是教育之核,是教育的起點和終點,也是實施教育影響的實踐場。如果說教育教學是一名教師的思想的存在方式,那么他只有借助課堂這個實踐的載體,才能實現(xiàn)專業(yè)發(fā)展振翅沖天的超越。
上好課,是教師最崇高的師德。課堂教學是教師安身立命之本,它的質量高低是教師精神成長的直接體現(xiàn)。教課就是全身心投入,用生命在歌唱。要把學科教學提高到學科教育的高度,即課堂上要以培育人為目標,而不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霸鯓影颜n教得有吸引力、感染力,能叩擊學生心靈,觸發(fā)學生思維?怎樣不僅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能,而且讓他們求知有欲罷不能之勢,對語文寶庫有探寶覓寶的熱情與積極性?怎樣營造語言文字散發(fā)能量的磁場,讓學生思維活躍,心靈碰撞,享受文化哺育的快樂?”教育家于漪老師認為,這些問題是追求卓越的優(yōu)秀教師必須認真思考、深入思考的問題。不僅要思考,而且要在教學實踐中反復驗證,積累正反經(jīng)驗,并及時加以改進,切實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總而言之,我們呼喚語文教師的自信力,就是希望語文教師保持自己的職業(yè)尊嚴。這種保持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要終生樹立對語文的熾熱情懷,懷著極大的熱情矢志不渝地研究語文教育,在學生心中播撒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和人類先進文化的種子,讓學生的心靈獲得美好的滋養(yǎng),讓靜態(tài)的語文知識能夠活化為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這或許就是語文教師的尊嚴之本吧。
(作者單位:北京市豐臺區(qū)第二中學)
(插圖:譚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