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夢, 劉欣, 趙桃娟, 陳炙, 李佳蔓, 黃振
四川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森林和濕地生態(tài)恢復與保育四川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81
紅掌(Anthurium andraeaum)為天南星科花燭屬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又名花燭、安祖花、幸運花、紅苞芋等,紅掌原產(chǎn)于中南美洲熱帶雨林,紅掌株高50~80 cm,無莖,葉從根莖處抽出,葉被革質(zhì),具長葉柄,單生,葉色深綠,長圓心形,有光澤,全緣,葉脈凹陷。進入成年期以后,花依循一葉一花形式生長,自葉腋抽出,高出葉片,肉質(zhì)佛焰狀花序直立于苞片中,形如燈臺,由于形態(tài)獨特,寓意深刻,是花卉市場的中高檔盆花的代表。
紅掌的自然繁殖方式可分為分蘗繁殖和種子繁殖,分蘗繁殖效率慢,種子繁殖變異大,此兩種方式均不能作為規(guī)模化繁育的首選[1],隨著紅掌組織培養(yǎng)技術(shù)的攻克,紅掌組培苗已經(jīng)成為市場紅掌的主要來源。本研究以紅掌品種“特侖薩”的分蘗芽為材料,研究了激素類型和濃度對愈傷組織誘導、不定芽再生、幼苗生根的影響,為改良紅掌組培繁育技術(shù)提供新的試驗支撐。
供試材料來源于成都市郫都區(qū)春天花樂園花卉市場的紅掌品種“特侖薩”成品盆花,規(guī)格為120 mm雙色盆,購買后的盆花放置在溫室大棚內(nèi),常規(guī)養(yǎng)護管理,每7 d用500倍25%多菌靈溶液澆透一次。
1.2.1 無菌外植體制備。
待基部分株后,選擇長1~2 cm的分蘗芽,剪下后帶回實驗室,在含有洗潔精的清水中擦拭芽表面,流水下沖洗干凈后轉(zhuǎn)入超凈工作臺,把芽投入含有 75 mL 0.1% 升汞溶液的 150 mL 中消毒 8 min,期間不斷搖晃三角瓶;用無菌水沖洗分蘗芽5次,每次不少于2 min后備用。
外植體轉(zhuǎn)入不含有激素的基礎培養(yǎng)基:MS+30 g·L–1蔗糖;pH 5.8。觀察 7 d 后,淘汰掉污染的外植體,無菌外植體轉(zhuǎn)入下一步試驗。
1.2.2 愈傷組織誘導。
以MS為基本培養(yǎng)基,6-BA和NAA分別為因素的兩因素四水平正交試驗,設計6-BA濃度為0.2 mg·L–1、 0.5 mg·L–1、 1.0 mg·L–1、 2.0 mg·L–1,NAA 濃度為 0.01 mg·L–1、0.02 mg·L–1、0.05 mg·L–1、0.1 mg·L–1的愈傷組織誘導培養(yǎng)基試驗。
每處理共接種30個外植體,分為3次重復,10個外植體/重復。培養(yǎng)30 d后,統(tǒng)計外植體生長情況。
1.2.3 不定芽分化。
把愈傷組織從誘導培養(yǎng)基中取出,洗凈表面培養(yǎng)基后,切成0.5 cm大小后轉(zhuǎn)入不定芽分化培養(yǎng)基。以1/2MS為基本培養(yǎng)基,6-BA和NAA分別為因素的兩因素四水平正交試驗,設計6-BA濃度為0.1 mg·L–1、0.2 mg·L–1、0.5 mg·L–1、1.0 mg·L–1,NAA濃度為0.02 mg·L–1、0.05 mg·L–1、0.1 mg·L–1、0.2 mg·L–1。
培養(yǎng)40 d后,從每處理中隨機取10個愈傷組織分化的芽叢,統(tǒng)計合格芽苗數(shù)量,合格芽苗判斷標準為:苗高≥1 cm,葉片數(shù)≥2,葉片寬≥1 cm,葉片厚實翠綠。
1.2.4 生根培養(yǎng)。
剪下合格芽苗后,轉(zhuǎn)入生根培養(yǎng)基。以1/2MS+20 g·L–1蔗糖+0.2 g·L–1AC 為基本培養(yǎng)基,6-BA 和IBA分別為因素的兩因素四水平正交試驗,設計6-BA 濃 度 為 0 mg·L–1、 0.01 mg·L–1、0.02 mg·L–1、0.05 mg·L–1,IBA 濃 度 為 0.1 mg·L–1、0.2 mg·L–1、0.5 mg·L–1、1.0 mg·L–1。
每處理共接種400株,分為4個重復,100株/重復。培養(yǎng)30 d后,統(tǒng)計芽苗的生根情況,合格生根苗判斷標準為:苗高≥3 cm,氣生根數(shù)≥2,氣生根長≥1 cm,不定根數(shù)≥2,葉片數(shù)≥3,葉片厚實翠綠。
1.2.5 培養(yǎng)條件。
未做說明時,以上培養(yǎng)基均添加 7 g·L–1卡拉膠,蔗糖 30 g·L–1,pH 5.8,培養(yǎng)溫度 25±2 ℃,光照時長 12 h·d–1,光照強度為 2 000 Lx。
采用 DPS 16.05進行正交試驗方差分析和SNK多重比較,百分數(shù)反正弦轉(zhuǎn)換后再行分析。
紅掌分蘗芽接入愈傷誘導培養(yǎng)基后10 d,芽基部逐步膨大(見圖1A),20 d后基部可見淡黃色愈傷組織(見圖1B),或膨大基部愈傷化(見圖1C),不同處理的愈傷組織大小和質(zhì)地各不相同。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6-BA和NAA均對愈傷組織的大小有顯著影響(見表1)。
表1 紅掌愈傷組織誘導方差分析Tab.1 Variance analysis of callus induction of Anthurium andraeanum
進一步的多重比較結(jié)果見表2,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愈傷組織直徑從0.2~1.4 cm不等,整體來看,6-BA濃度對愈傷組織平均直徑的影響最大,濃度越高,愈傷組織平均直徑越大,當濃度為0.2 mg/L時,能發(fā)現(xiàn)外植體基部有少量愈傷形成,隨著6-BA濃度的增加,外植體逐漸經(jīng)歷基部長出大團愈傷、插入培養(yǎng)基部分膨大為愈傷而上部芽苗正常或枯萎、外植體整體愈傷化等階段。
表2 不同處理的紅掌愈傷組織平均直徑與愈傷狀態(tài)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average diameter and callus state of Anthurium andraeanum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NAA濃度對愈傷組織平均直徑的影響相對要小,其作用更多的表現(xiàn)在愈傷的狀態(tài)上,NAA低濃度時,愈傷組織質(zhì)地軟,易變形(處理5、6、9、10、13、14),濃度升高,則愈傷組織容易碎,這種狀態(tài)非常不利于后續(xù)的繼代操作(見圖1E、F),故這些處理應該摒棄,有的處理,如處理4,則在愈傷和莖干上誘導出了不定根,沒有達到愈傷誘導和增殖的效果。
由于愈傷組織的篩選需要根據(jù)其分化能力來比較,即需要比較愈傷組織質(zhì)地、顏色等指標綜合考慮,一般0.5 cm以上的愈傷即可滿足后期分化的需求,從剩余處理中選愈傷組織呈淡黃色至綠色、質(zhì)地堅硬的、表面有細小顆粒狀突起的處理有:處理3、7、8、11、12,處理3愈傷較小,達不到后期誘導的需求,處理8、11、12誘導的愈傷大小和質(zhì)地合適,但處理8、12的愈傷會長不定根,處理7、11和12的部分外植體的頂芽會枯萎(見圖1C、D),但不影響后續(xù)的不定芽再生。結(jié)合下一步的試驗,發(fā)現(xiàn)6-BA濃度越高,不定芽再生數(shù)量越多而有效芽減少的現(xiàn)象,為減輕6-BA的積累效應,在愈傷組織誘導階段,應在保證愈傷組織誘導效果的同時,盡量選擇6-BA濃度低的處理。
圖1 紅掌愈傷組織誘導。A:接種10 d時的外植體,箭頭示新生的愈傷組織;B:處理3中幼芽和基部愈傷組織;C:處理7,頂芽枯萎掉落,箭頭示頂芽掉落后的莖段;D:處理11的綠色大愈傷組織,箭頭示原來頂芽位置;E:處理13的軟愈傷組織;F:處理15的外植體膨大形成的愈傷組織Fig.1 Callus induction of Anthurium andraeanum.A: Explants inoculated for 10 days, the arrow shows the newly callus; B: Bud and the base callus in treatment 3; C: Treatment 7, the apical bud wither and fall, the arrow shows the status of stem; D: Large green callus of treatment 11, the arrow indicates the position of the original apical bud; E: Soft callus of treatment 13; F: Callus formed by explant expansion of treatment 15
綜上所述,優(yōu)選處理7(0.5 mg·d–16-BA + 0.05 mg·d–1NAA)為誘導紅掌分蘗芽愈傷組織激素組合。
紅掌愈傷組織轉(zhuǎn)入不定芽分化培養(yǎng)基后10 d,愈傷組織表面可見顆粒狀突起,20 d后可見不定芽生成,不定芽高3~5 mm,呈圓柱狀,其上方有一片幼葉,待幼葉長至3 mm寬時,第二片葉開始萌發(fā),30 d后長出2~4片葉子,苗高可達2~4 cm,部分芽苗莖段上可見氣生根,各處理的平均有效芽數(shù)/愈傷介于3.2~6.2個之間。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6-BA和NAA均對不定芽的分化效果有顯著影響(見表3)。
表3 紅掌不定芽分化方差分析Tab.3 Variance analysis of adventitious bud differentiation of Anthurium andraeanum
進一步多重比較結(jié)果見表4,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隨著6-BA濃度的增加,愈傷組織的分化率不斷提高(見圖2A),而當提高至 1.0 mg·L–1時,平均有效芽數(shù)反而降低了,究其原因,并非誘導的不定芽數(shù)量少了,而是在整個愈傷的四周,布滿了密密麻麻的芽點,過于集中的芽點在長大的過程中相互擠壓,搶占養(yǎng)分,導致整體長勢差(見圖2C),而愈傷組織下部萌發(fā)的不定芽(見圖2B),甚至會把這個愈傷組織頂離培養(yǎng)基,更加加劇了愈傷組織上面不定芽的黃化或老化。
表4 不同處理的紅掌有效不定芽數(shù)量比較Tab.4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effective adventitious buds of Anthurium andraeanum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而NAA在不定芽誘導階段的表現(xiàn)與愈傷誘導時的表現(xiàn)略有不同,NAA對堅硬的愈傷組織沒有軟化作用,但其誘導出根的能力依然存在。NAA濃度在0.1 mg·d–1以上時,愈傷組織會長出不定根,擠占了不定芽的空間,影響不定芽的分化;部分不定芽莖段上也會萌發(fā)出根,這些不定芽容易畸形或停止生長。
因此,在愈傷組織再生階段,并非不定芽越多越好,而是根據(jù)愈傷組織的大小,合理分布,以一個愈傷組織5~7個芽為宜(見圖2D、E),與牛瑞鶴等的研究結(jié)論一致[2],既能保證新生不定芽均能長大為芽苗,也能繼續(xù)維持愈傷組織的狀態(tài),在剪去芽苗后,愈傷組織還能繼續(xù)培養(yǎng)出不定芽,據(jù)測算,一個5 mm大小的愈傷組織,能連續(xù)培育8~10輪健壯芽苗。
綜上所述,從平衡考慮的角度出發(fā),處理6(0.2 mg/L 6-BA+0.05 mg/L NAA)為紅掌不定芽分化激素組合。
紅掌芽苗轉(zhuǎn)入各個處理的生根培養(yǎng)基10 d后,芽苗基部可見有白色突起,表面根原基已經(jīng)形成,莖段上氣生根伸長,氣生根上可見白色根毛,20 d后,根原基發(fā)育成根,30 d時,跟在培養(yǎng)基內(nèi)盤旋1~2周,部分根變?yōu)榫G色(見圖2F)。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6-BA對芽苗生根影響顯著,而IBA對芽苗生根影響不顯著(見表5)。
表5 紅掌芽苗生根方差分析Tab.5 Variance analysis of shoot rooting of Anthurium andraeanum
圖2 紅掌愈傷組織再生。A-C:處理13的不定芽;D-E:處理6的不定芽;F:不定芽生根效果Fig.2 Callus induction of Anthurium andraeanum.A-C: Adventitious buds of treatment 13; D-E: Adventitious buds of treatment 6; F: Rooting effect of adventitious buds
多重比較結(jié)果見表6,從中可以看出,在不添加6-BA,僅有IBA時,紅掌生根狀態(tài)良好,有效苗比例均在85%以上,并且處理2和處理3中新生的氣生根較多。而在添加了6-BA以后,芽苗容易畸形,在低濃度的6-BA中(處理5-8),芽苗基部膨大,能長出不定根,但這種苗子在出圃后基部肥大,長勢沒有處理1-4培育的生根苗好,推測原因是基部膨大后,對芽苗內(nèi)部的輸導組織造成了傷害,影響到了大苗的發(fā)育。隨著6-BA濃度的增加(處理9-12),芽苗基部出現(xiàn)了愈傷組織,出現(xiàn)了類似于2.1中愈傷組織誘導時的現(xiàn)象,而此時愈傷組織是不需要的,當6-BA濃度繼續(xù)增加時,更會導致氣生根的畸形。
表6 不同處理的紅掌有效苗比率與幼苗狀態(tài)比較Tab.6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effective adventitious buds of Anthurium andraeanum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綜上所述,在紅掌芽苗生根的階段,只添加0.2~0.5 mg/L IBA即可達到理想的生根效果。
將生根苗移至薄膜大棚中煉苗,光照控制在2500~5000 lx,溫度 20~30 ℃,7~10 d 后移栽,選用 0~10 mm細泥炭+1%珍珠巖。濕度保存70%以上,溫度30 ℃以下,15 d左右氣根開始生長。
本研究以紅掌“特侖薩”2—3 cm長的分蘗芽為外植體,在 MS+0.5 mg·L–16-BA + 0.05 mg·L–1NAA+ 30 g·L–1蔗糖的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 30 d 后,能誘導出直徑0.5~1.0 cm、質(zhì)地堅硬的愈傷組織。愈傷組織在1/2MS+0.2 mg·L–16-BA+0.05 mg·L–1NAA+ 30 g·L–1蔗糖的培養(yǎng)基中40 d后,可平均分化6個有效芽,同時愈傷保持持續(xù)分化能力。芽苗轉(zhuǎn)入1/2MS+0.2—0.5 mg·L–1IBA+20 g·L–1蔗糖的培養(yǎng)基 30 d 后,可發(fā)育為苗高3 cm以上、帶有不定根和氣生根的生根苗。
外植體的選擇是植物組織培養(yǎng)能否成功的首要問題。外植體的分化程度與不定芽和芽苗的實際苗齡直接相關(guān)。紅掌外植體多采用葉片、葉柄、莖、根、苞片、花軸等,其中以葉、葉柄的報道居多[1-10]。盡管葉片取材和消毒均容易,但葉片外植體的缺陷是其分化程度較高,再生出來的芽苗實際年齡與母株一樣,如劉寶駿等利用“粉冠軍”“羅賓奴”“冠軍”三個品種的葉片和葉柄為外植體,誘導獲得了胚性愈傷組織,胚性愈傷組織集中在葉片基部與葉柄相連的位置,而其他部位的誘導效果較差,但愈傷組織誘導率和體胚分化率均不高[4]。原因是供試材料為連續(xù)繼代超過6年的安祖花組培苗,材料本身已高度馴化,再生能力低下,缺乏胚性細胞,限制了胚性愈傷組織的形成。
本研究選用的紅掌分蘗芽,為母株基部萌發(fā),是所有外植體中最為幼化的材料[11],其不足之處是單株產(chǎn)生的分蘗數(shù)量少且需要長時間規(guī)范化培養(yǎng)大量母株,同時,分蘗與基質(zhì)接觸,表面帶菌較多,王晶等利用腋芽為外植體,消毒后接種在含有抗生素的培養(yǎng)基中,有效抑制內(nèi)生菌的生長[5],但長期培養(yǎng)有隱患。因此,本研究認為多準備母株、大棚標準管理,盡可能提供多的外植體是必要的。同時,本研究愈傷組織來源于分蘗芽莖段內(nèi)的分生組織,其分生能力天然強于葉肉、根等材料,與大部分紅掌愈傷組織形成需要 50~60 d 相比[2, 12],本研究愈傷組織形成時間縮短一半。
激素配比則是愈傷組織誘導、分化和生根的核心所在[11, 14]。紅掌愈傷組織的誘導,2,4-D、NAA等分裂素與6-BA聯(lián)合使用的效果好,其中2,4-D誘導愈傷組織最快并且量大,在葉片、葉柄愈傷組織的誘導中運用廣泛[12, 2, 14]。但 2,4-D 誘導分蘗芽時,愈傷質(zhì)地松軟,后期愈傷組織器官發(fā)生效果差,適宜于誘導胚性愈傷組織[15]。體胚發(fā)育中容易出現(xiàn)胚狀體的根與芽發(fā)育不均衡導致植物形態(tài)建成失敗[4]。因此,本研究未使用2,4-D,而采用6-BA和NAA的組合誘導愈傷,研究發(fā)現(xiàn),隨BA濃度的增大,質(zhì)地逐漸變緊密、堅硬。隨NAA濃度的增加愈傷組織趨于疏松,這與關(guān)婧竹[9]對于BA和NAA濃度對愈傷質(zhì)地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
由于紅掌品種繁多,沒有一種配方能滿足所有品種的需求,需要根據(jù)外植體在培養(yǎng)基中的表現(xiàn),調(diào)整配方,以使外植體向目標方向發(fā)育。付娜對三種紅掌的再生進行了研究,6-BA最佳濃度從0.2~1.0 mg/L不等,濃度差5倍[3]。培養(yǎng)基中其他成分也對紅掌組培有重要作用,辛偉杰采用蔗糖和葡萄糖混搭的方法,誘導出了體胚[16]。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基中氮含量、活性炭含量均能影響不定芽分化或不定芽的生長(篇幅所限沒有進行分析)。
本研究建立了紅掌“特侖薩”的分蘗芽誘導愈傷組織和再生技術(shù)體系,為下一步利用愈傷組織開展遺傳轉(zhuǎn)化體系研究奠定了材料基礎[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