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夢玉
內容提要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將是我國長期追求的國家整體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出了更高的學術要求。“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是創(chuàng)新對外話語體系的基本內涵和操作規(guī)范。“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大旗,依托我國發(fā)展的生動實踐,立足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建構了國際傳播學術研究的三維坐標和大時空象限,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和學術理論創(chuàng)新的基本路徑。
隨著中國在世界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大,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將是我國長期追求的國家整體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边@一重要講話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研究的基本遵循,也賦予新聞傳播學術研究者重要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三新”問題。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提出:“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chuàng)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中,針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的情況,指出“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再次明確指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要求有著深遠意義?!笆澜缟蟼ゴ蟮恼軐W社會科學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決人與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新概念、新范疇的提出也是如此。之所以要提出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是因為舊的概念、范疇和表述不足以解釋當代中國的成就和發(fā)展,難以回應西方對中國話語、中國聲音的挑戰(zhàn),難以滿足世界了解中國發(fā)展經驗的需求渴望,難以實現“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現實目標。
在新的國際形勢和傳播語境下,“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是創(chuàng)新對外話語體系的基本內涵和操作規(guī)程。
“新概念”的生產和輸出是“中國聲音”表達的有效方式。概念維度上的國際話語權建設,一般沿著“概念爭奪”與“概念再造”兩個維度展開。觀點輸出離不開對一系列生產實踐的“新概念”。近年來,“中國夢”“世界夢”“亞投行”“一帶一路”“和平發(fā)展”“中國故事”“命運共同體”“新型大國關系”“新型中美關系”等實踐形式以概念形態(tài)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為國際政治場域注入新的話語形式,共同構成了中國外交話語的核心概念體系。
歷任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了諸多有廣泛世界影響力的行動新概念。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為中國贏得了諸多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婦女能頂半邊天”,至今仍然是世界各國女性平權運動的名言,被美國現任總統(tǒng)拜登多個場合引用。鄧小平的“不管黑貓白貓,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改變了過去凡事先以意識形態(tài)考量、凡事先問問教條的思維習慣。1986年1月6日,美國《時代》周刊摘登了這句話,“白貓黑貓”論隨之擴大到世界,成為世界人民知曉的名言。
“新范疇”強調對新的框架體系的發(fā)明與再造,使得公眾按照既定的釋義系統(tǒng)賦予事物特定的意義,以此達到勸服或對話的修辭目的。人類的認知活動往往依賴并受制于一定的認知框架、規(guī)范意義的生成。正義與邪惡、西方與東方、城市和鄉(xiāng)村、物質與精神等二元對立的認知鋪設了人們理解世界的一套意義范疇,同時也鋪設了一種意義生成的認知框架。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認知落差”,主要體現在政治民主、人權狀況、民族宗教、官僚腐敗等“敏感議題”上牢固的認知偏見;如固守“民主-專制”的對立認知框架,認為西方民主等同于全部人類社會的民主而批評中國的民主政治。
“新表述”,建立在新概念、新范疇的思想體系和內容創(chuàng)新上,呼喚的是語言系統(tǒng)的形式創(chuàng)新。中國聲音的對外傳播必然依賴于一定的文本載體。以何種方式對話語內容進行有效的編碼、組織和結構,涉及文本表征層面的形式創(chuàng)新問題?!鞍棕埡谪堈摗?,是一個新概念,也是征用中國話語隱喻系統(tǒng)、打破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二元對立認知框架的新表述,取得了對外傳播良好的效果。如“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包含著習近平總書記對中美兩國關系框架的定義,是在和平框架下的新表述。
如何構建中國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大旗,依托我國發(fā)展的生動實踐,立足五千多年中華文明”。這從頂層思維幫助我們建構了國際傳播理論研究的三維坐標和大時空象限。
(一)立足于中國5000多年的文明
歷史學家湯因比指出,“世界統(tǒng)一是避免人類集體自殺之路。在這點上,現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哈佛教授開設的中國文化課程《中國古代倫理與政治理論》,有700多位學生選修,課堂放在哈佛最大的禮堂桑德斯劇院。學生喜歡這門課,正是要在東方智慧里尋找人生和未來的參照系。
中國文化的核心思想、核心理念和核心價值,遠在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初步成型、漸具規(guī)模,并形成人類“軸心時代”的偉大創(chuàng)造。中華5000多年的文明傳統(tǒng),積淀了豐富的關于自然、世界和社會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中國精神,對于今天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界和中國,是最好的精神財富,可以綿延不斷哺育人類文明。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思維呈現出總體論特點。中華文化的總體特點包括:陰陽觀念、人文精神、崇德尚群、整體思維和中和之境等,早就融入中國人的底層邏輯,決定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其中,整體思維、辯證思維是中華文化總體論文明觀的核心。整體思維從整體原則出發(fā),注重“天人合一”、追求天、地、人、我的和諧統(tǒng)一?!疤烊撕弦弧彼枷爰仁且环N宇宙觀或世界觀,又是一種倫理道德觀(生態(tài)倫理),強調事物的相互聯(lián)系和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功能?!稗q證思維”以追求和諧協(xié)調、統(tǒng)一為目的,重視普遍聯(lián)系和對立統(tǒng)一?!兜赖陆洝氛f,“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認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宇宙間往復變化的法則,萬事萬物既相互對立而又趨于統(tǒng)一。中華文化的總體論文明觀、獨特的方法論和辯證法原則,支配了中國人的思考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路徑,植根于中華民族隱性的思維模式。這種中國宇宙觀的智慧,應當成為世界人類的共同智慧。
□ 圖為中老鐵路班納漢湄公河特大橋(2020年7月24日攝),中老鐵路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老撾“變陸鎖國為陸聯(lián)國”戰(zhàn)略對接項目。(潘龍柱/攝)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思維呈現出獨特的歷史觀。中國在其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每當建立起大一統(tǒng)盛世,只是一個起點,卻并不認為是創(chuàng)造,而是復興,是“重回”中國文明曾有的巔峰;或是古代圣賢制的人文昌盛時代?!胺志帽睾?,合久必分”的歷史觀,成為高于傳統(tǒng)王朝國家的文明觀念和中華歷史信仰。
面對西方文化中心論的沖撞,需要根植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敝艽摹吨芤住贰渡袝芬呀浀於ǖ赖挛拿鞯膫鞑热?;中國古代完整的朝貢體系完全不同于西方以割據世界的秩序霸權和話語霸權為特征的殖民體制;立足于5000多年中華文明尋找“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xié)調”、能與世界相溝通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從而與世界溝通對話。
(二)依托我國發(fā)展的生動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要“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1946年,美國記者白修德和賈安娜在《中國的驚雷》一書中指出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造了“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跡”;今天,中國共產黨以新的實踐“正確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等重大課題”,都是黨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辯證思維歷史思維,努力解決改革發(fā)展基本問題的生動詮釋,形成了具有原創(chuàng)性、時代性的概念和理論。
依托我國發(fā)展的生動實踐,關鍵是“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中國之治”和“西方之亂”,對比出集中力量辦大事、長期發(fā)揮重要作用的中國制度顯著優(yōu)勢;中國共產黨100年的奮斗、共和國70多年的建設和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科技奇跡;2020年中國全面脫貧以及抗擊新冠疫情的偉大勝利,是中國方案、中國精神對外傳播的學術原材料。
依托我國發(fā)展的生動實踐,要著力闡釋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國發(fā)展的生動實踐的背后,是中國人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建構中國特色話語體系,以中國視角向世界展現改革開放新氣象,最根本的東西,就是塑造和傳播億萬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世界。
依托我國發(fā)展的生動實踐,要實現學術轉向。當前,一方面,不少西方學者開始研究中國共產黨,“中共學”成為海外中國研究的“顯學”,每年都有大量論著面世,試圖回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另一方面,在與國外學術對話中,還存在著模糊認識,有時候對話中無“我”,研究未脫西方學術話語窠臼,拿來西方學術理論或工具研究我們的問題,就以為是融通中外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中國的問題,提出解決人類問題的中國方案,要堅持中國人的世界觀、方法論。如果不加分析把國外學術思想和學術方法奉為圭臬,一切以此為準繩,那就沒有獨創(chuàng)性可言了?!币虼?,依托我國發(fā)展的生動實踐,用中國理論解釋中國實踐,對于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來說,更具有本體論和方法論的價值,是國際傳播學術研究范式轉向的需要。
(三)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大旗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3月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中首次明確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概念:“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p>
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大旗,才能獲得溝通中外的高維度話語體系。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秩序的新概念,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世界大同思想在現時代的回響?!按蟮乐幸玻煜聻楣薄皡f(xié)和萬邦”等觀念,試圖超越邦、國的視野。“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新概念突破了國家體制與制度差異,建立在人類文明總體框架下,體現了廣闊的世界眼光和人類胸懷,其意涵深邃。中國的發(fā)展是整個人類發(fā)展的一部分,在不同政治體系、國家體系、文明話語的沖撞中,中國建構了一套和西方不同的體系,從“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高度,超越中西方文明維度,可以獲得更高維度的與西方和世界溝通的視野和道義高地。
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大旗,就是對強權的摒棄。我們不會強迫外國接受我們的方案,而是提供一個經驗參考。因此,當美國試圖再次啟用冷戰(zhàn)思維指責甚至孤立中國時,有不少國家挺身而出,駁斥美國的行為。希臘前財長亞尼斯·瓦魯法基斯以自己在埃塞俄比亞的經歷為例,稱贊中國幫助非洲國家搞建設,不求回報,這是一種軟實力。他表示,中國“不會帶著投機目的來掠奪資源,講究先打好基礎,著眼于今后二三十年的發(fā)展”。
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大旗,就是要展現中國對于世界的責任。一個國家做出的世界貢獻與其擔負的特殊責任,是其國際影響力的主要來源。面對諸如全球貧困、環(huán)境危機和恐怖威脅等全球問題,世界各族人民深感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存在與休戚與共。早幾年,中國在抗擊埃博拉病毒、也門撤僑行動和尼泊爾強震救援等各方面,都顯示出積極的國際特殊責任和國際利他主義。2020年以來,全球深陷新冠病毒的泥沼,中國再次展示出了大國風范,在控制好本國疫情后,迅速向其他國家伸出援手,提供口罩、疫苗等物資、派出醫(yī)療救援隊等。習近平指出,要讓世界知道“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向全世界詮釋中國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倡議,是大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打造強大對外話語體系的重要實踐來源。
立足以上三維坐標——汲取中國5000多年的傳統(tǒng)文化營養(yǎng)、依托我國發(fā)展的生動實踐、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大旗,是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科為國際傳播能力的建設作出學術理論創(chuàng)新和貢獻的基本路徑。
(一)文本形式上編織對外話語的學術中國故事講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講好中國故事”無疑提供了一種戰(zhàn)略性的、綱領性的、指導性的話語理念與行動方案。中國話語最主要的文本理念創(chuàng)新,就是“講好中國故事”。要講好學術中國故事,就是要將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有邏輯地植入特定的學術本文結構中。
(二)底層邏輯上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學術“軟標簽”。軟標簽就是“硬通貨”,新概念和新范疇要在國際傳播的底層邏輯上打造中國特色的“軟標簽”;在根本原則性問題上要爭奪話語權和定義權,獲得溝通中外的話語表達。李子柒和近期受到全球關注的云南大象都是在意想不到的選題上獲得了較好的國際傳播效果。學術的新表述也需要“潤物細無聲”,實現“軟傳播”。
(三)教學科研上做好“中國文化的世界表達”。新聞與國際傳播領域的科學研究、教學、人才培養(yǎng),需要從單向度學習外國轉向研究本國、接受外來與面向未來相結合,實現三個向度的跨文化融通轉變;在教學科研中融入中國元素、中國精神,做好“中國文化的世界表達”,提升國際傳播能力。話語權力分析要跳出西方設定的框架,形成中國國際傳播學科的話語范式。在具體表達上,用他者國家的民眾“聽得懂、說得清、能溝通”的話語,讓世界對中國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返虛入渾,積健為雄”,新聞傳播學術研究的每一個問題,都應該將國內和國際、對內和對外、中國和世界,在思維上對接,在學術想象和邏輯關聯(lián)層面聯(lián)系性考慮;只有從總體論文明觀、從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高度去思考、比較和研究,才能獲得比西方話語更為深刻的比較資源優(yōu)勢和文明位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