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蔡偉出生在遼寧錦州一個工人家庭,自幼因練習書法愛上古文字與古書,從小學到中學,語文成績一直拔尖,但終因嚴重偏科導致高考落榜,進入一家膠管廠當工人。這份工作需要三班倒,倒班之余,他泡圖書館,幾乎把能看的書全看了一遍。三年后,工廠倒閉,蔡偉下崗。之后十幾年,他先后在食堂當臨時工、擺地攤、蹬三輪車送貨。艱苦的生活并沒有消磨掉他對古文字的熱愛,擺攤間隙,蔡偉忙里偷閑讀書。別人扔掉的廢煙盒,他經(jīng)常撿來抽出錫紙記筆記。每隔兩三天,他就要去圖書館借一堆書回家看;而那些不外借的書,他就整本抄下來,慢慢翻閱。一部《爾雅》,他足足抄了20天。雖也常光顧舊書店,但總是看得多,買得少,微薄的收入不足以支撐他隨性購買喜愛的古籍。
自學四五年后,24歲的蔡偉抱著試試看的想法,給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裘錫圭教授寫信,請教問題,也提建議。不到10天,裘錫圭教授回信:“您對傳統(tǒng)‘小學真心好之,不計功利,刻苦潛修,十分欽佩?!贝撕笏滞迦A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等學者通信。在學者們的指導下,蔡偉發(fā)表了少量文章,還在幾所知名高校主辦的學術網(wǎng)站上發(fā)表自己的學術觀點,引起了學界關注。蔡偉的網(wǎng)名叫“抱小”,有“志向小學”之意?!靶W”,為中國古代對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的統(tǒng)稱,后來章太炎將其易名為“語言文字之學”。“小學”作為專門的學問,可以追溯到秦漢之際,雖然當代大多數(shù)人可能對其很陌生,但卻是搞古文獻研究的基礎。蔡偉的滿腔熱情,都投注在了這門“冷”學問上。
2008年,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和中華書局、湖南省博物館聯(lián)合編纂《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臨時聘請蔡偉加入。一年工作期滿,蔡偉不輸一般專家的能力得到大家的認可。2009年,裘錫圭、李家浩、吳振武三位著名學者聯(lián)名寫了推薦信,連同復旦大學的申請一起報送教育部,已經(jīng)38歲且僅有高中文憑的蔡偉被復旦大學破格錄取為博士生,師從裘錫圭教授。
蔡偉在復旦大學勤修6年,其間不僅要和其他博士一起上課,還要加修一些本科、碩士課程,惡補基礎性通識課程。學分修滿,博士畢業(yè),蔡偉進入貴州省安順學院圖書館古籍特藏部工作。如今他是安順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負責編寫?zhàn)^藏古籍書志,此外還教三門課:古代漢語、文字學和書法。扎進古文字三十余年,蔡偉終于可以在衣食無憂的環(huán)境中安心向?qū)W,努力將晦澀難懂的古文字作出準確釋義。蔡偉還打算好好整理一下有關貴州、安順本土的歷史文獻,為第二故鄉(xiāng)作一點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