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水
8月4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以《印度,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目前在東京奧運會只獲得了3枚獎牌》這樣一個“耿直”的標題,描述了人口大國印度在東京奧運會上的獎牌“尷尬癥”。
截至本屆奧運會閉幕,印度在本屆奧運會上只獲得1金2銀4銅共7塊獎牌,在獎牌榜列48位。
事實上,從1900年第二屆奧運會就開始參加的印度,到本次東京奧運會一共只得過10塊金牌,還比不上中國在一屆奧運會上的斬獲,相比人口只有其十幾分之一的日本和韓國也是差距遙遠。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印度人口那么多,奧運獎牌為何那么少呢?
其實,印度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不在乎奧運會。
東京奧運會開幕之前,《今日印度》(India Today) 雜志在7月19日發(fā)表了題為《希望與榮耀》的封面文章,重點報道了被印度人寄予厚望的羽毛球選手辛杜(她在本屆奧運會上最終獲得羽毛球女單銅牌)。文章還說,印度代表團的100多名運動員“承載著13億多印度人民的希望”。
為了鼓勵斗志,印度政府也為奪牌運動員推出了現(xiàn)金獎勵措施:在東京奧運會上獲得金牌的運動員將獲得750萬盧比(約合65.3萬元人民幣)獎金,銀牌和銅牌獲得者分別可獲得400萬盧比(約合34.8萬元人民幣)和250萬盧比(約合21.8萬元人民幣)。此外,每位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還有10萬盧比(約合8712元人民幣)的補助。
CNN分析說,印度“奧運獎牌尷尬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資金和合適的基礎設施。此外,印度人最熱衷的體育項目是板球,最好的運動員大多數都打板球,而板球又不是奧運比賽項目。
對于印度缺乏體育基礎設施這一點,我深有同感。
舉個例子,我是一名跑步愛好者,但自從到了印度之后,不得不放棄了這個對場地要求最低的鍛煉——原因是,實在找不到可以跑步的地方。
有人可能會問,馬路上不行嗎?
凡是來過印度的人,應該都對混亂的馬路印象深刻,各種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車輛、行人(和動物)都在路上橫行無忌,幾乎是要用生命來跑步。再加上印度的馬路坑坑洼洼是常態(tài),即使在城市里,也經常能跑出越野賽的感覺。
因此就可以理解,我現(xiàn)在最想念上海的地方,就是黃浦江邊漂亮的濱江跑步道。
連跑步需要的最基礎的設施都匱乏,很難想象,這個國家會在短時間內形成全民健身的氛圍,更不要說從民間產生出大量體育人才了。
印度成不了體育大國的最根本原因,還在于缺乏一個具有前瞻性的培養(yǎng)體育人才的“舉國體制”。
培養(yǎng)一個頂尖職業(yè)運動員,是一件非?!盁X”的事,而且屬于高投入高風險低產出——一旦“出不來”,就沒法“回本”。
中國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尚不富裕的時候,就建立起“舉國體制”,由國家投入資源和力量來培養(yǎng)頂尖運動員,同時發(fā)展全民健身,鍥而不舍孜孜以求數十年,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在印度,大多數競技體育項目至今仍然沒有一個明確的國家選拔和培養(yǎng)體系——想要搞板球之外的體育項目,多半只能靠個人情懷,而情懷往往又不得不屈服于現(xiàn)實的生計問題。數年前熱映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一位來自印度鄉(xiāng)村的父親鼓勵、幫助女兒練習摔跤)講的正是這樣一個雖勵志卻又無奈的故事。
在現(xiàn)實中,印度直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才拿到了首枚個人奧運金牌,項目是射擊10米氣步槍。但這位奧運冠軍阿比納夫(Abhinav Bindra)并不是國家培養(yǎng)出來的,而是他的家庭自費花錢“砸”出來的。
阿比納夫來自一個富裕家庭,畢業(yè)于美國名校MBA,職業(yè)是一家科技公司的CEO,家人為支持他的射擊愛好曾把他送到德國訓練多年。北京奧運會上他也屬于超常發(fā)揮,奪金之后就沒能再現(xiàn)輝煌,印度在這個項目上也從此后繼無人。
由于沒有行之有效的“舉國體制”,奧運奪牌在印度是一種“偶發(fā)事件”,不是可以預期、可以持續(xù)發(fā)展的選拔和培養(yǎng)機制的結果,獎牌過少也就不足為奇了。
阻礙印度成為體育強國的最大障礙,恐怕還是心態(tài)問題。
8月1日晚結束的東京奧運會羽毛球女子單打銅牌爭奪戰(zhàn)中,中國選手何冰嬌不敵印度選手辛杜,獲得第四名。這原本是奧運會上一場普通不過的比賽,中國媒體關注并不多,卻讓一些印度媒體“上了頭”。
印度主流大報《印度時報》竟然說,印度選手“馴服”(tame)了中國選手——仿佛沒有看見中國選手其實獲得了羽毛球女子單打的金牌。
更早前的7月24日,中國舉重運動員侯志慧奪得東京奧運會女子舉重49公斤級金牌,印度選手米拉拜獲得銀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一家自稱是“亞洲頂尖新聞通訊社”的印度媒體——“亞洲國際新聞社”(ANI)居然無中生有,發(fā)布假新聞說,侯志慧奪金后尿檢樣本里面有“不良分析發(fā)現(xiàn)”,被要求進行進一步的興奮劑檢測,“若她沒有通過檢測,印度的米拉拜將獲得金牌”。
這則純粹的假新聞引發(fā)了軒然大波,遭各方“打臉”,隨后“亞洲國際新聞社”又聲稱這是報道中的“疏忽錯誤”。
事實上,印度女子舉重隊曾在2000年因使用興奮劑而被禁止參加所有國際賽事一年。所以,印度媒體其實不是“疏忽錯誤”,是“以己度人”。
由此可見,在體育上印度仍然缺乏“大國心態(tài)”——實力有差距的時候,真正的大國應該做的是承認不足,苦練“內功”,趕超突破,而不是滿足于“口嗨”和固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