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 姜波
關鍵詞:高中;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2 — 0171 — 03
“整本書閱讀”思想由來已久,縱觀我國語文教育發(fā)展史,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均有這一思想的體現(xiàn),只是整本書的存在形式有所不同?!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語文課程內容劃分為18個學習任務群,其中“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居于首位,“整本書閱讀”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更好的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就迫在眉睫。在進行教學策略的探討之前,首先要明確當代“整本書閱讀”中的“整本書”與“整本書閱讀”的意義究竟為何。
“整本書”應包括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形式結構完整,目前學術界對“整本書”雖無具體定義,但可對其進行拆分理解?!罢痹谠~典中被釋義為“全部在內,沒有剩余或殘缺;完整”,這體現(xiàn)出整本書閱讀所強調的整體性思維?!皶痹谠~典中被解釋為“裝訂成冊的著作”,“整”對“書”做出形式上的限定,決定了整本書不能是零散的,隨意拼湊的文本。其二是內容體系完整,“整本書閱讀”的對象并非是一般意義上裝訂成冊的印刷品,而是“與作者的生命聯(lián)系在一起的、有獨特的靈魂與氣質的著作……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個生命體?!币虼?,通過形式結構與內容體系兩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將“整本書”理解為是被作者賦予嚴密的邏輯系統(tǒng)、思想主旨及文化價值的獨立裝訂成冊的書籍。例如長篇小說《紅樓夢》、《四世同堂》和《悲傷世界》與文化經(jīng)典著作《論語》、《史記》和《老子》此外“整本書”還包括一些散文、劇本和學術著作等經(jīng)典名作。
“整本書閱讀”,通常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時應著重考慮閱讀時間和閱讀方法兩方面內容?!罢緯钡拈喿x應在集中的時間內進行,這樣有助于學生集中精力,精心思考,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思考,有所質疑,才能在探索中有所獲得。市面上成冊的書籍比比皆是,要選擇具有“生命”的作品還需細細篩選,在這里,我們首先可以排除課本中出現(xiàn)的“單篇”和“節(jié)選”類文章。這樣的片段式文章,乍一讀起來生動有趣,高潮迭起,好似在短時間內高效汲取了經(jīng)典名作的精華,然而卻是破壞了作品的生命整體性,不能領悟作者賦予作品的真正意蘊,反正浪費了經(jīng)典,得不償失?!罢緯钡拈喿x方法的構建,是新課標中對“整本書閱讀與研討”規(guī)定的重要教學目標。同時,學生想要通過閱讀形成個人高效的閱讀方法,就首先得通過良好的閱讀習慣與多種基礎閱讀方法進行閱讀,例如精讀與略讀相結合、圈點勾畫及做閱讀筆記等。
當前高中課堂開展的整本書閱讀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為提出更具有針對性的策略建議,需先對目前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加以歸納與分析。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引導者,從某些方面來講,教師對于教學的指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閱讀效果。由此可見,分析教師的教學現(xiàn)狀十分必要。
當前的整本書閱讀教學,閱讀量難以保證可謂是最突出的一個問題,究其根本原因,筆者認為還是帶領人的缺失,也就是教師缺乏指導意識。很多教師明知進行整本書閱讀意義重大,但是并不愿意真正的引導學生去進行閱讀,他們認為時間應當分配給直接影響分數(shù)的課程,這種明顯功利性的思想不改變,整本書閱讀就不可能真正的得以實施。除此之外,教師忽視閱讀進程推進也是一個頗為明顯的問題。一般來講,整本書的教學過程包含四個階段:激發(fā)閱讀興趣階段、初步閱讀階段、深入研讀階段和讀后拓展階段。其中初步閱讀是養(yǎng)成閱讀習慣,強化閱讀能力、積累閱讀經(jīng)驗與建構個性閱讀方法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但是由于整本書文本篇幅過長,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難免覺得枯燥乏味。閱讀長篇小說還好,若是閱讀學術類著作更易產(chǎn)生倦怠,一時督促不到便半途而廢。這時就需要教師及時采取措施疏導學生畏難的心理,并適時以任務驅動,激勵學生繼續(xù)向前閱讀。然而很多教師在將學生帶入整本書閱讀后,便忽視了進程中的監(jiān)管及督促,使部分學生在閱讀途中掉隊,完不成整本書的閱讀。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自身對于整本書閱讀投入的時間、精力,決定著閱讀成果的豐碩與否。然而當前學生普遍存在有閱讀動機的缺乏、閱讀目的功利化、閱讀方法不恰當和閱讀計劃松散幾點問題。
學生是否閱讀,選擇什么內容進行閱讀,在很大程度上由閱讀動機所決定。目前,高中學生對于整本書閱讀普遍表現(xiàn)出興趣不高,存在難以長期堅持的現(xiàn)狀。究其原因,有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是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的普及,使得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閱讀新鮮時文。這些APP推送的咨詢往往投其所好,更加吸引年輕人的眼球,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呈現(xiàn)低質量碎片化。另一方面原因是由于高考重壓的影響,導致整本書閱讀時間不足。整本書本身篇幅長,內容復雜,想要真正理解一本書的內涵,需要對文本反復閱讀并深入咀嚼文章精髓。而面臨高考的這些學生,在時間分配上,原本就偏向于英語、數(shù)學及其它提高分數(shù)快的科目,現(xiàn)在面對不確定是否提高分數(shù)的整本書閱讀,學生自然也就興趣寡淡。除閱讀缺乏閱讀動機外,學生閱讀的無計劃性也是整本書閱讀的一大弊病。閱讀之前不制定好閱讀計劃,學生隨心情隨意翻閱,翻閱過程中極易被其他事情的出現(xiàn)所中斷閱讀,難以沉下心來思考,個人閱讀方法的體系難以建立,即使堅持下來閱讀完了整本書,閱讀能力也不會有根本上的提高,只能是走馬觀花,囫圇吞棗,還容易導致原本就不高的閱讀興趣進一步降低。
通過課程標準對“整本書閱讀”的不斷重視,與內容闡述的不斷細化,使得整本書閱讀以愈加開放的視域,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指明方向。然而整本書閱讀雖以在課程標準當中處于核心地位,但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并亟待解決。因此,筆者根據(jù)目前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優(yōu)化策略,以期為高中整本書閱讀教學提供新思路。
整本書閱讀與學生熟悉的單篇閱讀、節(jié)選閱讀與單元閱讀等閱讀形式大有不同,其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篇幅長、容量大。學生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閱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獲得閱讀經(jīng)驗。因此,很多學生在開啟整本書閱讀之前往往感到畏懼與枯燥,這就需要教師以多種方式去調動學生的閱讀欲望,喚醒沉睡已久的閱讀期待。頗具代表性的方式有片段留懸、名家點評與教師分享感悟。
片段留懸,指教師摘取書中情節(jié)生動的片段結合生動的語言給學生閱讀,但不展示故事的結尾,抓住高中生的好奇心理,將學生自然帶入整本書的閱讀當中。
名家點評,指教師收集整理一些名家對于文章內容或人物事件的評價,展示給學生看,以達到引導學生走進閱讀的目的。高中生雖然對整本書閱讀存在畏難心理,但這一階段的學生已經(jīng)能夠做到明辨是非,并趨向于做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事情,名家對一本書正面積極的評論,會起到示范作用,激勵學生走進閱讀。
教師在向學生推薦一本書之前,往往要先行閱讀,這樣教師會先于學生獲得閱讀體驗,教師在推薦閱讀書目之前,先繪聲繪色對學生暢談書中某一情節(jié),或讀書某一人物梗概以及讀后感想,會對學生起到榜樣示范作用。
學生閱讀進程的不斷推進,依靠內因和外因的聯(lián)結驅動。興趣激發(fā)內因,任務使動外因。因此,教師設置科學合理的閱讀任務便顯得尤為重要。
閱讀任務應當根據(jù)學生閱讀水平、年齡特點及文本閱讀難度等因素設置,多個任務構建一套閱讀任務群。閱讀任務群中的任務難度應當持遞增水平,盡量保證后一個任務的設置高于現(xiàn)有能力認知的發(fā)展區(qū),推動學生通過努力達到“最近發(fā)展區(qū)”,這樣既能夠保證學生達成閱讀任務,保證閱讀的持續(xù)性,又能夠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所思考、有所挑戰(zhàn),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打怪過關”的快樂,逐漸建立成就感,不再畏懼整本書閱讀,建立個性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設置學習任務能有效驅使學生進行閱讀,一個個現(xiàn)有層次發(fā)展區(qū)的突破,也就使學生實現(xiàn)了閱讀能力的不斷提高。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一環(huán),是對學生整本書閱讀效果的反饋與評價。通過教學評價,能夠清楚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并為下一次的學習起到指導借鑒作用。為了更好的發(fā)揮教學評價的作用,要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評價,包括評價主體與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評價主體多元化,指教學評價的主體由以往的只有教師擴展到了家長、同學和學生自身等多個主體。這樣一來,由于評價主體的豐富,評價的角度自然也變得多元化。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評價結果的片面性與主觀性,保證了對學生閱讀效果評價的客觀性,使得評價結果更具參考意義,也利于學生在學習中主體地位的保證。同時,讓學生自身成為評價主體,參與到評價過程,能夠逐漸讓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學會反思,以評價者的角度逐漸形成個人獨特的閱讀見解,優(yōu)化思維方式。同時,教師與家長則是扮演“引導者”身份,在評價中引導學生成長方向,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及個性特點,有效平衡學生自我評價的合理性,積極鼓勵學生的閱讀興趣。確保學生閱讀動機的充沛。
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指閱讀教學評價要包含過程性評價、診斷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不能僅僅依賴測試這類的終結性評價。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要允許學生的不完美,教師要引導的是學生閱讀的興趣,建立動態(tài)評價機制,將促進學生的長遠發(fā)展為首要目標。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