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霞,楊幸華,黃天海,黃春榮
(廣東省工傷康復醫(yī)院脊髓損傷康復科 廣東 廣州 510000)
神經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 NB)屬于臨床上一類特殊疾病,該病會導致患者控制排尿的中樞神經或者其周圍的神經出現(xiàn)病變,進而導致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出現(xiàn)障礙,出現(xiàn)尿潴留、尿失禁情況的情況,骶上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造成該疾病最常見的因素之一[1-3]。臨床上對于該病多是行膀胱訓練法進行干預,以促進患者的機體進行自身恢復,有部分醫(yī)療機構在臨床行膀胱綜合訓練時還會聯(lián)合其他干預措施,如中醫(yī)針灸等,以提升患者的臨床恢復效果[4-5]。電針也是一種外部刺激方式,本文嘗試將其運用于SCI后NB患者的臨床干預治療中,與常規(guī)膀胱綜合訓練進行對比以確認其的應用效果,為臨床NB應用電針刺激提供理論依據,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18年8月—2020年9月間收治的骶上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90例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格法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均為45例。其中對照組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40.55±10.16)歲;男性28例,女性17例;最短病程1個月,最長病程6個月,病程平均(3.76±0.53)個月。在試驗組中年齡21~60歲,平均年齡(41.37±9.85)歲;男性26例,女性有19例;最短病程1個月,最長病程6個月,病程平均為(3.83±0.61)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1)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已完全了解本次詳細內容,其自愿參與,且經相關審批予以批準;②所有患者均符合骶上脊髓神經損傷的臨床診斷標準,經入院診斷確診,且在發(fā)病后并發(fā)神經源性膀胱。(2)排除標準:①患者有重要器官嚴重受損情況或其他影響觀察判斷的疾病或生理特征;②患者患有精神類疾病,如精神意識障礙,交流不暢;③患者為哺乳或妊娠期婦女。
1.2.1試驗組 試驗組患者則是在對照組的膀胱綜合訓練干預基礎上行電針治療,具體步驟如下:(1)確認穴位,在行電針前,確認患者的三陰交、中極穴、關元穴的位置,對上述穴位行常規(guī)的酒精消毒,使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生產廠商:江蘇華佗醫(yī)療針灸器械總廠;規(guī)格:0.25 mm×40.00 mm)刺入刺激,三陰交行垂直刺入法,深度0.8~1.2寸,中極穴、關元穴行斜刺入法,深度0.8~1.2寸,完成刺入后接通我院的電針治療儀(生產廠商:汕頭市醫(yī)用設備廠有限公司,型號:6805-D),電極連接關元-三陰交(左),中極-三陰交(右),行連續(xù)波持續(xù)刺激,每個穴位置針25 min,1次/d,持續(xù)治療30 d。
1.2.2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guī)的膀胱綜合訓練干預治療,具體措施為:(1)計劃性飲水:為保證患者的干預治療效果,控制患者的日均飲水量在1 500~2 000 mL。飲水時間從晨起至晚間睡前截止,均勻分布于每日,此外若患者在日間行輸注或者其他液體治療,需扣去液體量。(2)導尿:每日需對患者行清潔間歇導尿,4~6次,具體導尿量依據自身情況決定,但是需注意每次導尿最大量不宜超出患者的安全容量。(3)排尿意識訓練(意念排尿):每次放尿前5 min,患者臥于床上,指導其全身放松,想象自己在一個安靜、寬敞的衛(wèi)生間,聽著流水聲,準備排尿,并試圖自己排尿,然后由陪同人員緩慢放尿,想象過程中,強調患者利用全部感覺。(4)盆底生物反饋,在干預前,需囑咐患者排空大小便,采用我院的生物反饋儀,使用石蠟油對探頭表明進行處理,將其置于患者肛門內,由相關醫(yī)師引導患者進行縮肛,采集患者的縮肛數據,制定訓練計劃,要求患者以采集得的平均值為最低標準,每次用力縮肛,維持6 s后再行放松。單次治療持續(xù)15 min,1次/d,持續(xù)30 d[6]。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膀胱功能改善情況,即治療前后的最大膀胱測壓容積、充盈期逼尿肌壓力、最大尿流率、殘余尿量在治療前后的改善情況。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治療后的最大膀胱測壓容積、充盈期逼尿肌壓力、最大尿流率、殘余尿量的改善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最大膀胱測壓容積增加、充盈期逼尿肌壓力較前下降、最大尿流率增加、殘余尿量減少,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膀胱功能的改善情況比較(± s)
表1 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膀胱功能的改善情況比較(± s)
組別 例數最大膀胱測壓容積/mL 充盈期逼尿肌壓力/kPa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45 198.43±70.53238.63±51.37 58.31±6.12 53.14±6.33參照組 45 197.56±53.47213.51±53.67 59.31±6.67 50.39±6.56 t 0.066 2.268 0.741 2.024 P 0.948 0.026 0.461 0.046
表1(續(xù))
由于患者的脊髓結構功能出現(xiàn)異常,容易造成其他部位的神經出現(xiàn)障礙,同時也是引發(fā)神經源性膀胱最為常見的原因之一,容易造成患者長期的排尿困難、反復尿路感染情況[7]。當下臨床上對于SCI后的NB并無特效的治療藥物,故多是在膀胱綜合訓練的基礎上輔以其他治療方式,電針即為其中的一種[8]。
電針是一種基于針刺法基礎上聯(lián)合電刺激的一種外部刺激治療方式,電針刺激可以提升刺激穴位周邊的肌肉的運行狀態(tài),促進穴位附近的循環(huán),可明顯加強刺激位置的代謝[9-10]。該方式作用于NB患者時可以明顯的提升膀胱功能的自我恢復速度,進而提升患者的膀胱功能,降低疾病對于患者的影響。在本文中,試驗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復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骶上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的臨床干預治療中,應用電針聯(lián)合膀胱綜合訓練法是一種理想的治療方式,可以顯著提升患者的膀胱功能狀態(tài),提升患者的排尿情況,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