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靜
悉尼大學
生活中有一些人際的交往關系如同兩條相交的線,雙方從很遠的地方而來,命運的安排下雙方?jīng)]有早一秒也沒有晚一秒的相遇了。于此同時,雙方的關系達到了最高溫,雙方相交相融于一點,機緣的安排,其終究是逃脫不開彼此奔赴各自生活軌道的命運,雙方又朝著不同的方向開始了下一階段各自的旅程。隨著時間的流逝,雙方漸行漸遠,直到各自消失在彼此的視野范圍。從此相隔天涯各一方。
提到相交線我們不免也會想到平行線,雙方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或遠或近,雙方不曾徹底的擁有,當然也不存在離開與背起,取而代之的是不離不棄恰到好處的陪伴吧。
其實我們知道在兩條平行線的平行面上,只要出現(xiàn)另一條和兩線可交叉的線時,兩條平行線便可以相交了。所謂最長情的告白就是長久的陪伴。我們無法得知兩條平行線合適會遇到彼此,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兩條平行線中至少有一條是無條件的甚至是深沉的愛著對方的,它不求結果,更不求彼此擁有,只愿一生目睹它的幸福,給它最長情的陪伴。
每個人都期待遇到自己的靈魂伴侶,彼此雙方有著共同性和互補性。靈魂伴侶如同我們照鏡子,在鏡子的那一頭我們又看到了一個自己。甚至連我們平時所回避的不敢直視的自身的一些因素,我們在對方的身上也能夠看到或感受到。
靈魂伴侶之間會有著共同的志向、價值觀、甚至是理想或愛好。雙方有著共同的語言,彼此之間心照不宣,即便不交流也可以明白對方的心意。雙方之間互補的特性也會導致雙方發(fā)生一些磨合。這也是彼此心靈互相融合和成長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雙方彼此最中達到互相包容,情比金堅的感情狀態(tài)。
提到三角形我們可能首要想到的是三角關系,原有的雙方關系被第三方的加入,原有雙方關系的寧靜與平和被打亂了,然而這場三人行的關系中,誰是受害者,誰是勝利者。我們會習慣性將雙方關系中的受害者視為“第一受害人”,然而我想提到的是“第一受害人”能夠通過第三方認清自己的身邊人的面目未嘗不是一種收獲。然而第三方的勝利代價也是沉重的。
我們暫定雙方關系中的背叛者為第一當事人,初步定為迫害者。打破雙方關系的第三方同為迫害者。于此同時雙方關系中的被棄方為第一受害者。然而三者的角色確是可以轉變的。放棄平淡的長情選擇感官上的刺激是得還是失,我們無從定義,當事人待內心趨于寧靜后自會有自己的答案。然而無論第一受害者遭受到怎樣的傷害,請相信這一課只會成就更堅強更優(yōu)秀的你。你值得被愛。值得宇宙最豐厚的愛,但首先要好好愛自己。于是受害人就完成了向拯救者的轉變。
生活中的拯救者為修復者、無論是修復破損的外界關系,還是修復自己的內心,都可以成為拯救者。那些有著寬恕包容的內心,慷慨的搭救他人之人等,都可為拯救者。迫害者則是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他人的利益,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以及客觀物質的損害,都可以稱之為迫害者。如:欺負弱小的惡霸,喜歡指責與批評的易怒者,以及虐待者等,都為迫害者。受害者則是與迫害者相對收到傷害的一方。
要解決問題,必須先跳脫問題的框架??枴s格常說,問題不能被解決,但人可以成長從而跳脫問題,然而無論是拯救者,迫害者、受害者,這將是一個死循環(huán)。跳脫出無限循環(huán)的“第一包圍圈”。這種轉變思維促使人物角色的發(fā)生質變,便是跳脫思維,正所謂旁觀者清,當我們深陷受害事件之中的時候,我們如果不能及時止損的跳脫出來,只會在深淵中越陷越深,并讓自己陷入絕望的境地,然而絕望是一種可以致死的病。所以當我們遇到傷害時請及時的跳脫出來。擺脫無限循環(huán)的,受害、迫害與拯救的三角關系。形成跳出循環(huán)的第四個點。
圓形,我們知道它的開始也是終點,它是一個不斷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如同兩個你追我趕的雙方,我們暫定雙方為追逐方和逃逸方。把一次次奔赴圓形往復的過程稱為復圓過程。復圓過程中的雙方的動向速度是成正比的的,也就是一方的速度越快,另一方的速度也會成正比例增加。簡單的說,追逐方追的越緊,逃逸方逃的越快。
面對追逐方的猛烈攻勢,追逐方知能變本加厲的將其回避甚至冷暴力演繹到極致,于是又會促使追逐方產(chǎn)生更負面的焦慮之中,追逐的事態(tài)愈演愈烈。這便陷入了痛苦的死循環(huán)中。
然而復圓過程中的雙方的動向速度是成正比的的,那么如果想減緩或者打破這種不斷循環(huán)的復圓過程,其實只要將一方的動向速度降低便可以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例如當追逐方收起自己的因不安導致的,監(jiān)督,試探,以及喋喋不休的抱怨,你會發(fā)現(xiàn)逃逸方更傾向你與你拉近距離。
這個圖形很像兩只眼睛,也像無限符號,該圖形由兩個交叉又獨立的圓形組成,各自的圓形空間代表著雙方彼此的空間,各自有著各自的世界。并在自己的方向上無限延展。在這里該圖形可以形成兩個不同行駛方向動向流動。當行駛方向向下開始負向循環(huán)的時候,雙方的交叉點則是充滿負能量的撞擊,彼此呈現(xiàn)出來的是抱怨,不安,指責,以及逃避和冷漠。
調整該狀態(tài),雙方勢必要做一些妥協(xié),在自己的空間中抽出一部分時間和精力,陪陪你的另一半,長久以往,另一半不安的心會被得到安撫,其抱怨和指責也會減少。雙方的感情也會變得越來越深厚。
當行駛方向向上開始正向循環(huán)的時候,雙方會呈現(xiàn)出更多的包容、理解,鼓勵和支持。“持有正面的思維方式就會有幸福的人生?!盵1]該圖形循環(huán)的方向為正向還是負向取決于雙方的覺悟和心態(tài),以及對彼此的包容度。
這個點是平衡關系的中心,好似天枰的中軸線,天枰兩端持平,天秤兩端分別為施予者和接受者。當施予方儲蓄性給予,而接收方并沒有給予相應的回報,天秤將會失衡,接收方甚至不能和施予方進行和諧的交往互動。
久而久之由于施予方?jīng)]有得到相應的回應,施予方在雙方關系中會慢慢的進入失望甚至絕望狀態(tài)。即便施予者抱著無條件的愛去包容對方,去為對方付出,是否會換來長久的交往關系呢?事實往往不盡人意。接收方當面對長此以往的被給予,其就像一個巨嬰只會滋長出更加理所應當甚至叛離的心理意識。接受者往往會以外遇,甚至家暴等行徑,結束這一不平等的關系。
站在天秤兩端的雙方,如何才能達成長久穩(wěn)定和諧的關系?如果彼此趨于靜止,那便失去了生活的樂趣。雙方付出有流動,感情才可以有流動。這讓我想起兩人壓蹺蹺板的游戲,這次你用力多一點,下次我用力多一點,長此以往生生不息。本著彼此之間雙向付出,這次你多付出一點,下次對方作為愛的回報多為對方付出一點,長此以往雙方才有正向循環(huán)的長久戀人關系。
我們存在世,周圍的環(huán)境則是我么賴以生存的空間環(huán)境,人事物依著自然界的規(guī)律以及生存法則,生生不息。
人與社會的產(chǎn)生是一致的,人與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說:“社會關系的含義在這里是指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瘪R克思在1846 年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中說:“社會一一 不管其形式如何一一 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chǎn)物?!彼匀说幕顒咏Y果直接影響著社會結構的構成。人的本質也恰恰直接反應著社會的本質。
人和宇宙表面看來,各自為獨立的個體。然而世間萬物包括人存在于宇宙之中,我們更傾向于接受宇宙與人乃至萬物是整體與局部的存在關系。宇宙是一個整體,人乃至萬物如同它的細胞,彼此相互關聯(lián)。
與人體而言,我們的身體里也有著龐大的細胞數(shù)量。于是有專家表示。人體恰恰也是宇宙的全息縮影。人身體的組織、細胞、經(jīng)絡、等都與宇宙息息相關。人道的不規(guī)律就會導致天道無常。人由于個人的欲望對動物的殺戮,植物的砍伐,自然界的破壞等等,并導致了全球的氣候變暖,自然災害,甚至是病毒瘟疫的肆虐等等。宇宙中存在著一種法則,那便是將萬事萬物朝著更好的方向推進,這也是宇宙的意志,當人的意念以及行動與宇宙的意志相一致時,人的發(fā)展也會相當?shù)捻樌?。[2]
宇宙之大,人之根本。人道反映的就是天道。當每一個個體把自己的專注點放在如何提升自己時,心懷大愛遵從善道而不是把自己的肆虐索取的欲望加壓與外界以及他人時,個人的小宇宙就會達到平衡。與他人相處的人文關系也會進入正向循環(huán)的軌道。古代圣人孔子發(fā)現(xiàn)了天道便是善道,然后創(chuàng)出人道,仁、義、禮、智、信。我們每個人要恪守本心,嚴于律己,遵從宇宙的運行法則,自然規(guī)律。為實現(xiàn)人與自熱和諧共處的宇宙大環(huán)境,締造人文主義和諧社會的藍圖貢獻出我們的力量和獨有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