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舒蕾 馮鐵山
[摘要] 閱讀和寫作是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組成,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內(nèi)化,日常教學應善于捕捉文本的“詩意點”“生長點”,借助適當?shù)难哉Z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立德立言,指向“德言同構”。以《月是故鄉(xiāng)明》一文為例,運用詩意語文的教學思路開展教學設計,闡釋指向“德言同構”的語文讀寫結合教學路徑。
[關鍵詞] 德言同構;詩意語文;讀寫結合
閱讀和寫作是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組成,語文教材是學生語文知識學習的重要載體,是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憑借,有效落實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培育學生德性,必然要有效利用教材。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們要善于捕捉文本的“詩意點”“生長點”,借助適當?shù)难哉Z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立德立言,達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中有不少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的優(yōu)秀文本,作者發(fā)揮移情作用,通過描寫對象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此類文本教學不僅要讓學生了解文本內(nèi)容、體會語言的優(yōu)美,更要引導學生真切品悟移情的手法和情感,最終實現(xiàn)內(nèi)化,這對語文教學“德言同構”的達成具有重要意義?;诖?,筆者選取“借月思鄉(xiāng)”這一移情主題,以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下冊《月是故鄉(xiāng)明》為例,運用詩意語文的思路開展教學設計,闡釋指向“德言同構”的語文讀寫結合教學路徑。
一、文本分析:尋找德言同構的讀寫結合點
《月是故鄉(xiāng)明》所在單元的人文主題為童年,語文要素是在閱讀中能夠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在習作時能把一件事的重點部分寫具體。本篇課文的教學要求是在“為文”方面能夠通過默讀,說說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抒發(fā)了哪些感受,并且拓展閱讀其他思鄉(xiāng)的古詩;在“為人”方面能夠感受思鄉(xiāng)之情。結合本單元和本課的教學要求,教學時要抓住的讀寫結合點就是移情:對移情情感的品讀,感受季羨林的思鄉(xiāng)之情;對移情手法的學習,思考這份思鄉(xiāng)之情是怎么通過文本傳達出來的。由此,看到第二層移情——故鄉(xiāng)的月亮移情故鄉(xiāng)的景、事、人,通過對美景和趣事的描寫來表情達意,同時內(nèi)化為己用?!对率枪枢l(xiāng)明》作為一篇略讀課文,在教學過程中要更多地考慮到學生的能動性,突出主體地位,讓學生自讀自悟。
二、學情分析:注重語文學習為文與學生發(fā)展為人的結合
1.學生發(fā)展“為人”的起點
《月是故鄉(xiāng)明》是作者移情“小月亮”來表達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小月亮”是理解本文、展開學習的“詩意點”。學生對月亮無比熟悉,但也因為月亮的常見,很少由月窺美、借月傳情。作者認為家鄉(xiāng)的“小月亮”是“廣闊天地的大月亮”怎么也比不上的,但在不少學生眼中可能是哪里的月亮都比家鄉(xiāng)的好看,因為現(xiàn)在的孩子獵奇心理和對外面世界、外來文化的熱愛都很強烈?;谶@個現(xiàn)實情況,如何讓學生從文本中找到支持作者說法的證據(jù),并且對這一說法感同身受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點。
2.語文學習“為文”的起點
首先,從文體學習起點看:五年級的學生對散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文本分析能力也得到較多的訓練,能夠根據(jù)關鍵字詞進行賞析。其次,從手法學習起點看:學生對“借月思鄉(xiāng)”的移情手法是十分熟悉的,從小接觸的思鄉(xiāng)古詩和先前課文的學習為他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他們對借月思鄉(xiāng)移情手法的了解又是不充分的,不清楚作者怎樣具體描寫,讀寫結合能力不足,習作中移情情感表達生硬,往往為了寫“移情”而寫“移情”,而不是為了“抒情”而“移情”。所以,如何利用好本文,讓學生領悟怎樣開展移情并在習作中運用是關鍵。
三、教學過程:開展指向德言同構的讀寫結合教學活動
以研讀文本為基礎,以陶冶為人為橋梁,以訓練為文為核心目標,筆者設計“基于真善美圓融達成德言同構”的教學目標:品讀文本內(nèi)容,從具體景和事感受“小月亮”的無與倫比;由“月”生疑,剖析“小月亮”背后無可比擬的“小故鄉(xiāng)”;結合文本開展群文比讀,品析作者移情寫作方法和情感抒發(fā),并進行習作實踐。
本課預計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進行歸真、求善、至美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第二課時進行圓融環(huán)節(jié)的教學。
1.歸真:細察自然之月——日常生活中的月亮
首先,出示平凡的家鄉(xiāng)和美好的環(huán)境中的月亮圖片,請學生分別說一說看到了怎樣的月亮,以形象的圖景,調動學生的生活認知;然后,詢問學生更愿意選取哪一幅圖中的月亮寫作,并簡述寫作構想;接著,自然地引著學生走進《月是故鄉(xiāng)明》,看看季羨林的選擇以及他是怎樣描寫的。歸真環(huán)節(jié)主要考慮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習作氛圍,由生活走向文本,并浸入其中。在學生接觸文本之前請他們說出自己最本真的想法,將他們置于和作者同樣的選擇面前,引起寫作的沖動以及探究作者與自己想法異同的好奇。
2.求善:品讀詩意之月——季羨林筆下無與倫比的“小月亮”
“小月亮”是文本重復出現(xiàn)的對象,也是季羨林情感的寄托,是全文學習的“詩意點”,對于其他事物和情感的把握都要基于對“小月亮”的理解展開。求善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圍繞對文中“小月亮”的品讀展開,并探尋“小月亮”比“大月亮”更得作者愛的原因。
首先,學生整體感知,探尋“詩意點”,找出季羨林選擇了哪一輪月亮并說明他的觀點。季羨林選取故鄉(xiāng)的月亮進行寫作,而且稱呼它為“小月亮”,這是文章一直在強調的,也是文本的“詩意點”?!皩Ρ戎拢腋械竭@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無論如何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這一評價在文中很明顯,也是與學生的認知相沖突的地方。在解決這兩個問題的同時,學生找到了學習本文的切入點。然后,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圈畫,找出這兩種月亮分別在哪里存在。這也是讓學生對“大月亮”和“小月亮”進行認知、明曉其不同,并與歸真環(huán)節(jié)的兩輪月亮產(chǎn)生聯(lián)系,同時也對季羨林的生活軌跡和課文內(nèi)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接著,細讀探究。讓學生說一說是否贊同季羨林的評價并說明理由,進行“在(什么地點),月亮(呈現(xiàn)怎樣的畫面)”的言語實踐,想象不同地方的月亮之形;默讀課文,找出季羨林對故鄉(xiāng)的“小月亮”情有獨鐘的理由,并按照“對象、特點、季羨林的情感”三個維度設計表格式學習單,然后請學生填寫并進行小組討論。
在一開始立刻回答更愛“小月亮”的原因是“因為對故鄉(xiāng)的愛”,并不是學生基于本課學習所得的有感而發(fā),而是既有認知下的簡單判斷。所以,在本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深入文本探索,比較“大月亮”和“小月亮”,為季羨林對“小月亮”的這份愛來自于何答疑解惑。
3.至美:探析內(nèi)心之月——無可比擬的“小故鄉(xiāng)”
至美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學生在文本中找原因,發(fā)現(xiàn)真正有大小之別的是他鄉(xiāng)和故鄉(xiāng),這也是對作者情感的深入感觸,引出“移情”。
首先,讀文釋疑,提出思考:為何同一輪月亮在季羨林筆下卻有了“大”“小”之分?在歸真環(huán)節(jié)的討論中,學生自己做出了明顯的傾向選擇。學生會瞄準第二段,發(fā)現(xiàn)原來有“大”“小”之別的,是這些陪襯之物。然后,請學生找陪襯之物分別是什么?有什么不同?以“對象、具體包括的事物和季羨林的情感”三個維度設計學習單表格,請學生填空并進行小組討論。這是對真正的“大”“小”的具體表現(xiàn)進行探索,是再回文本對季羨林寫作的品味,也順其自然完成了略讀要求。接著,借助“真正小的是(),真正大的是()。說廣闊世界的大月亮,無論如何比不上我心愛的小月亮,其實是說();永遠忘不掉的其實是()”的言語實踐讓學生抒發(fā)感想,理解季羨林先生所說的“大”“小”原來是廣闊世界和故鄉(xiāng),作者心心念念的“小月亮”原來是忘不掉的“小故鄉(xiāng)”。最后,按文尋據(jù),為作者對“小故鄉(xiāng)”之情佐證,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季羨林真正懷念的是故鄉(xiāng)的人、事、景以及那段美好的童年時光:先請學生找季羨林對故鄉(xiāng)的描寫,說一說“小故鄉(xiāng)”和“廣闊世界”分別如何;思考為什么繁華的廣闊世界無論如何也比不上這么平凡的故鄉(xiāng)?為什么作者永遠忘不掉僅待了六年的故鄉(xiāng)?請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對學習單上的小詩《最憶是故鄉(xiāng)》進行補白,同時也給出季羨林的介紹。寫完再請學生將“故鄉(xiāng)”改成“你”進行有感情朗讀,體會更直接、濃郁的思鄉(xiāng)之情。
4.圓融:學寫我之月——移情手法與情感體悟并嘗試習作
圓融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探索發(fā)現(xiàn)如何寫移情,讓學生不再把“借月思鄉(xiāng)”當作口號,而是真正為我所用。學生明白平凡的家鄉(xiāng)月亮也不平凡,同時在學習的基礎上能夠有內(nèi)容落筆寫作,以讀促寫;在寫的過程中繼續(xù)內(nèi)化領悟之后再讀“借月思鄉(xiāng)”古詩,深化認識,以寫促讀。這樣就能實現(xiàn)落實讀寫結合,做到“德言同構”。
首先,讀文尋跡,感受移情。思考:季羨林借“小月亮”是為了寫什么?為何說愛“小月亮”,寫的內(nèi)容又不是月亮?第一個思考在學生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點出作者移情于“月”。第二個思考需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由教師點明也是一處移情,是“月”移情“萬物”。
然后,群文聯(lián)讀,感受“情”。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末段,體會季羨林的思鄉(xiāng)之情,探究這一情感源于對故鄉(xiāng)的人、事、景的愛和懷念;齊讀《靜夜思》《望月懷遠》《月夜憶舍弟》等詩,感受不同情境下古代不同詩人的“借月思鄉(xiāng)”;再讓學生說自己的“借月思鄉(xiāng)”,進行“我會讓月移情到(),因為()”的言語實踐。教師先示范,和學生心意連通,打開學生的話匣子。
接著,群文比讀,思考如何書寫移情。引入《月跡》《走月亮》兩篇學過的課文和《月是故鄉(xiāng)明》形成群文,請學生分組擇一篇討論并完成學習單,分析三篇課文中月亮移情的對象、作者借“月”抒什么情感、作者寫作之妙和在“內(nèi)容、手法、結構”方面得到的習作啟示。小組匯報時,請學生按照學習單上的評價表進行互評,并補充分析哪一方面的啟示對自己的幫助最大,充分調動學生主體感受。
評價維度 評價標準 分值
分工明確 小組成員均參與討論,每位成員均有自己的分工 1分
解讀到位 對移情對象和抒發(fā)的情感,以及寫法在內(nèi)容、手法、結構方面的妙處均進行解讀,而且解讀到位 4分
匯報有禮 小組匯報的時候舉止文明、大方,語言典雅,邏輯清晰 1分
于我有益 給出的習作啟示對我的習作的確有參考意義 4分
之后,布置習作實踐,學以致用。學生嘗試用移情的方式寫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習作,借“月”抒發(fā)自己對故鄉(xiāng)的情感,并給出相應的評價表。在對課文深度學習并進行群文比讀的基礎上,閱讀很好地促進學生習作靈感的生成,此時安排習作,是學生情感流露所必需。
評價維度 評價標準 分值
語言規(guī)范 語言通順、流暢,書寫規(guī)范、整潔且字數(shù)達標 10分
結構合理 結構完整清晰,做到首尾呼應、末尾點題 15分
抒情明晰 情感抒發(fā)明確且源自自身真實情感 20分
移情有道 自己的情感與月亮確有聯(lián)系,巧用移情手法表情達意 15分
內(nèi)容上借助對月下人或事或景等充分展現(xiàn)描寫,體現(xiàn)移情的獨特和切己 20分
能夠恰當運用修辭手法美化自己的表達,形象生動突出對象特點 10分
能調動多感官進行觀察,在寫作過程中有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感官觀察呈現(xiàn) 10分
最后,布置課外群文閱讀。學生課后再搜集一些“借月思鄉(xiāng)”的古詩,感受詩人的情感和移情之妙。學生在習作內(nèi)化對“移情”和“借月思鄉(xiāng)”認知的基礎上,再去選讀此類古詩,這是思維的拓展、深入和遷移運用,以寫促讀,讀來也就更加有味了。
“借月思鄉(xiāng)”是古往今來中國文人多用的移情表現(xiàn),在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中也占篇不少,以“移情”為重點展開此類課文教學,不僅能使學生學習單篇課文,領會“借月抒情”的手法,更能幫助學生學習領會借“花”抒情、借“鳥”抒情等變化多樣地運用移情的借物抒情、借景抒情類文本,同時幫助學生從中學習,寫自己的移情之作。語文教學就是在言語實踐中實現(xiàn)“語言文字表達訓練和學生的德行培育同步進行”的活動,即語文教學“立言”的過程就是“立德”的過程;“立德”的活動也就是“立言”的活動,它們在“立人”的信念與責任指引下所進行的言語實踐獲得中實現(xiàn)同構。語文課程“德言同構”目標的達成,需要靠一課一得的“為文”和“為人”的詩意學習積累而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首先瞄準讀寫結合點,基于讀寫結合點對學生進行聚焦訓練并由點及面拓展閱讀;然后浸入文本體會寫作、比讀群文系統(tǒng)思考,達到以讀促寫;最后給出明確的目標指向和評價標準進行寫作實踐,并引導再讀群文感受讀寫結合點,達成以寫促讀,在讀寫互促的過程中完成對讀寫結合點的領悟,達成“德言同構”的語文教學目標。
[本文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20年度專項課題“卓越語文教師培養(yǎng)課程群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0YWYB12)、寧波大學高級別教學成果獎培育項目“小教‘卓越教師培養(yǎng)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項目編號:寧大政〔2019〕43號)、寧波大學2020年研究生優(yōu)秀示范課程《語文教育哲學》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馮旭洋.語文教育文道問題的歷史嬗變及其探討[J].教學與管理,2005(18):54-56.
[4]馮鐵山.詩意語文的基本內(nèi)涵與實施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2(05):43-45.
[5]馮鐵山.詩意語文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6]馮鐵山,張詩琪.德言同構:語文教學立德樹人的實踐邏輯——以語文教學目的建構為視角[J].語文建設,2018(36):8-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