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
自從日本作家黑柳徹子寫的《窗邊的小豆豆》風靡全球以來,“巴學園”就成了美好教育的代名詞。在中國,命名巴學園的教育機構不少,但名頭最響、最“忠實復刻”這一美好教育模式的,是李躍兒創(chuàng)辦的“芭學園”。
數(shù)年前,拍攝于芭學園幼兒園的紀錄電影《小人國》和電視片《成長的秘密》上映,獲得巨大反響,這讓李躍兒和芭學園在學前教育領域廣受稱道。至今,提到“李躍兒芭學園”,很多人還停留在幼兒教育的印象里。殊不知,“芭學園小學”(以下簡稱“芭小”)至今已送出三屆畢業(yè)生,步入第八個年頭。
兩條腿走路,找到小學教育另一條路
做小學教育,起初并不在李躍兒的計劃內。一來,李躍兒自信芭學園幼兒園的孩子畢業(yè)后“能適應任何小學”;二來,各級各類創(chuàng)新學校興起,形成了一條教育服務鏈,“搞教育不為發(fā)財”的李躍兒只想繼續(xù)耕好幼兒教育這一畝三分地。但幾年過去,李躍兒放眼望去, 找不到一所“既能夠開展教育又能持續(xù)對孩子進行人格建構的學?!保旨懿蛔〖议L們高漲的呼聲,李躍兒只好辦了小學。
“我們就想找到另外一條路,既不走極端,只是培養(yǎng)‘美麗的精神;也不要只有學習,沒有‘人的建構?!睕Q定了要辦小學,李躍兒就著手儲備教師。她在幼兒園選了五六個教師,親自培訓,帶著他們上課,探索打磨小學教育模式。籌備一年后,2013年,芭小正式開學。
第一所芭小,開在北京中關村外國語學校內。準確地說,芭小并不是一所獨立學校,而是與學校聯(lián)合開設的“實驗班”“特色班”,受所在學校管理,只不過“校長”、教師都由芭學園派駐,教育教學“自成一家”。
芭小的“校長”劉江艷是李躍兒“欽點”的。劉江艷原是芭學園幼兒園的一名家長,也是北京市東城區(qū)一所公辦中學的物理教師。給兒子挑幼兒園時,經過了解,劉江艷認準芭學園就是自己“內心深處特別想要的幼兒園”,于是把兒子送到芭學園,并為此舉家搬到昌平區(qū),自己每天早上六點出發(fā)跑去東城上班。
來芭小之前,劉江艷是學校里的教學骨干,但不喜歡走“仕途”的她,更愿意做老師、班主任,“因為我喜歡跟孩子們在一起”。同時,在中學里,劉江艷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厭學、焦慮、離家出走,甚至每年各個地方都有跳樓的孩子……教育到底出了什么問題?從家長那里得到的回答讓劉江艷意識到,這些問題多源自幼兒園、小學,她也因此萌生了到教育鏈的“下一段”一探究竟的想法。
在劉江艷身上,李躍兒感受到她對孩子真誠的愛和做教育的靈性與天賦,于是力挖她過來做芭小的校長。接到李躍兒拋來的橄欖枝,劉江艷很快便答應了,并義無反顧地辭去了“鐵飯碗”。直到來芭小上班,劉江艷都不知道自己的工資是多少,“完全沒有談過這個問題”?!凹热幻鞔_了是我想要做的事情,要想把它做好,就不能給自己留退路。”
經過十來年的錘煉,芭學園的幼兒教育已形成一套成熟完整的理念和模式,可移到小學之后,芭學園教育應該以什么樣的狀態(tài)去呈現(xiàn)?芭學園的小學到底是什么樣?面對李躍兒“扔”給自己的一年級兩個班的31個孩子,初來乍到的劉江艷心中生出巨大的問號。李躍兒沒有給出這一問題的標準答案,只告訴她,必須愛孩子,并且由這份愛而創(chuàng)造出的任何一門課程都能讓孩子吸收,同時要在課堂上對孩子的人格和智慧進行建構。
于是,劉江艷帶著教師團隊開始了從“兩眼一抹黑”到“撥云見日”的探索。剛開始,芭小把芭學園幼教的一些理念、做法直接套到一年級孩子身上,導致出現(xiàn):課堂上,地上爬的、桌子椅子底下鉆的全是孩子,教師無法控堂;課間操,同校的其他孩子都是軍事化訓練,站得筆直,芭小的孩子卻打著拳、做著可笑的動作念唐詩……李躍兒去看了以后哭笑不得,趕緊叫停,明確要求,小學得有小學的樣子。芭學園永遠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愛孩子,但對孩子有要求,再幫助他們達到要求,這才是真正的教育者?!皩σ粋€孩子負責任,得讓他能進入主流教育,我們不能只以愛和自由的名義,讓他從6歲長到18歲,最后什么都沒有,必須幫他把學業(yè)建構好,將來他才能長出翅膀飛起來?!?/p>
人格建構、學業(yè)成就兩條腿走路,瞄定了這一方向,劉江艷和教師們心里有了底。經過不斷的探索,芭小確立了“建構人格,歷練才智”的教育目標,采取建構主義教育方法,在夯實學生學識基礎的同時,助推學生全面發(fā)展,形成了日益完善的芭小課堂模式和課程系統(tǒng)。
落實國家課程目標,就是芭學園想要的教育
在李躍兒心中,芭小比芭學園幼兒園更具光彩,因為幼兒園的教育模式比較固定,而小學的課程有無限變革的可能性。同時,李躍兒篤定:“國家課程標準,既是我們的目標,也是我們的工具和橋梁?!?/p>
國家課程標準指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培養(yǎng)目標,指向綜合實踐與創(chuàng)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等等。這與芭學園踐行的建構主義教育不謀而合。李躍兒表示,建構主義講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合作,讓教育方法和孩子的天性合作,把教育者的知識作為工具,來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造新知識的能力。
李躍兒舉例,一年級的一堂活動課上,一位教師出了一個謎語:“白白的,細細的,炒菜很好吃?!庇械暮⒆诱J為是鹽,有的認為是糖,還有的認為是淀粉、粉絲……質疑之下,孩子們針對謎語只能打一物、謎語怎么寫,“吵得一塌糊涂”,教師就在講臺上靜靜看著聽著,最后也沒有教孩子們如何創(chuàng)編一個“合格”的謎語,而是領著他們到一個掛滿謎語的房間去看那些謎語是怎么寫的、能不能猜出來。整個過程,孩子們興致盎然、討論熱烈。李躍兒解釋道,放在傳統(tǒng)課堂上,這節(jié)課沒有結果,且教師寫了一個很有問題的謎語,這堂授課是有問題的,但這恰成為一個教育契機,讓孩子們不僅主動習得了謎語的特征和創(chuàng)作方式,同時觸摸到學習的本質,建構起探索、發(fā)現(xiàn)、分析、批判、改良的思維和人格。
“每一個人都按照國家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去做并且達到了,這就是芭學園想要的教育。”劉江艷進一步介紹,芭小的教材和教育目標與國家同步,但在課程和課堂上,芭小會給孩子更多的空間,側重以游戲化、活動化的方式來呈現(xiàn),并隨時根據(jù)孩子的表現(xiàn)生成課程。在課程體系的建構上,芭小遵循四條原則:一是持續(xù)的人格建構,二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治學精神,三是教會孩子如何學習,四是建構孩子終身學習的人格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