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亮 朱紅梅
([1]陜西理工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陜西·漢中 723000;[2]西鄉(xiāng)縣第五中學 陜西·漢中 723500)
成就動機是指一個人追求和實現(xiàn)自己目標的一種內在驅動力。阿特金森認為,成就動機有著兩種完全不同的心理傾向,分別是追求成功和避免失敗的動機。
自信心是個體在完成某件事情之前,對于自己能否完成這件事情的心理預期,反映的是個體認為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活動的心理特征。
大學生的自信心與成就動機水平對其在校期間的身心健康成長、未來步入社會的職場發(fā)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自信心水平低可能會導致個體性格內向、不愿與人交往等現(xiàn)象的產生;成就動機水平低可能會導致個體出現(xiàn)對學習、生活失去興趣,沒有生活目標和動力等問題。
本研究從對大學生自信心與成就動機的整體水平調查出發(fā),試圖探析二者之間的關系,并針對調查結果提出相應的對策促進大學生提升自信心與成就動機水平。
采用隨機抽樣法在陜西某省屬普通地方高校選取15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21份。研究對象涉及不同性別、年級、戶籍地的大學生。
成就動機量表(AMS)由葉仁敏修訂,分為兩部分,包含追求成功和避免失敗兩個因子,共30題。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68。
個人評價問卷(PEI)是1995年由美國心理學家施雷格編制,共六個維度,分別是:學習表現(xiàn)、體育運動、外貌、戀愛關系、社會交往、與人交談。還包含兩個子量表是測量一般自信水平和心境狀態(tài),共54題。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女性和男性分別為0.74-0.89與0.67-0.86。
使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對原始問卷數據進行錄入、統(tǒng)計與分析。使用的統(tǒng)計方法主要有:T檢驗、F檢驗、相關分析、回歸分析等。
從表1可以得出,大學生在追求成功和避免失敗的動機得分無明顯差異,成就動機總分平均分趨近于零。
表1:大學生成就動機總分及各因子的狀況
經過T檢驗得出,城鎮(zhèn)與農村生源追求成功的成就動機存在顯著差異(p<0.05),成就動機總分也存在顯著差異(p<0.05)。
大學生自我評價及各因子的基本狀況見表2。
表2:大學生自我評價及各因子的狀況
通過T檢驗和F檢驗結果可得,男大學生與女大學生在總體自信上存在顯著差異;文史與理工類大學生在體育運動分量表上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體育運動、與人交談和總體自信均存在顯著差異,為進一步探討存在的關系,進行多重分析。多重分析結果見表3。
表3:不同年級大學生在體育運動、與人交談和總體自信因子上的差異多重比較
多重分析結果顯示,在體育運動分量表上,大一與大二學生存在顯著差異(p<0.01),大一與大四學生存在顯著差異(p<0.05);在與人交談分量表上,大一與大二學生存在顯著差異(p<0.01),大一與大三學生存在顯著差異(p<0.05);大二與大四學生存在顯著差異(p<0.01);在自信水平分量表上,大二學生與大三學生存在顯著差異(p<0.01),大三學生與大四學生存在顯著差異(p<0.05)。
大學生自信心與成就動機相關分析結果見表4,個人評價量表的各分因子除體育運動與一般的心境狀態(tài)外其他各分因子得分都與成就動機總分相關十分顯著(p<0.01),為了進一步研究自信心各分因子與成就動機的關系,對其進行回歸分析。
表4:大學生自信心與成就動機相關分析
為了進一步的探討自信心和成就動機總分之間的關系,以學業(yè)表現(xiàn)、外表滿意、愛情關系、社會相互作用、與人交談、一般自信水平為自變量,以成就動機總分為因變量,經過逐步回歸分析。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自我評價量表各因子除學業(yè)表現(xiàn)外(p<0.05),外表、愛情關系、社會相互作用、與人交談、一般自信水平都對成就動機水平有較強的預測作用(p<0.01)。
表5:大學生自信心與成就動機回歸分析
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男大學生總體自信水平上高于女性大學生,且存在顯著差異;理工類大學生比文史類大學生在體育運動中表現(xiàn)得更加自信;在體育運動分量表上,大一與大二學生存在顯著差異,大一與大四學生存在顯著差異;在與人交談分量表上,大一與大二學生存在顯著差異,大一與大三學生存在顯著差異;大二與大四學生存在顯著差異;在自信水平分量表上,大二學生與大三學生存在顯著差異,大三學生與大四學生存在顯著差異;自我評價量表的分因子中除體育運動和一般心境狀態(tài)外均與成就動機存在顯著相關,并對成就動機有一定的預測作用。
大學生的自信心與成就動機水平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以及個人未來的發(fā)展,所以有效地提高個體成就動機與自信心水平對于大學生的發(fā)展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針對本次調查結果,為提升大學生自信心與成就動機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增加大學生社會實踐機會,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與文化交流活動。高校應積極鏈接社會資源,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自身的價值與意義,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對自身的能力有比較客觀的認識,從而獲得合理的自我認同,確定自己未來發(fā)展方向。
第二,開展階段性教育。在大學新生進入校園后,高校應積極組織各種主題活動,加快新生對于學校的認識與融入;對于大二的學生,應該積極進行引導,引導他們對于未來進行規(guī)劃并為之付出努力;對于大三、大四的學生,高校積極組織開展考研、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知識培訓講座,讓學生清楚自己所學的專業(yè)畢業(yè)之后能去干什么工作,讓學生對自己未來生活有一個初步的規(guī)劃。
第三,提升大學生自我認知能力。高校通過組織團體活動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活動項目提升大學生對于自己的認知能力,了解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之處。通過設置一些有關增強自信心的教育活動、課程或講座等活動來增強大學生的自信水平,進而提升大學生成就動機水平。
第四,在基礎教育階段適當開展挫折教育,培養(yǎng)學生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受挫能力,引導學生將困難與挫折轉化為前進的動力,避免未來生活中的挫折體驗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