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芙娜
摘要:埃斯特爾·喬根森(Estelle Jorgenson)是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音樂教育專業(yè)終身教授,也是當今世界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音樂教育家和音樂教育哲學家。其早期主要研究方向為音樂學與音樂教育學,20世紀90年代后期,她將主要精力投入到音樂教育哲學與音樂教育倫理學等方面。她至今已出版多部專著,并在北美重要學術刊物上發(fā)表了60多篇論文,同時,喬根森還擔任美國《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Review》(音樂教育哲學評述)和《Counterpoints: Music and Education》(對位:音樂與教育)等重要學術雜志的編輯工作至今。
關鍵詞:變革? 音樂教育? 埃斯特爾·喬根森
中圖分類號:J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3-0177-03喬根森在2001年提出了辯證音樂教育哲學的觀點,而這時也正是音樂教育哲學界的兩大陣營“審美”和“實踐”爭論不休之時。喬根森憑借自己多年的工作和研究經(jīng)驗,對音樂教育哲學形成了獨特的關注視角,并提出了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辯證音樂教育哲學的理論。同時,喬根森對于音樂教育的未來發(fā)展也有著自己深刻的見解,《音樂教育變革》(Transforming Music Education)一書由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該著作凝聚了喬根森在音樂教育領域多年研究積累的成果。在這部著作中,作者對于音樂教育的未來愿景進行展望,并提出了泛音樂教育的觀點,提出了不能只單純注重音樂教育的音樂性和藝術性,更要加強音樂教育的文化性和社會功能性。這一研究觀點也與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強調(diào),要以美育教育立德育人,培根鑄魂的觀點相類似。因此,對該著作的研究和探討也對當下我國音樂教育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
一、音樂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音樂教育的未來發(fā)展可以說是音樂教育研究者們最為關心的問題,同時這一問題也關系著學校教育的發(fā)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教育也應該不斷地進行革新。在當今的教育體系中,人們十分重視科學,計算機、外語和文學類的教育,將這些學科看成是“基礎性”的教育。誠然,這些學科是升學考試中的必考科目,而且這些學科也被看成是基礎的社會技能和未來的謀生工具。因此不論是社會、學校,還是家長,都對這些學科的教育十分重視。反之,像音樂教這類不在升學考試測試范圍的科目,就常常被忽視。在學校中,音樂課被占用,或被取消的現(xiàn)象司空見慣。
然而,這是一種狹隘的教育。喬根森指出,當一個社會只重視基礎技能教育,盲目的崇拜科學,而缺乏對思想和文化的反思,其教育的目的就變得功利性且工具化。在這種狹隘的教育觀下,文化和道德倫理終將被忽視,社會的價值觀也將變得粗俗和扭曲。社會健康持續(xù)的發(fā)展,依賴于公民的教育?,F(xiàn)代的教育應當是全面且自由的,使得學生能夠在智力、體力、精神和文化等方面得到平衡的發(fā)展。
19世紀以來,音樂教育作為通識教育進入學校教育體系,一直被作為輔助學科,不論是學校還是社會,都只注重音樂教育的審美性和實踐性,忽視了音樂教育的文化性和社會倫理性。然而,音樂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哪種音樂都蘊含了獨特的歷史、政治和社會性,教育是從根本上對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因此,現(xiàn)有的音樂教育應該作為通識教育中重要的文化教育,從教育的性質(zhì)和目標進行一次大的變革,以文化性和社會功能性為根本,并且同時兼具審美性與實踐性等音樂藝術屬性的泛音樂教育觀。
二、音樂教育的文化性
在喬根森的觀點中,音樂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是人類對于社會發(fā)展的認知和反思,是人類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的音樂教育觀中,大多是“純音樂觀”,只注重音樂活動,以主動音樂實踐或被動聆聽為主,忽視了音樂與社會文化歷史等外部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這一問題也存在于音樂的教學實踐中,在學校音樂教育中,音樂教師普遍存在“只注重實踐,不注重理論”的現(xiàn)象,認為音樂教育中的哲學、歷史、文化等理論,在具體的音樂教育實踐中由于客觀條件等各種因素很難實施,因此也造成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巨大鴻溝,忽視了音樂教育中的文化與音樂教學實踐的緊密聯(lián)系。然而,在世界教育向著多元化,多樣化發(fā)展的今天,如果音樂教育中忽視了文化,就會限制音樂教育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和社會發(fā)展的積極影響,同時也會限制音樂教育發(fā)展的深度和廣度,最終使得這一學科落后于時代的發(fā)展,而其學科地位也將被邊緣化。
將“音樂作為文化”來傳授,已經(jīng)成為世界音樂教育未來發(fā)展的共識。目前,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已經(jīng)將“音樂作為人類的普遍文化現(xiàn)象”的界定引入到音樂教育中,并在20世紀末出臺的《世界文化的音樂政策》中明確提出“當音樂被置于社會和文化語境中并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它才能獲得最佳的理解”。音樂人類學家內(nèi)特爾也提出“作為音樂教育領域的工作者,我們必須擔當起對我們某些人來說是新的使命,讓學生對音樂作世界范圍的理解,各種現(xiàn)象將幫助他們領會各種音樂, 并理解世界其他文化, 也有助于各種社會成員更好地理解他們自己的音樂”。在2011版的音樂新課程標準中也指出,“無論是從文化中的音樂, 還是從音樂中的文化視角出發(fā),音樂課程中的藝術作品和音樂活動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傳播者和參與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張,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文化發(fā)展脈絡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現(xiàn),具有鮮明而深刻的人文性”。然而,在具體的音樂教育實踐中,這一觀念并未得到很好的貫徹實施。
喬根森強調(diào),若想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正確的理解音樂教育。音樂教育是一門綜合的教育,也是一門跨學科的教育,其中包括了音樂、教育、歷史、哲學、宗教、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民族音樂學等多種學科,音樂教育中有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因此音樂教育應注重音樂文化的教育和傳播,避免“純音樂”的音樂教育觀。其次,要將音樂的文化教育納入到學校音樂教育中。針對音樂的歷史、哲學、美學、宗教、政治等多個方面,在學校音樂教育中,設立系統(tǒng)的課程。在音樂教育中,倡導全方位的音樂學習,把語言的、經(jīng)驗的、直覺的、情境的、鑒賞的、倫理的音樂思維和認識融為一體。另一方面,也要將音樂教育置于全球化的研究視野當中,避免種族或地域中心主義,采取包容的態(tài)度面對不同種族、語言、宗教的音樂文化,建立全面的音樂教育文化觀。
“As a microcosm of general education, music education provides a window into what happens in educational generally. It also can be an agent for change not only in education but also in the wider society. The arts are important ingredients of cultural life, and education fundamentally involves the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e. This link has been recognized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the idea has persisted to our day. As a means of enculturation, education is fundamentally about the arts. They, along with other instrumental school subjects, are among its basic elements and have been so throughout recorded history”.
翻譯為:“作為通識教育的一部分,音樂教育為我們提供了一扇窗戶,得以窺見整個教育的現(xiàn)狀。同時,不僅在教育方面,甚至是在更廣泛的社會方面,音樂教育也成為了不斷變革的媒介。藝術是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從根本上涉及到文化的傳播和轉(zhuǎn)化。這種聯(lián)系自古以來就被人們所認識,這種觀念一直延續(xù)到今天。音樂教育作為一種文化熏染的手段,也包括器樂學習的課程,都是音樂的基本元素,并且在有記錄的歷史中一直如此”。
將音樂教育作為一種文化,就要將文化置于音樂教育的核心。回顧音樂教育的歷史,從格里高利圣詠到當今的網(wǎng)絡音樂,每代人都針對其所處的特定時期和地域?qū)σ魳愤M行教育和文化的更新,而這種更新也構(gòu)成了音樂、文化以及社會變革的種子。在我們這樣充滿不確定性和變化的時代,推動音樂教育發(fā)展,最重要的是要強調(diào)音樂教育與文化之間的持久聯(lián)系,這一聯(lián)系為轉(zhuǎn)變教育模式提供了基礎。
早在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就已經(jīng)指出音樂教育對于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性。柏拉圖在《理想國》中,還借蘇格拉底的口特別強調(diào):“音樂教育之所以比其他的教育重要得多,是因為節(jié)奏與樂調(diào)有著最強烈的力量,能夠浸入心靈的最深處。一個真正受過音樂教育的人,在他的心靈里會有一種內(nèi)在精神狀態(tài)的美,表現(xiàn)在有形的體態(tài)舉止上,也會有一種與之相應的調(diào)和的美”。這表明音樂教育在整體教育中是舉足輕重的。因此,忽視音樂教育會降低整體教育和社會文化的質(zhì)量,因為教育是傳承文化和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并且音樂教育也為提高整體教育質(zhì)量和提升國民文化修養(yǎng)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三、音樂教育社會功能性
在喬根森的闡述中還強調(diào),音樂是特定歷史文化環(huán)境中的人類社會活動,因此音樂和音樂教育具有歷史和現(xiàn)實的社會功能屬性。為了促使社會積極發(fā)展,音樂教育應當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堅持音樂育人,音樂樹人。在這一問題上,東西方的古代先賢們的觀點不謀而合。中國音樂教育歷來聚焦于倫理教育和性格培養(yǎng),而不只是注重演奏技巧或音樂理論知識的發(fā)展,音樂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六藝之一,而孔子的《論語》中也記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思想,并提出“樂德合一”“樂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認為音樂對于人品格修養(yǎng)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受到19世紀西方古典美學思想的影響,康德提出了“審美實質(zhì)”的理論,認為“審美判斷既無客觀的也無主觀的目的”,而是由人的想象力創(chuàng)作出來的,是一種高于經(jīng)驗自然的創(chuàng)造。這一觀點認為美的產(chǎn)生是一種自然的感覺,與人類本身和道德倫理無關,進而也剝離了藝術教育與社會、倫理、政治和歷史等因素的關系。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西方自律論美學甚至提出了“為了藝術而藝術”的觀點,這也導致了音樂教育向“純音樂”的方向發(fā)展,使得近代音樂教育在教育實踐中更趨向于音樂技能或音樂理論教育,忽視了音樂教育中的社會倫理性。雖然雷默提出了“審美音樂教育”的觀點,但這里的“審美”更多的是指“審美經(jīng)驗”,強調(diào)音樂教育的審美價值,與康德的美學思想十分近似,也正是這一觀點被支持“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的學者們所極力詬病。
“Each generation needs to renew education and culture for its particular time and place—its Janus faces to the past and future—and this renewal constitutes the seeds of musical, cultural, or societal transformation. In times of great uncertainty and change such as ours, this challenge to transform music, education, and society seems especially daunting”.
翻譯為:“每一代人都需要更新教育和文化以適應其特定的時代和地域——它的兩面面向過去和未來——而這種更新構(gòu)成了音樂、文化或社會變革的種子。在像我們這樣充滿不確定性和變革的時代,改變音樂、教育和社會的挑戰(zhàn)似乎特別艱巨”。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教育也應該不斷地進行革新。在當今的教育體系中,人們十分重視科學、計算機、外語和文學類的教育,追求標準化課程、應試型教學、與考試分數(shù)掛鉤的績效型制度等所謂科學化的,可量化的教育方式,將這些教育看成是“基礎”性的教育。一方面,這些學科是升學考試中的必考科目,另一方面,這些學科也被看成是基礎的社會技能和未來的謀生工具,因此不論是社會還是學校都對這些學科教育十分重視,而音樂教育則一直處于學校教育中的末流地位,這也使得音樂教育中所蘊含的人文性和藝術性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但這是一種狹隘的教育。當一個社會只重視基礎技能教育,盲目的崇拜科學,而缺乏對思想和文化的反思,其教育的目的就變得功利性且工具化。在這種狹隘的教育觀下,文化和倫理終將被忽視,社會價值觀也將變得粗俗和扭曲。
強調(diào)音樂教育的社會功能屬性,注重音樂教育的倫理教化,已經(jīng)成為目前世界音樂教育的主流思想。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也推動了全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然而這也帶來了許多尖銳的國家和社會問題,例如國際政治摩擦、貧富差異、種族主義等等,這也使得教育界的有識之士開始關注倫理教化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育不應該成為追求經(jīng)濟效應和利益的功利性的工具,而是應該用來塑造學生的優(yōu)良人格、幸福生活、倫理品行等積極向上的社會品質(zhì)。
四、結(jié)語
現(xiàn)有的教育體系對音樂教育的認識相對狹隘,音樂教育不僅是美育教育,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兑魳方逃兏铩罚═ransforming Music Education)一書中,為我們繪制了理想的音樂教育藍本。音樂教育的變革應當是在音樂性、文化性、社會功能性等音樂教育的重要屬性之間建立起一種互惠的關系,將美學和藝術相連,形成綜合的音樂教育,并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yǎng),使學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
參考文獻:
[1]Estelle R. Jorgensen. Transforming Music Education.Bloomington,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