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卓燊
摘要:新海誠作為日本新一代動畫電影導演被大眾所熟知,唯美畫風加細膩情感表現(xiàn)是他動畫作品的定調,為觀眾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視聽盛宴,并成為大批影迷的芳心所歸。在充斥著熱血動漫的日本市場中開辟出一方新奇靜謐之地,并順勢取得動畫市場的份額分羹。在動畫行業(yè)多元化發(fā)展的今天,大部分的動畫創(chuàng)作依舊延續(xù)戲謔、夸張、變形等傳統(tǒng)表現(xiàn)的老路,而新海誠卻轉念重視畫面效果及人性思考,開創(chuàng)了具有鮮明自我特色的動畫風格。本文從中選取日式物哀審美觀作為切入點,此為日本民族特色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重視人的感情及直覺,并對日本動畫藝術帶來深遠影響。新海誠動畫作品中通常以悲與美的物哀審美觀作為動畫主基調,使觀影者從中獲得與片中主人公同樣的情感體驗,具有獨特的物哀品格。本文對其作品中的物哀審美觀作出相應研究,分析其動畫電影中的影像畫面、視覺語言,獨白敘事等方面所蘊含的物哀審美特點,并對其動畫作品進行解讀,探求其為觀眾帶來的審美體驗的優(yōu)勢何在。新海誠的作品是日本動畫的新生力量,而中國動畫行業(yè)的發(fā)展也需結合傳統(tǒng)審美特色,以期使得未來我國也能有更好的作品呈現(xiàn)給大眾。
關鍵詞:新海誠? 物哀審美? 動畫電影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3-0168-03
縱觀日本動漫發(fā)展,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盛,隨后優(yōu)秀的動畫作品及導演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如宮崎駿、大友克洋、新海誠等動畫導演,其創(chuàng)作作品各具鮮明風格。在當下新海誠是極具潛力及標識性的動畫新生代導演,其動畫場景以色彩加之細膩情感為主,使他成為日本影響力較高的動畫導演。隨后推出《你的名字》《天氣之子》等代表作品,給動畫業(yè)界帶來強烈沖擊。于2016年發(fā)行《你的名字》這部動畫,其繼續(xù)秉持前幾部的自我風格,并且彌補作品中敘事貧乏的不足,成為新海誠導演目前影響范圍最廣的動畫電影。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人們對于情感及精神等層面的“軟”要求不斷升級,觀眾對動畫有著自我審美需求,且渴望從中獲取深層情感沖擊。物哀審美觀恰具此特點,同時也是日本民族核心的審美意識,新海誠將其融入到每部作品之中,以挖掘作品內涵深度,并用物哀之情打動觀眾。筆者通過對新海誠動畫中物哀審美觀進行刨析,探求以物哀為基調的動畫作品優(yōu)勢所在,為國內動畫行業(yè)發(fā)展提供理論依據(jù)。
一、物哀審美觀的定義及表征
(一)物哀的概念
日本在歷史上受到東西方文化碰撞的影響,汲取外來文化的同時保留了本國民族精神,在發(fā)展中誕生了“物哀”這種藝術美學思想。其最初由日本學者從中國儒家思想中提煉出,在日本國學經(jīng)典《源氏物語》中將“物哀”一詞作為日本平安時代的美學概括,立足發(fā)揚本土文化形成了“知物哀”,時至今日依舊作為影響日本文化藝術美學的重要思想。從字面分析來看——物指被感知的萬事萬物(客觀現(xiàn)象),而哀是人主觀感情中對事物的感知,簡單論述就是能夠觸景生情,而懂得物哀之意的人就可謂性情中人。對于物哀審美來說,首要的就是能夠有情感共鳴,次之是情感表現(xiàn)基本都是相交織的,通過對情感的把握實現(xiàn)觸動心靈,最后達成物質與精神交融的契合狀態(tài)。
(二)物哀審美觀的緣起及特征
日本文化基調本就存在寡淡自哀至意,其國土貧瘠且多發(fā)自然災害,造成民族心理上的自哀感,認為美好事物不長存。因為受到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日本人非常重視心理平衡的狀態(tài),對純粹有著堅持的向往。日本人文在發(fā)展進程中也將物哀審美上升為民族審美,從奈良時期形成哀的意識,在平安時代融入中國漢文化,意識到文化獨立的重要性,也奠定了物哀美學的基礎。日本為了避免無目的的文化發(fā)展,將物哀美學定義為文化核心,并朝此目標不斷前行。重視自然是物哀的基礎特征之一,是一份純粹的自然美意識。究其根本是對外界的情感反映,重視自然的清靜風格;其次重要的特征就是情感至上,追求生活中的平淡體驗,從這份樸素中映射出對人生的思考。在民族歷史的發(fā)展中,物哀凝聚成一種文化思想,具有本土濃郁情感,為日本動漫行業(yè)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二、新海誠動畫中的日式審美思想
(一)創(chuàng)作理念及村上春樹對其影響
新海誠動畫是受到日本本土文化長期沁潤的產(chǎn)物,他在創(chuàng)作中融入了大量的日本美學觀念,再搭配對待人生經(jīng)歷的感懷。其作品創(chuàng)作中善用對物件的描述、人物心理的變化及行為刻畫,在長達20多年的創(chuàng)作歷程中,一直圍繞著傷情話語為其作品命題,使得觀眾在深入了解作品時,能夠感受到一份年少錯失的無奈隱忍之情。同時其動畫離不開日本現(xiàn)代文學,因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其從小便對都市文學派代表——村上春樹的作品產(chǎn)生濃厚興趣。村上春樹的作品具有強烈的后現(xiàn)代主義色彩,多表現(xiàn)當代都市人內心的無奈感慨,著重關注人們內心的精神世界變化。致使新海誠的創(chuàng)作主題深受其影響,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具有相似烙印,由此也奠定了新海誠動畫的創(chuàng)作基調。
(二)作品主題呈現(xiàn)
影視作品需要有強烈的主題性,動畫作品的主題多隱藏于敘事之中。一般情況下的大主題要蘊含一定的哲學因素,多體現(xiàn)為人們所探討深思的內容,如愛情、親人、人性及死亡等。這類主題不會受到時間、地域、民族的限制,具有長久持恒性,能夠讓全球范圍內的觀眾都能夠接受,其中愛情與死亡被人們稱為“永恒的主題”。而大主題運用離不開小主題的并存,小主題可側面反映出動畫作品的中心思想,通過動畫角色的行為來深化大主題,在動畫創(chuàng)作中二者是相互依存的。主題呈現(xiàn)是離不開各國家、民族原本的文化氛圍,一個民族乃至國家所積累的文化底蘊勢必影響著文化創(chuàng)作者在地屬性及人生、價值觀的取向,也說明作品勢必有著濃厚的地域文化及民族價值觀。縱觀日本文化進程中誕生的物哀文化,它有著柔軟與剛烈、美麗與冷酷的矛盾肌理,其特質與審美傾向出現(xiàn)在新海誠動畫中,賦予作品極端的剛烈決絕與凄美之感。新海誠在創(chuàng)作中喜歡對人與物的離別進行表現(xiàn),其中以戀人間無法跨越的鴻溝居多,各自安好是其動畫表達的重要主題,將人生的遺憾留給觀眾回味。綜上所述,新海誠的作品更傾向于表達佛家思想,其物哀可理解為將角色主觀感情的“哀”投射于客觀的“物”中,從而激發(fā)起觀眾的那份悲哀嘆息之情。
三、新海誠動畫中物哀審美的呈現(xiàn)
(一)主題中的物哀之感
其一,新海誠作品多愛戀主題呈現(xiàn)。在初期借助日本萬葉集,將其中的理念引入作品創(chuàng)作中。因“戀”在日本依漢字表意為“孤悲”(萬葉假名時期),認為“戀”的行為起于懷念止于相見,意味著思念的痛苦與孤獨的煎熬,帶有強烈的消極內向性的傾向,這種情感恰巧與日本物哀審美觀相暗合。如《你的名字》這部動畫繼承了日本傳統(tǒng)的物哀觀念,透過天際墜落的流星,穿越時空與黃昏之時相見的少男少女,在凄美的自然景色中展開動畫主人公的故事線,鏡頭所傳達的內容就是其想通過表面的敘事來深挖隱藏的思想。新海誠將這種孤悲情審美觀念放置于動畫藝術中,讓觀眾體驗到日本民族對孤悲存在的獨特情感。其二,多聚合分離的初戀主題呈現(xiàn)。人們的愛情經(jīng)歷中都存在著執(zhí)著與錯過,沒有結果的初戀會讓人覺得更具美好。新海誠以初戀的距離作為主題,讓觀眾在淡淡的哀傷中理解真愛所在。其三,多生與死主題呈現(xiàn),新海誠善用虛構時空傳達物哀之感,讓觀眾們探求生與死的意義。在日本傳統(tǒng)觀念中,認為一個生命的結束也在孕育著新生,死去的過程也會留下瞬間的美好,通過畫面引出對生命的思索及將物哀情緒傳達給觀眾。
(二)畫面中的物哀之感
新海誠在動畫創(chuàng)作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對背景的細膩描繪,而這恰是最能體現(xiàn)物哀審美觀之處。他與中國、歐美動畫的不同之處在于,將細微描繪滲透于整體背景中,如冬天說話呵出的白氣、植物葉瓣上欲墜的雨滴、陽光在云層中不同時段的折射。其創(chuàng)作都在實景基礎上添加細膩描繪,凸顯更真實的場景表現(xiàn),激發(fā)觀眾感知場景中的哀傷之情。一是畫面中的自然景色,未經(jīng)雕琢的自然會直接喚醒人們對美的追求,新海誠動畫對自然之美的刻畫是重中之重,表露出他對自然的崇拜及對人生的思索。其善用激發(fā)觀眾的物哀之情,元素就是雨水,會將雨水元素從開鏡的第一幕就貫穿于全篇始末,且全片故事起始也是由雨引發(fā)的。雨作為場景道具,又是故事發(fā)展的重心,在其中強化表達情感與氛圍,通過雨水來構成審美觀的體現(xiàn),讓觀眾感知到那份孤獨感及對戀的思念。二是畫面中人造景物,如人流紛雜的車站飽含人們的各種情愫,常被新海誠用來構建畫面場景。車站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流轉折點,代表了人生匆匆而逝,在時間流逝中我們不能預知命運,也表現(xiàn)了人生宿命中的悲鳴。新海誠擅長從各種景物入手,對場景進行細致描繪,將觀眾帶入到平凡的自然景物中,卻能被故事情節(jié)深深感動。
自然景色與人造景物,都是新海誠用來表達物哀的對象。自然景色是美好的,順理成章地激發(fā)了觀眾的物哀美之情,新海誠能將自然景色融于人造景物中,用自然純凈之美給身處城市中的觀眾們洗滌浮躁心靈。
(三)聲音中的物哀之感
新海誠作品多數(shù)通過獨白形式推進劇情發(fā)展,主人公的內心也依靠獨白來表現(xiàn),給影片增添了一抹物哀情愫,運用主人公內心獨白及平行敘述的方式,演繹無法縮短心靈的距離。動畫片中的配樂非常重要,不僅增添內涵意境,更能夠升華主題,也能增加片中角色的情緒。因為新海誠動畫多以物哀為主題,就導致其配樂是固定的形式,基本與天門配樂合作。天門的配樂往往在舒緩中夾雜淡淡的哀傷,這對新海誠動畫來說無疑是最佳搭檔。新海誠的配樂與畫面緊密貼合,有著高辨識度與飽和的情感,追求娓娓道來的感官音效,用敘述的方式賦予平面場景更深層物哀表現(xiàn)。
(四)劇本中的物哀之感
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認為:劇本決定影片的命運,而動畫作品也是同樣有好劇本才能出好動畫。觀眾在看動畫時,首先從視、聽方面直觀地感受動畫,這就依靠動畫表現(xiàn)的制作技巧;而后就是從心靈上探求,這就重點看劇本劇情的演繹呈現(xiàn)。新海誠的作品傳承了日本物哀審美觀,這種劇情的表達方式與中國人情感不同,于是在面對其作品時會有著一種難以名狀的感情出現(xiàn)。物哀需要客體用直覺感受,理性的方式是無法感知到的,而新海誠最擅長的就是直擊人心,在描述美好的回憶時切入現(xiàn)實的無力感,凸顯對人情世故的感慨。他的劇本總能從現(xiàn)實中尋求到吻合的場景,且是多數(shù)人心理需求的展現(xiàn),現(xiàn)實中的觀眾們早已褪去純真年少時,為了生活學會了沉默與隱忍,因而當純潔的感情再次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更覺彌足珍貴。
四、物哀審美觀對新海誠動畫的影響
物哀審美觀首先影響了新海誠動畫中審美情感的走向,將情感與知覺、想象成比例雜糅在一起,協(xié)調成完美的配比,讓觀眾結合自身體感而產(chǎn)生想象。物質、線條、色彩本身并沒有情感存在,完全是依靠主體感知賦予。新海誠動畫中出現(xiàn)的樹木呻吟、狂風怒吼、雨之悲傷等等畫面,都是依靠人物感官賦予其表現(xiàn)能力,如果人不存在的話,物質就不會成為情感的載體。觀眾們在觀賞動畫時,基本帶有自我審美的存在,其中必然包含著民族審美觀念,那么蘊含一段與觀眾經(jīng)歷相似的地方就會引人入勝,勾起觀眾們的情感共鳴,此刻也說明動畫達到了感人的效果。而物哀就是日本民族審美關鍵所在,恰好新海誠的動畫創(chuàng)作源自物哀,從側面滿足了觀眾的審美需求,且給予深處快節(jié)奏生活壓力之下的人們身心撫慰。新海誠式動畫整體融入了日式風情,通過每一幀中的細膩表現(xiàn),激發(fā)觀眾們的審美高潮,帶來了極致的感官體驗。另外結合恰當?shù)呐錁蜂秩炯皠”緦θ诵缘奶角螅隗w現(xiàn)濃郁的物哀之美中,更容易讓觀眾們享受到片中主角的情感宣泄,極大地滿足了觀眾們的審美感知需求。而后物哀審美觀影響新海誠動畫中對自然美的追求及刻畫,而其中的細膩、真實與中國儒家思想中的審美相通,所以我國觀眾更容易理解其動畫作品中所傳達的主題。新海誠動畫中物哀審美觀念的自然流露,不僅為作品注入了新鮮活力,更升華了作品的層次,且另辟蹊徑,使其動畫最終呈現(xiàn)美的形式有別于其他動畫導演。
五、結語
新海誠創(chuàng)作的動畫,通過艷麗畫面與細膩角色相互雜糅,散發(fā)著日本動畫的魅力。他不僅重視畫面質感,更重視精神塑造,成為藝術與商業(yè)完美結合的典范。其創(chuàng)作以民族文化及審美觀念為內核,堅守自我的創(chuàng)作標準與個性化標簽。本文通過分析新海誠動畫中物哀審美觀,發(fā)現(xiàn)具有文化內涵的動畫能引起觀眾共鳴,更能保持自我創(chuàng)作的獨特性。綜上所述,結合中國動畫發(fā)展現(xiàn)狀,依據(jù)研究以期引導中國動畫創(chuàng)作者能以自我審美文化觀念為根基進行創(chuàng)作,使民族文化浸潤到動畫作品中,賦予作品靈魂性的表現(xiàn),給予中國動畫發(fā)展新的借鑒之路。
參考文獻:
[1]本居宣長.日本物哀[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
[2]津堅信之.日本動畫的力量——手冢治蟲與宮崎駿的歷史縱貫線:黎明前的關西圈電視動畫[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6.
[3]王鋼.動畫影片分析——值得欣賞的五十部動畫電影[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4]葛玉清.對話虛擬世界:動畫電影與跨文化傳播[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5]錢稻孫.萬葉集精選[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