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錦華
[摘? ? ? ? ? ?要]?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自行車在人們的生活中也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代步工具,尤其是現(xiàn)在轎車變得越來越多,交通擁擠的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更多生活在都市的人們選擇騎自行車上下班,而且自行車還能夠強身健體,對于人們的體能有極高的要求。
[關(guān)? ? 鍵? ?詞]? 自行車;運動員;體能訓練
[中圖分類號]? G87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03-0178-02
自行車運動在我國屬于一種競技運動,對運動員自身的要求也較高,例如對技巧的靈活運用以及體能、爆發(fā)等要求都較高,所以本篇文章著重針對自行車運動員在體能方面的訓練進行探究分析,從而找出適合自行車運動員體能訓練的方法。
一、自行車項目能量代謝特點
自行車屬于非常典型的周期性運動項目比賽時間有短有長,短則11秒以內(nèi),長則高達數(shù)個小時,且在比賽過程中對能量的釋放也形成相應(yīng)的對比,分為有氧和無氧代謝兩種。這也主要取決于運動員運動強度和運動持續(xù)的時間。在自行車比賽進行的過程中,公路與場地對自行車運動員在進行自行車運動比賽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行車運動員需要必備的一種代謝能力便是有氧代謝能力,這種代謝能力主要是讓能源物質(zhì)來進行氧化作用,從而來使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的體力維持在一個正常范圍之內(nèi),不會因為體力不支,而導(dǎo)致運動員在比賽中出現(xiàn)異常情況,從而也進一步保證了運動員在實現(xiàn)運動負荷時的相應(yīng)動力。在對機體進行有氧能力的評價過程中時,主要就是根據(jù)無氧強度來進行的相應(yīng)訓練,這樣的訓練手段是自行車運動員對自身進行高強度訓練的過程中的一個相對來說比較有效的手段,而且在自行車運動員進行運動過程中的生理指標方面,它的耐受力也因為經(jīng)過了高強度的訓練,所以說它的耐受力會比普通青少年在自行車運動方面的耐受力要高很多。由此我們便可以知道一名非常優(yōu)秀的自行車運動員不僅要具備通氣以及無氧水平的高度,而且還要具備一定的有氧能力,這樣才能夠保證在進行運動的過程中,將自身機體的能力控制在一個強有力的范圍之內(nèi)。無氧代謝能力在自行車運動員進行運動的過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無氧代謝能力,它主要是保證了自行車運動員在進行短時間以及高強度的運動之后維持運動員自身機體功能的一個重要手段。同時運動員自身的無氧代謝能力,也是運動員體能項目中的一項要求。只有保證了運動員自身的無氧代謝能力,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自行車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的項目成績,兩者是相互影響的。
二、自行車運動員體能訓練的原則
(一)訓練內(nèi)容與自行車競賽項目相適應(yīng)原則
對于運動員在關(guān)于自行車運動方面的體能訓練上來說,一定要將訓練內(nèi)容與競賽的項目相結(jié)合來進行訓練,自行車競賽的項目內(nèi)容非常的多樣,有奧運會自行車賽、公路賽、場地賽、山地賽、BMX賽這五大類自行車賽。這五大類自行車賽也是在我國的自行車比賽中較為重要的五種形式的自行車比賽,但是由于每一個賽道以及規(guī)格的不一樣,對自行車比賽的要求也就不一樣,但是它們都對運動員體能方面有較高的要求。在進行自行車比賽時,運動員的體能是運動員最為重要的一項能力之一。一個運動員只有具備了充足的體能,才能夠?qū)⑵潋T自行車的技巧以及自身的能力都較好地展現(xiàn)在比賽中。雖然項目不同對運動員體能的考量也是不一樣的,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出發(fā)點,就是運動員一定要保持充足的體能,從而才能夠再進一步地選擇合適的體能訓練項目。對于這五大類自行車比賽來說,選擇合適的體能訓練的項目是非常重要的,對一些長距離的自行車比賽項目,就一定要提高運動員的有氧能力和耐受性,而這些能力都是體能的一部分。
(二)運動員訓練的個性化原則
自行車項目中運動員的年齡跨度相對較大,而不同自行車比賽項目對體能要求的重點也有所不同,每一個項目都會有自身的側(cè)重點。所以說在對自行車運動員制訂相關(guān)的訓練計劃時,要結(jié)合運動員的年齡以及運動員個人騎自行車的特征和優(yōu)點以及身體素質(zhì)、綜合能力等各方面的差異化因素??紤]每一個運動員自身年齡因素的影響,不同的運動員自身的身體方面素質(zhì)以及在比賽中的耐受能力和承受能力對制訂訓練方案和訓練項目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要遵循與比賽相一致的原則,這樣才能夠使其訓練更加有效,而且也保證訓練過程中不會出現(xiàn)生命危險。一定要充分考慮運動員自身的因素以及比賽項目的特點,將兩者有效地結(jié)合起來進行分析,從而制訂出符合運動員自身的科學、合理、有效、安全的訓練計劃。
(三)體能訓練的階段性原則
運動員通過對體能的訓練,使自己的體能有一定程度的進步,但是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努力一點覺得有進步就不再繼續(xù)進行體能訓練,一定要通過長期的努力,才能夠使運動員在自身的體能上保持一個良好穩(wěn)定的狀態(tài)與水平。同時根據(jù)運動員自身身體條件的差異,對運動員所要展現(xiàn)的能力不同,那么訓練計劃也會有相應(yīng)的側(cè)重與調(diào)整。要求訓練人員對運動員在體能增長方面進行深入的探究,使其在運動員進行備賽的階段有更好的科學規(guī)劃,進一步促進運動員能力的提高。
(四)合理安排避免傷害原則
在對自行車運動員進行體能方面的訓練時,一定要重視運動員的身體狀況以及身體的耐受程度,對一些身體耐受力較差的運動員,不對其安排體能較大的訓練工作,而對一些相對來說身體較好身體耐受力較強的運動員,可以適當加大普通的訓練體能訓練強度。一定要對訓練計劃有合理、科學的安排與規(guī)劃,不能夠為了過高的不切實際的目標,而一味地忽視自身的身體狀況與生理機能來進行盲目的訓練。這樣不僅會影響訓練的效果以及訓練的效率,還會導(dǎo)致自己的身體在一定程度上受損,甚至某個運動員在自行車運動方面的整個生涯。在訓練的過程中科學地分配運動員所要運動的強度和負荷,遵循健康、高效的訓練理念,注重效率和過程以及訓練的合理性,學會勞逸結(jié)合、松弛有度地來進行訓練。這樣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訓練的有效性,一定要避免傷害原則。
三、自行車運動員的體能訓練
(一)運動員常規(guī)核心力量的訓練
運動員在體能方面的訓練,著重強調(diào)的是對人體的軀干兩側(cè)的肌肉群所進行的訓練,只有軀干兩側(cè)的肌肉群經(jīng)過訓練之后發(fā)達起來,才會促進運動員體能方面的發(fā)展。小肌肉群對運動員在自行車的動作和技術(shù)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要對騎車姿勢有固定的訓練,同時還要保持固定的騎車姿勢長達一個小時。在競賽中也需要運動員保持較為固定的騎車姿勢來進行騎行,騎車姿勢對運動員的要求也十分高,正確的騎車姿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運動員減緩消耗體力的速度,而一旦騎車姿勢出現(xiàn)錯誤,那么就會使運動員在進行騎行的過程中較大地消耗體力。對運動員自身的小腹和運動也要進行相應(yīng)的訓練,多次重復(fù)進行訓練,通過運動員自身的調(diào)整,從而對運動強度進行相應(yīng)的調(diào)整,使運動員與訓練有機地相結(jié)合、相配合,循序漸進地來提升運動員的綜合素質(zhì)以及比賽能力。
(二)運動員專項競技力量的訓練
對于自行車運動員來說,他們每一個運動員所要參加的有自行車有關(guān)的比賽項目不同,那么每一場比賽對運動員在體能方面的要求也就不盡相同,所以說要根據(jù)競賽項目來進行相應(yīng)的調(diào)整,讓運動員整體的訓練變得更加有針對性。在對運動員進行不同訓練方式的選擇上面一定要與運動員自身的優(yōu)勢與特點相結(jié)合,找到這個運動員本身所具備的優(yōu)勢與長處有哪些,從而抓住他的優(yōu)點再來提高能力,從而使其運動員的身體素質(zhì)以及體能訓練的強度達到可以參加比賽的要求。對于自行車比賽來說,大多對運動員腿部肌肉的要求非常高,而且一個運動員的反應(yīng)速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比賽成績。同時,自行車運動不僅對腿部要求高,而且對運動員腳步的蹬踏動作也要進行高強度的訓練,讓運動員知道在比賽過程中自己的蹬踏速度也要跟上,從而在平時訓練時著重提高自己的蹬踏速度和自身的腿部肌肉力量,而且還要著重地提高運動員在腿部快速動作方面的相關(guān)訓練指標,對提升自行車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的蹬踏速度或者腿部快速動作都有非常明顯的效果,同時還可以進行坡道練習,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運動員隊友短距離賽事的有效認知度。
自行車訓練比賽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zhì)以及體能技巧要求都十分高,所以在進行自行車項目的體能訓練的過程中,一定要將運動員自身與比賽項目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從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訓練的有效性,同時在進行訓練的過程中也要學會把握側(cè)重點,從而進一步地提高運動員在比賽中的能力與水平。
參考文獻:
[1]馮連世,馮美云,馮煒權(quán).優(yōu)秀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方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563-575.
[2]陳俊民.無氧閾的理論基礎(chǔ)及其應(yīng)用[J].青海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90(2):39-43.
[3]張潔.自行車女子50公里團體項目的訓練監(jiān)控[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1,20(1):88-90.
[4]李家旺.江蘇女子自行車運動員下肢肌力特征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4):91-93.
編輯 原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