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駿
古詩詞言簡意賅,不會將所有的內容細致描繪、全面展現(xiàn),只會描寫最為精彩的場面或片斷,與詩人自己的情感融合,表達出古詩詞的意境。寥寥數(shù)語的描寫,卻往往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換字對比法感受語言美
古詩詞是詩人情感和心境的真實寫照,簡單的語言后面蘊藏著豐富的含義?!恫创现蕖肥峭醢彩x開故鄉(xiāng)時所作,表達了他對家鄉(xiāng)的思戀之情?!按猴L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更是點睛之筆。那么,怎樣讓學生感受到這個字的獨特魅力呢?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筆者先引導學生了解這句詩,從“春風”中了解詩人離開的時間——春天,從“江南岸”了解詩人所在的地點——瓜洲。原來,這正是最美的時節(jié)啊!悄然間,一幅色彩絢麗的江南景色躍然呈現(xiàn)。接著,從“綠”字著手,請學生換成其他字試試,比如“到”“過”“入”“滿”等字。通過比較,學生發(fā)現(xiàn)更換的幾個字僅僅是從風的角度描寫,顯得呆板、直白,讀起來遜色不少。為什么要用“綠”字呢?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原來“綠”字讓人眼前一亮,從風吹過之后產生的奇妙效果著手,把看不見的春風變成了鮮明的視覺形象——細風拂過,萬物復蘇,兩岸江堤,一片翠綠。頓時,整句詩充滿了春天的氣息。有一個學生還發(fā)現(xiàn)詩人即將離開家鄉(xiāng),從“綠”字中更能讀出詩人對家鄉(xiāng)的眷戀之情——“家鄉(xiāng)這么美,真是不想走??!”在此基礎上,筆者將詩人推敲“綠”字的故事告訴學生。學生對詩人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對古詩詞的用字有了更進一步的解讀。最后,筆者指導學生通過讀詩詞、談感受、畫場景等多種形式,充分給予學生想象的空間,勾勒出他們心中的那份“綠”意。
“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弊髟姛捑涞钠D辛可見一斑。通過換字對比法,不僅能讓學生通過親自嘗試,感受詩人用字的精練準確,而且能夠嘗試探究、發(fā)揮想象,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
二、畫面勾勒法感受語言美
古詩詞語言凝練,僅僅通過字詞解讀,學生的理解往往會比較模糊、籠統(tǒng)。這可怎么辦呢?其實,不少古詩詞來源于畫作?!痘莩绱航砭啊肪褪翘K軾根據(jù)好友惠崇和尚的畫作寫的題畫詩。蘇軾曾評價王維:“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謂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笨磥?,抓住古詩詞“詩中有畫”的特點,可以喚起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感受另一番語言美。
《小兒垂釣》描寫了孩子聚精會神釣魚的場面,傳神的細節(jié)描寫更是展現(xiàn)了孩子認真的態(tài)度、天真的童心。教學時,筆者根據(jù)詩意,采用簡筆畫的形式將孩子垂釣的畫面勾勒出來,學生通過簡潔的畫面,一下子就明白了:畫面中的“蓬頭稚子”原來年齡不大,不過小孩子的心思細膩,從“莓苔”“草映身”看出他選擇了一個僻靜的地方。釣魚時,孩子專注的樣子真是讓人忍俊不禁。接著,筆者讓學生嘗試學一學、演一演孩子“遙招手”的樣子,學生通過認真思考、嘗試模仿,孩子著急的樣子瞬間從抽象的文字變成了靈動的文字。筆者順勢引導:孩子怕被人打擾,沒想到怕什么就來什么。這不,遇到有人來問路了,這可怎么辦?。抗P者再帶著學生想象孩子的內心感觸:“這時,孩子在想些什么?。俊痹谟懻撝?,孩子天真活潑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活了起來。
通過畫面勾勒法,古詩詞的文字悄然間變成了栩栩如生的畫面,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空間,讓他們感觸到了古詩詞獨特的語言美。
三、對話留白法感受語言美
古詩詞有意把一些內容省略,留下一些空白,達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效果,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將內容填補完整,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其語言美。《尋隱者不遇》只有20個字,卻將尋訪不遇的焦急之情描繪得淋漓盡致。更讓人驚嘆的是,隱者不曾露面,詩人賈島對他的仰慕之情卻溢于言表。這是怎么回事呢?
教學時,筆者抓住整首詩“一問三答”的形式,帶著學生感受到了對話留白的巧妙精彩?!耙粏枴笔鞘裁茨兀繉W生輕而易舉就找到了“松下問童子”這句,問了什么呢?筆者先不急著揭曉答案,而是順著從“童子”的回答中找尋?!叭稹憋@而易見,“采藥去”告訴了隱者在干什么;“此山中”告訴了隱者去的地方;“不知處”告訴了隱者的蹤跡很難找到,看來詩人希望要落空了。通過“童子”的回答,知道詩人的問題是什么嗎?通過上面的解讀,學生一下就知道了是“隱者在何處”“采藥在何處”“如何找尋去”三問。明明是三番問答,需要六句才能表達清楚,詩人是怎么精練成三句的呢?這一問,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他們發(fā)現(xiàn)詩人提問融于“童子”的回答中,“松下問童子”就將這么多問題一帶而過。這樣描寫不僅精簡了文字,還給人更多遐想的空間,反而將“隱者”的形象描摹細致,真是未見其人,已知其行啊。
通過對話留白法,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有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從而激發(fā)了探索興趣,在言繁筆簡、描白無華的古詩詞中尋找到那份自己能讀懂的語言美。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惫旁娫~貴在以簡約的文字展現(xiàn)豐富的內容,正因如此,才讓學生有了更多遐想的空間感受其獨特的語言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感受文字的本身魅力,讓他們在古詩詞的浸潤中,不斷積累提高,不斷獲得對古詩詞的獨特感受,受到美好的情感熏陶。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市吳中區(qū)東山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