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精華,是中華民族藝術的結晶。古詩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如何幫助學生克服古詩文學習的“畏難”心理,在教學中進行創(chuàng)新的探索與實踐,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是每一個語文教師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制作檔案,走進作者
基于傳統(tǒng)古詩文教學中存在純講解、純翻譯、學生興趣低等問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引導學生“制作‘作者個人檔案,建立班級‘作家檔案館”的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1.課前明確目標。教師本人首先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其次,以簡單易懂的指令,讓學生明確目標和任務。
2.引導學生制作“作者個人檔案”。即引導學生仿照畢業(yè)紀念冊、同學錄或個人簡歷等形式,自主搜集作者相關資料,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制作“明星作者個人檔案”。檔案內(nèi)容沒有固定模式,可以包括作者的照片、年代、生日、籍貫、興趣愛好、性格、理想、家庭狀況、交友情況、所受教育、曾任官職、社會地位、生平經(jīng)歷、生活趣事、一生成就、他人評價及學生自己對他們的印象或評價等方面。教師也可以根據(jù)學情和教學需要自行增刪,或者讓學生自行設計排版,尤其可留出一欄,記錄學生最感興趣、最想知道或覺得最難、最有疑問之處。此外,為了兼顧學生的整體性和層次性,在最初階段,教師可以列出幾項最基本的內(nèi)容,學生通過教材的助讀系統(tǒng)、學習提示或資料搜索即可完成。這樣,很容易建立學生的信心。
3.巧妙反饋任務達成情況。當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按時完成作者個人檔案后,教師需要以激勵評價為主,針對學生制作作者個人檔案這個過程本身和制作的“作者個人檔案”內(nèi)容進行反饋。
4.以班級形式,建立“作者檔案館”。將班級學生制作的所有的“作者個人檔案”整理成冊,打造班級“作家檔案館”,建立班級學習資料庫。這不僅方便學生日后復習、檢索、查閱,還能使班級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自主學習氛圍。
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jù)課堂教學需要,適當靈活地改變教學思路,利用邏輯結構較強的思維導圖來增強課堂教學的有趣性;利用“坐標軸”解讀人物生平,如橫坐標為時間或年齡,縱坐標為重要事件,一一對應,呈現(xiàn)作者一生的起落;利用“關系圈”或數(shù)學中“集合”的形式,呈現(xiàn)作者的家庭和社會交際情況;還可以用“地理圖”的形式,畫出作者一生的游歷,或者畫出相關作品涉及的地點等等。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表演
《課標》在總目標中明確指出:“在發(fā)展語文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被诖?,筆者在執(zhí)教歐陽修的《賣油翁》一文時,鼓勵學生大膽發(fā)揮想象、自由組合、進行角色扮演。為此,筆者引導學生創(chuàng)設了四種情境:
情境一:陳康肅公,園圃邊練習射箭;
情境二:賣油翁,練習酌油;
情境三:陳康肅公、賣油翁,二人園圃邊偶遇;
情境四:賣油翁離開后。
四種情境都基于原文,卻在原文的基礎上有所建構。情境一、二涉及具體的人物、環(huán)境和情節(jié),情境三則增添了人物間的對話。至于情境四,則屬于源于課堂而高于課堂的部分,留給學生極大的想象空間和發(fā)揮空間。
我們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指導非常關鍵。在學生角色扮演前,教師可先讓學生自由表演單個表情動作,如“忿然”“笑而遣”等。這樣,學生在同齡人多樣化的表演中,邊演邊讀,邊讀邊演,從而加深對文言詞的理解。
此外,表演結束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多角度點評表演。通過表演、觀察他人表演、評價他人表演等方式,激活學生的思考,學生再一次回歸到原文。如果一篇文章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講、演、評,理解也就變得水到渠成了。
三、多元誦讀,簡化背誦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古詩文往往一詞多義,不易理解。此時,教師若能在古詩文誦讀中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學效率。
1.繼承傳統(tǒng)誦讀優(yōu)點。在《賣油翁》的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新的角色扮演和點評環(huán)節(jié)都給學生提供了誦讀機會,再通過傳統(tǒng)教學中小組讀、男女分角色讀、配樂讀等方式,學生多半能熟讀成誦了。
2.“唱”出韻味。拿《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陋室銘》等古詩文為例,網(wǎng)絡上已有現(xiàn)成歌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將音樂引入課堂,播放歌曲,讓學生學唱歌曲,感受韻味。學生若能唱出來,唱出韻味,自然也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感情,背誦部分也變得簡單多了。
3.套用旋律,自由譜曲。對于網(wǎng)絡上沒有現(xiàn)成歌曲的古詩文,可以引導學生自由譜曲,給古詩文配樂,或者套用其它歌曲的旋律。此外,還可以將古詩文與說唱、舞蹈、打擊樂等結合,讓學生自由編曲,自由編舞,給古詩文學習增添更多樂趣。
4.抄書背書。這個方法看起來很“笨”,但正如溫儒敏教授在《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三集》中所述,“讀”是“讀說聽寫”中最重要的,這關乎一個學生在成長中甚至步入社會以后繼續(xù)學習和接受熏陶的能力。古時候學問做得好的老先生大都得益于“抄書”的“笨”功夫。在筆者看來,“笨”方法有時候就是最好的方法。
四、另辟蹊徑,拓展提升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會在適當時候將音樂、美術等作為教學資源引入課堂,還會以豐富多樣的活動,作為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學習課外古詩詞的契機。
1.巧設作業(yè),“內(nèi)”“外”結合。在學完《賣油翁》后,筆者布置了這樣幾道作業(yè):(1)請寫下本堂課你的收獲或疑問;(2)創(chuàng)編表演《賣油翁》,下次課前上臺展示;(3)圖繪《賣油翁》,以漫畫的形式還原《賣油翁》的情景。三道題都屬于開放性題目,且都建立在學生理解原文的基礎上。三道題的目的在于,教師可根據(jù)創(chuàng)編表演、上臺展示這類向外型作業(yè),圖繪還原課文這類向內(nèi)型作業(yè),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他們的學習基礎、思維習慣等,由此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同時探索出更有利于師生共同進步的教學策略。
2.及時反饋,正向激勵。尤其要注意的是,整個教學過程,教師一定要有指導、評價和反饋。因此,下次課前,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表演。其次,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投影展臺功能,開展“古詩文漫畫展”活動,請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漫畫作品,分享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路。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將古詩文漫畫作品匯編成冊,形成學生的個人作品集。這樣,不僅讓古詩文學習變得更加有趣,還能讓學生體驗到古詩文學習的成就感。
3.“名家”活動,建構邏輯。為了幫助學生整體回顧作者、背景及課文,還可以開展“名人自傳”“名人回憶錄”“名家訪談”等一系列“名家”活動,引導學生扮演作者,來回顧作者的一生或一生的某個階段。這不僅需要調(diào)動學生所有的知識儲備,還考驗學生的總結、歸納、表達和信息篩選的能力。這一過程不僅幫助學生積累知識,習得學習方法,還通過不斷總結和反思,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框架和邏輯。
4.擂臺爭霸,巧用資源。在古詩文教學中,還可以開展古詩文名句闖關、古詩詞接龍等活動,引入中國詩詞大會、擂臺爭霸賽等電視熱映節(jié)目,由此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筆者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還開展過“你畫我猜”、默契“肢”解、原點引爆等活動。“你畫我猜”,即由一位學生根據(jù)古詩文作畫,另一位學生來猜對方畫的是哪句古詩文。默契“肢”解,即只用肢體語言描述古詩詞,其他同學競猜。原點引爆,即利用節(jié)日、節(jié)氣、主題詞、當?shù)刭Y源等為原點契機,拓展課外古詩詞。此外,學習強國軟件內(nèi)“文化”欄目“中華詩詞”版塊、101教育PPT習題闖關、微信小程序“最美誦讀”“小打卡”、喜馬拉雅APP錄音上傳網(wǎng)上PK等,都是非常好的教育資源。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利用這些資源,讓古詩文教學變得事半功倍。
郭昭第在《語文學科基礎與前沿問題》一書中提出,沒有一種教學方法可以一勞永逸地包攬一切。不執(zhí)著于任何一種教學方法,乃至無一法可得,這應該是語文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同樣需要教師在課堂中不斷探索與檢驗。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機會,學生因此會變得更活躍、更勇敢、更自信,課堂也更具有生成性。此外,教學創(chuàng)新讓學生不斷展現(xiàn)自我,綻放光芒,真正做到將每一個學生當做活生生的“人”來看待。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溫儒敏.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3]郭昭第.語文學科基礎與前沿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謝亭亭,河南省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