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意教學是指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根據課程內容,運用豐富多元的教學資源,創(chuàng)新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內在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態(tài)度,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方式。在傳統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資源開發(fā)不夠、教學內容匱乏、教學方式單一、缺乏學法指導和評價方式片面等,無法有效達成綜合性學習的目標。新課標背景下的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師應該根據創(chuàng)意教學的理念,深入創(chuàng)設和運用創(chuàng)意教學方法,更好結合教材與挖掘課外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在循序漸進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語文素養(yǎng)等。
探析創(chuàng)意教學推進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師首先應該明確它們的主要內涵特征,這樣才能引入豐富的、更具針對性的資源開展教學活動,更好落實課程的教學目標。對于創(chuàng)意教學而言,它涉及到教育教學的多個環(huán)節(jié),需要運用多個要素和豐富的教學資源,遵循“創(chuàng)意激趣、創(chuàng)意促知、創(chuàng)意育人”的理念,教師需要靈活運用教材與課外資源,更加巧妙設計和實施創(chuàng)意教學活動。語文綜合性學習具有實踐性、開放性與綜合性的特點:實踐性主要體現為需要結合相關活動,在實踐活動中認知語文知識和提升思維能力;開放性是指資源開發(fā)與評價方式更加開放;綜合性在于能夠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的全面發(fā)展,是一項綜合性教學活動。
結合以上對于兩者內涵特征的分析,可知創(chuàng)意教學與語文綜合性學習更為適應,能夠促進語文綜合性學習發(fā)展和落實教學目標。在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教師不僅可以運用教材資源,還可以跨學科引入歷史、地理、音樂、美術等各類資源,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對學生以及各小組進行多元綜合評價,進而落實課程教學目標。
一、結合名句名篇,更好開發(fā)內容
對于語文綜合性學習而言,教師首先應該結合開放性的基本特征,根據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題和主要項目,與學生一道共同運用教材資源和挖掘課外語文資源,包括但不限于文本、圖片、音視頻資料等,將這些資料進行優(yōu)化整理,在課堂上有效運用。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明確主題內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之后開展豐富的自主學習活動,讓學生更好展示自我,最后完成一篇相關文章[1]。
例如,統編版七年級上冊的“有朋自遠方來”綜合性學習,教師可以先與學生一起收集與整理關于交友的名言、警句、詩歌與故事等,通過文本、圖片與音視頻等形式展現,小組內部共同研讀相關資料,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比如教師可以展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名言警句;《談交友》《論友誼》等相關文章;伯牙絕弦、管鮑之交等歷史故事。結合以上內容的展現讓學生共同研讀其中的思想內涵,形成正確的交友觀。之后,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我的風采”的自我展現活動,讓各小組學生擬寫發(fā)言提綱,先在組內互相展示,然后每組推選一名代表上臺展示,可以借助相關圖片和視頻等,注意講述一些親身經歷,讓發(fā)言內容更加生動飽滿。最后,教師指導學生將自我介紹與課程實踐寫成一篇文章,格式不限。
二、運用多種方法,激發(fā)學習興趣
創(chuàng)意教學要求教師運用多種方法實施教學,教師可以根據綜合性學習的主題,去互聯網上、去生活中收集和運用豐富的資源,創(chuàng)設與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fā)與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激發(fā)與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先根據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收集與整理豐富的資源,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與參與各項合作學習活動,然后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示范講解,最后指導學生共同解讀主題。
例如,根據統編版九年級上冊的“走進小說天地”的綜合性學習主題,教師可以結合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進行教學,當然也可以選擇《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教師可以布置一些閱讀與探究任務,比如:話說三國、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三國中的關鍵戰(zhàn)役、“周瑜打黃蓋”課本劇、“空城計”表演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任務。教師可以提前設定閱讀時間表,要求學生邊讀邊想、邊讀邊寫,根據語句描寫、篇章結構、主要事件與人物特征等進行分析。教師應該注意收集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為學生提出一些解答的示范,比如:對于諸葛亮人物的解析,可以總結為足智多謀、忠君愛國、志向遠大、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可以從火燒博望坡、火燒上方谷、空城計、七擒孟獲等事件中看出,在講解的時候還可以加入原文、電視劇視頻片段和《易中天講三國》的片段。最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寫出心得感悟、參與演講比賽、參與小組辯論比賽的方式,更好解讀主題與完成任務,能夠有效落實本專題的目標。
三、結合研討主題,注重師生互動
自主學習能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新課標中的教育理念尤其強調配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還可以結合一些綜合性學習的主題,設計和實施一些研討主題,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要求學生結合研討主題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探究等,然后讓各小組派出小組代表上臺展示。最后,先由各個小組進行互評,教師最后根據各組展現結果和評價結果進行總評[2]。
例如,統編版八年級上冊的“我們的互聯網時代”綜合性學習主題,主要目標是為讓學生收集和整理一些常見的網絡用語,正確運用互聯網自主學習,形成獨立思考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先運用電子課件出示一些常見網絡用語,比如有“點贊”“吐槽”“不明覺厲”等,然后提出問題:你知道這些網絡用語的含義嗎?它們來源于哪里?如何看待這些網絡用語?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試著思考與回答,只有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運用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以及運用搜索引擎等,查閱相關網絡用語,思考如何合理在口語表達與書面表達中運用這些網絡用語。教師還可以根據“用互聯網學語文”的研討主題,根據信息游戲、求助和指教、不期而遇三大板塊,要求學生先學會運用搜索引擎等工具,探究經典的明清小說。在探究過后,教師可以讓各個小組進行展示,并進行小組互評,最后進行總評以及相關講解,讓學生認識到:明清小說不僅包括一直以來認為的“四大名著”,還包括《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等很多經典小說,以此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四、思維碰撞新知,開展探究活動
創(chuàng)意教學需要遵循由淺及深、循序漸進的流程,不僅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碰撞,從而獲得新知,在積極交流與互動中更好學習相關知識,提升學生的認知。教師可以根據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相關主題,從基本的認知內涵開始,逐步引導學生學習基礎知識,收集相關的文化資料,對其進行深入認知,然后結合一些主題指導學生深入探究,最后由小組代表展示本組探究成果,或者開展小組辯論會[1]。
例如,統編版八年級上冊的“身邊的文化遺產”綜合性學習主題,教師可以先結合電子課件與微視頻,運用《中國的世界遺產》等紀錄片片段,講解有關世界遺產的相關知識,讓學生認識到以下相關知識:世界遺產分為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截至2020年6月,我國的世界遺產總數、自然遺產和雙遺產數量均居世界第一;世界遺產有一定的入選標準;保護世界遺產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接著,教師可以展示北京故宮、山東泰山、安徽黃山、杭州西湖等幾處世界遺產的圖片與資料,讓學生運用工具書和互聯網探究更多的知識,了解申請世界遺產的知識,思考如何讓現在的國家級文化遺產升級為世界文化遺產。最后,教師可以組織“申遺小組”與“評判小組”兩支隊伍,讓他們結合申請世界遺產的相關知識進行辯論,創(chuàng)設積極活躍的課堂環(huán)境,更好提升學生認知。
綜上所述,關于創(chuàng)意教學推進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師應該首先明確創(chuàng)意教學與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涵,接著可以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主題,引入豐富的教學資源,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創(chuàng)設多元化、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促進學生在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探究中獲得新知,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形成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吳媛媛.用創(chuàng)意教學推進語文綜合性學習——以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為例[J].新課程(中),2018:106-108.
[2]梁文.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綜合性學習本土化設計的探究——以七年級和八年級教材為例[J].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2018,(09):46-49.
[3]孫志滿.2016年中考福建省各地市綜合性學習試題評析[J].語文教學通訊·B刊,2017(3):76-77.
劉彬,吉林省延邊州教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