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所說的發(fā)散思維,指的是沿著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組眼前的信息和記憶系統(tǒng)的信息,是一種尋求變化、多方探索答案的思維形式,也是創(chuàng)造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階段是學生思維的活躍期,教師可以把握住這個時期,提升他們的發(fā)散性思維,讓他們主動發(fā)現問題,并尋求多角度解決方法,促使他們展開深度閱讀。
一、解讀矛盾,梳理各個因素
發(fā)散性思維是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核心,若要讓學生展開深度閱讀,則教師要找到閱讀的切入點,這樣才能促使他們提升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尋找作品中的矛盾點,然后按照這個矛盾點入手梳理各個與之有關的因素,圍繞這些不同的角度展開分析,這樣就找到了發(fā)散性思維的切入點。學生找到了各個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然后又從這些角度輻射開去,既提升了閱讀的深度,又提升了發(fā)散性思維。
《范進中舉》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范進中舉后發(fā)瘋的社會原因,學會深入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教學中教師就要找到矛盾的切入點,然后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入手展開分析。教師設置問題:“中舉是一件開心的事情,為何范進會發(fā)瘋呢?”這是一個矛盾點,學生可以圍繞這一點梳理各個因果關系。首先可以結合人物境遇展開分析,了解一下范進在中舉之前的遭遇如何,體會他的痛苦境地,這樣就能理解其中舉后情緒的強烈反差。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嘗試了解一下作品的背景信息,了解當時科舉制度對于人們來說意味著什么,這樣學生也能認識到中舉對范進來說的重要性,足以改變他的人生,范進自然會開心得發(fā)瘋。最后教師還引導學生圍繞人物細節(jié)描寫來分析,嘗試找出范進中舉前后的外貌、心理、動作細節(jié)描寫,進行對比,這樣也能從中會看出端倪。這些方法思維角度各不相同,能將各種知識串聯(lián)在一起,幫助學生找到解決矛盾的辦法。
深度閱讀的特點之一就是具有全面性、智能性和關聯(lián)性。結合矛盾點梳理各個不同的因素能讓學生找到事物之間的關聯(lián)性,而輻射開去,展開發(fā)散思維又能提升他們思維的全面性和智能性,因此有助于促使學生更好地展開深度閱讀。
二、想象聯(lián)想,形成認知體系
深度閱讀具有一定的發(fā)散性、全面性,所以能促使學生更好地展開聯(lián)想。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某些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想象和聯(lián)想,嘗試加工已有信息,并創(chuàng)造新知識,教師要找到想象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向發(fā)散開去,并嘗試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在豐富聯(lián)想的啟發(fā)下形成認知體系。
《社戲》展現了月下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的場景,展現了“我”和小伙伴在一起看社戲的場景,體現出對童年的美好回憶和對淳樸民風的向往之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這種情感,教師引導他們展開想象聯(lián)想的方式,嘗試選擇月下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中的某個片段,在頭腦中再現出當時的場景,然后試著用語言將自己想象中的世界表現出來。由于不同的學生是不同的個體,所以他們想象中的世界也各有不同,如有的學生重點描述了在船上看到兩岸農田的場景,著重還原的是田野風光,還有的學生著重描寫的是小伙伴們互幫互助,一起撐船的場景。教師還引導他們思考如何在描述的時候將環(huán)境描寫、人物動作描寫等融入進去,提升表達效果。在想象中,學生將閱讀、表達等方面的知識整合在一起,形成了良好的認知體系。
在想象聯(lián)想的過程中,學生能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性,他們能在已有事物的基礎上從某種角度發(fā)散出去,繼而聯(lián)想到其它的事物。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靈活、流暢聯(lián)想的基礎上展開整理,進而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這樣既能讓學生的思考更有深度,同時也能提升他們的發(fā)散性思維。
三、對比分析,抓住關鍵特征
深度閱讀具有關聯(lián)性的特點,教師要利用這一點,引導學生展開對比分析,嘗試找到事物的關鍵特征。在學生對比分析的過程中,教師則要引導他們嘗試運用發(fā)散思維,找到各種不同的對比角度,這樣學生就能認識到對比分析也是一種能促使思維創(chuàng)新的方法,他們能更好地在對比中抓住事物的關鍵特點。
在學習《故鄉(xiāng)》時要讀出深度,就要讓學生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體會作者通過此作品抒發(fā)對新生活的渴望。為了讓學生逐步深入探究,教師引導他們展開對比分析的活動,嘗試把握住楊二嫂、閏土的關鍵特點,從他們的外貌、精神、生活狀態(tài)等各種角度發(fā)散思考,找到他們的前后變化,然后總結兩人為何會出現如此巨大的變化,分析作者想要通過這種變化表達怎樣的情感。以閏土為例子,學生發(fā)現原本的閏土給人聰明、機智、勇敢的感覺,但是在遭到了歲月摧殘之后,他的形象發(fā)生了劇烈變化,變成了一個麻木迷信的木偶人。教師又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思考作者為何要讓閏土出現如此巨大的變化,并思考作者文章最后所說的“希望”到底是什么。在這樣的對比中,學生把握住了閏土等人物的關鍵特點,并發(fā)散開去,從社會背景等角度入手分析變化產生的根源。
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地展開發(fā)散性思維訓練,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遷移、運用,學到更多的知識。在學生展開對比分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給他們一定的啟發(fā),讓他們找到對比的方向,然后再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讓他們找到更多的關鍵特點。這樣就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補充留白,融入個性體驗
深度閱讀強調思維訓練,思維品質包括深刻性、獨創(chuàng)性、敏捷性等各種不同的角度。教師要引導學生嘗試補充其中的留白處,并在補充留白的過程融入自己的個性化體驗。在留白的過程中,學生首先發(fā)展的是形象思維,嘗試敏銳地找到切入的角度,提出獨創(chuàng)性的見解,然后從感性認知過渡到理性認知,思維也會變得更深刻。
《孔乙己》一文的最后留下了留白,作者沒有說孔乙己到底是死是活,設置了懸念,但是卻暗示了孔乙己的結局必然是悲慘的。為了讓學生的思維更深刻,教師引導他們展開補充留白的活動,首先運用形象思維,想象孔乙己最后的狀態(tài)是怎樣的,用細節(jié)描寫的方式展現他的巨大變化。其次引導學生從感性思維過渡到理性思維,思考孔乙己“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讓思維變得更有深度。如有學生嘗試補白:“孔乙己就像泥土一樣,最后爛在了臭水溝里,人們甚至不知道他是誰。他直到最后的死亡都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他一直都被封建科舉制度所毒害,但是卻不自知,這才是他真正的悲哀之處?!边@段補白中學生猜想了孔乙己最后的遭遇是什么,然后深入下去,又表達自己的個性感受。
由于不同的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所以發(fā)散思維的角度自然也不一樣,教師要組織學生結合補白的內容展開互動交流,讓他們嘗試從他人的補白中得到啟迪,進而促使自己的思維更加深入。
五、批判質疑,樹立發(fā)展意識
大膽地展開批判和質疑,這也是促使學生展開深度閱讀的好方法,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質疑中對閱讀對象進行深度分析、評價和鑒賞,在表達中進行遷移,嘗試超越文本本身,獲得新的見解和思想。這樣就能促使學生逐步提升發(fā)展意識,讓他們將閱讀文本內化為自己的思考。
學習《背影》時教師引導學生嘗試了解作品的背景信息,然后結合其深入思考,提出質疑。如有學生敏銳地發(fā)現:“作者和父親的關系其實并不是很好,但是為何作者在這篇文章中他卻會被父親買橘子的舉動所感動,而且還會屢次流淚呢?作為一個成年人,在父子分別的時候流淚是否顯得不夠成熟呢?”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該問題發(fā)散思維,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首先可以從文字的角度入手分析,著重分析父親翻越鐵路買橘子的段落,感受父親當時的狀態(tài),在腦海中展開想象,體會這種情感。其次可以采用共鳴法,嘗試想象自己在生活中和家人分開的場景,如果需要分開很長時間,而且不知道什么時候還能再見面,會是怎樣的情感。還可以讓學生從當時的時局來分析,說說對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影響。這樣的分析更具有發(fā)散性,學生的閱讀更深入。
在學生展開質疑的時候,教師要指導他們運用發(fā)散思維,嘗試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促使他們開拓思維,然后再促使他們達到閱讀的第二個層面,就是超越文本本身,要將自己的發(fā)現內化為收獲,逐步提升發(fā)展意識。
深度閱讀的特點是整合了多方面的數據源,擴展了知識的縱深,和淺閱讀相比,它增加了知識點之間的語義關聯(lián),讓學生能和書籍進行深入共鳴,從而提升閱讀效果。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若教師能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深入挖掘下去,探究各個不同的方面,則他們能全面提升發(fā)散性思維,提高閱讀能力。
范存秀,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