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學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也要重視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提升和發(fā)展,讀寫結合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能讓學生從課本閱讀做起,將閱讀理解和對話、體驗、感悟、寫作、表達等整合在一起,不僅能讓學生在顯性層面學習知識,還能讓他們在隱性層面沉淀讀寫習慣,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鑒賞景物描寫,渲染心情
不少經典的作品中都有景物描寫,這些景物常常能展現出人物的內心世界,起到渲染心情的效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深入閱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住作品中的情感,然后結合景物和環(huán)境描寫進行細節(jié)分析,思考作者如何選擇合適的意象,體現出內心活動。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讀寫結合的活動,思考如何在自己創(chuàng)作的時候巧妙地融入景物描寫,展現出內心世界。
在學習《聲聲慢·尋尋覓覓》的時候教師先引導學生整體閱讀作品,感受其中的情感。學生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一句就能基本了解作品中呈現的情感,作者想要表現的是凄涼的內心情感。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分析作品中有哪些景物描寫,展現了怎樣的意象,分析這些意象的運用和情感的展現是否彼此呼應。學生發(fā)現作者寫了“滿地黃花堆積”,“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等景物描寫,凋零的落花和如泣如訴的細雨,這些也都能烘托出內心凄涼的情感。由此學生認識到景物和情感密切相連,在選擇景物的時候不能過于隨便。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看看如何能在文章中運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如有學生寫的是歡樂的心理,在選擇意象的時候就特意挑選了明媚的陽光、艷麗的鮮花等色彩鮮艷的事物,烘托了內心的激動之情,并認識到了情景交融的重要性。
在閱讀經典作品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采用景物描寫能渲染出內心世界,給讀者強烈的情感沖擊。在自主創(chuàng)作的時候也要關注景物描寫,景物描寫要起到襯托的效果,能起到渲染的作用,這樣才能寫出更感人的作品。
二、聯系自我生活,學會選材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動態(tài)的,學生只能依靠自身獲得知識,進行建構,由于他們在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個性化的經驗和認知風格,所以面對問題的時候常常會基于自己的經驗形成獨特的理解。在寫作的時候教師要幫助他們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選擇既有個性、又富有新意的材料,這樣才能提升寫作效果。
《師說》是一篇結構嚴謹、論點鮮明的作品,教師引導學生先閱讀課文,看看作者如何選擇材料,并結合作者的生平分析這些材料是否和作者的生活緊密相連。學生發(fā)現作者采用了古今各種不同人物的例子,不僅選擇了孔子從師的范例,展現了古代圣賢之人尊重師道的事跡,同時還寫了不少自己真實生活中的例子,如展現了當代人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展現了“李氏子蟠”從師學習的事例,贊揚他“不拘于時”“能行古道”,作者選擇了具有時代氣息的正反例子,這樣能更好地論證。此后教師又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尋找材料,思考如果自己要撰寫同主題的作品,會如何選擇材料。如有學生提出:“當代自媒體盛行,通過自媒體我們能獲得各種知識,同時也能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制作成視頻上傳到網絡上,體現出了信息交融。我覺得可以圍繞這一點寫作,寫一下當代人不能拘泥于傳統(tǒng)的方法從師學習,而要自主尋找各種學習的渠道。”這樣學生就結合了實際生活選擇材料,所寫的作品也更有時代氣息。
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分析作者如何選擇材料,思考這些材料是否具有獨特性,然后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思考,分析是否能找到合適的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這樣學生就能在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調動已有的讀寫經驗和生活經驗,進而主動建構讀寫認知結構,提升選材的效果。
三、堅持以手寫心,樸實表達
在讀寫結合的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將自己的真實感受寫入作品中,學會以手寫心,用樸實而真誠的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圍繞課文展開分析,思考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然后思考自己創(chuàng)作的時候要如何用樸實的方式表達內心感受,寫出真情實感。
不少學生在閱讀《荷塘月色》的時候,總是將注意力放在修辭手法上,著重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文辭,而實際上本文不僅詞句優(yōu)美,而且還有著豐富的情感,作者借助描寫荷塘的機會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教師引導學生抓住作品中的某些詞句,分析作者體現了怎樣的情感,感受正直知識分子探索未來的心理。如可以讓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分析一下“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么,圍繞“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一句分析一下作者感到“怕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思考一下“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展現了怎樣的想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用一些看似普通的詞句展現出內心的真實情感。如有學生也想寫心中的“不寧靜”,便寫了“好想把白天虛偽的外套脫下來,放在洗衣機里攪一下”這樣的詞句,委婉地展現了內心的痛苦心情。
不少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常常用套話、假話,又或者用看似華麗的詞句掩蓋自己情感上的匱乏。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讀寫結合中認識到這個問題,然后思考如何在自主創(chuàng)作中學會真誠的表達,寫出更感人的作品。
四、凸顯理趣情韻,對話事物
不少作品常常用看似尋常的詞句展現出理趣情韻,體現出對事物的思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讀寫結合的活動中深入閱讀文本,嘗試從文字表面深入下去,探究作品的深層次意蘊,和作者形成共鳴。當學生理解了文章背后的理趣后,教師再指導他們分析用怎樣的語言形式能表達出這種情趣,嘗試用自己的話語來寫作,進而起到對話事物的效果,讀寫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在學習《故都的秋》的時候教師首先讓學生找出作品中的各種意象,如“蘆花、柳影、鐘聲、破屋、秋蟬”等,學生發(fā)現這些意象都有明顯的時間特點和地域特點。此后教師引導學生分組分析,看看作者想要利用這些意象體現怎樣的情感。如“破屋”展現出古舊感,突出了“故都”的特點,而“秋蟬”等展現了“秋”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如何從南方人的眼光來看待北方的秋,挖掘隱藏其中的豪放、悲壯、蒼涼之感。在這樣分析中,學生發(fā)現作者所選擇的意象體現了“故都的秋”的典型特點,而且展現了自己獨特的想法。教師再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創(chuàng)作,思考如果自己要寫家鄉(xiāng)的秋天,要選擇哪些意象,怎樣體現家鄉(xiāng)的特點,如何展現出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體現出獨特的情趣。
一個優(yōu)秀的作者常常善于用日常生活中尋常可見的事物來展現出對世界的思考和對人性的探索。這些地方也正是文本最獨特之處。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究如何賦予具體事物以生命,從而感受人生哲理,寫出自己的感悟。
五、調整論述結構,講究邏輯
在引導學生閱讀論述類作品的時候,教師要指導他們嘗試探究作品的論述結構,思考如何能寫出邏輯性。學者黃厚江提出,鑒賞就是結合文章的語言、結構、表現手法等方面的特點和效果,做出自己的判斷,這是一種要求較高的學習活動。教師要先引導學生探究文章的論述結構,然后思考如何在自主創(chuàng)作中展現出嚴謹的邏輯性,體現出對事物的獨特思考。
例如在學習《拿來主義》的時候教師就先引導學生分析作品的論述結構,然后再思考如何在自主寫作的時候注重邏輯性。學生發(fā)現在《拿來主義》中首先按照“破”和“立”這兩部分進行論述,在“破”的部分主要論述了排外、媚外這兩種錯誤的觀點,然后再闡述“立”,介紹拿來主義。在論述拿來主義的過程中,作者再次采用“破”和“立”結合的方法,先論述了逃避主義、虛無主義、投降主義的錯誤,然后再論述什么是真正的拿來主義,從占有、挑選、創(chuàng)新這三個角度來分析。在分析了文章結構后,學生發(fā)現這篇作品雖然內容很多,但是卻并不凌亂,而是有條不紊地寫作。此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自主寫作的時候要利用哪種方法,除了課文的結構以外,還有哪些不同的結構,如有學生提出可以按照總分總的方式來寫作。
在論述的時候首先要搞清楚論點是什么,然后尋找合適的論據,并用合理的方法加以論證。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這三個方面展開分析,一步步走進課文的內核,明確作者觀點,梳理論述結構,提升自己思維的邏輯性,此后再展開自主創(chuàng)作,他們就能有序、高效地寫作。
學者葉圣陶認為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養(yǎng)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養(yǎng)他們文學欣賞的能力,訓練他們的寫作技能,而這樣讀寫結合的訓練不能憑空著手,都要有所憑借,“憑借什么?就是課本或選文”。由此可見,教師要利用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展開讀寫結合的活動,促使他們全面發(fā)展語言能力。
張敬永,山東省濟寧市育才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