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月
內容摘要:作家?guī)鞝柼亍ゑT內古特運用“小說中的小說”這一獨特手法在《第五號屠宰場》中充分展現(xiàn)出來的歷史現(xiàn)實主義。本文主要分析馮內古特在《第五號屠宰場》中關于虛構小說手法的運用,并以書中三部小說為例分析其對《第五號屠宰場》的作用。
關鍵詞:小說中的小說 《第五號屠宰場》 作用
《第五號屠宰場》作為享譽世界的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作者巧妙運用“小說中的小說”這一敘述手法,擴大小說的意義范圍,突出一系列中心主題,有力地批判戰(zhàn)爭與人性的殘酷,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和可讀性。
《第五號屠宰場》是作家?guī)鞝柼亍ゑT內古特創(chuàng)作一部長篇反戰(zhàn)小說,該書出版于1969年。作為荒誕派非線性作品,《第五號屠宰場》將科幻小說與歷史事實融為一體,并加入了自己在1945年初盟軍對德累斯頓進行燃燒彈襲擊時,被德軍俘虜?shù)慕?jīng)歷。《第五號屠宰場》作為后現(xiàn)代主義的先鋒作品,馮內古特在文中引用了許多小說,包括真實存在的美國作家斯蒂芬·雷恩的《紅色英勇勛章》,以及由作者虛構出來的作家基爾戈爾·特勞特所創(chuàng)作的虛構小說《四維空間里的瘋子》和《來自星際空間的福音》等。作者“通過運用互文和敘事的共同點,將歷史和虛構相聯(lián)系”,在“事實化”虛構的同時,又對事實進行虛構。
正如魯賓斯坦教授所說:“一個偉大的作品需要深深扎根于作家時代的生活?!睅鞝柼亍ゑT內古特在年輕時應征入伍,被派遣到歐洲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布爾日戰(zhàn)役中被德國人俘虜。他在德累斯頓被關押期間,遭遇盟軍轟炸該市,在被囚禁的屠宰場中避難并幸存下來。受該戰(zhàn)爭經(jīng)歷影響,馮內古特在《第五號屠宰場》中構建了一個類似的空間,擺脫傳統(tǒng)敘事手段的束縛,揭露一系列關于人性、戰(zhàn)爭和社會的主題。馮內古特還擅長運用大量與小說有關的互文文本,如《紅色英勇勛章》、《四維空間里的瘋子》和《來自星際空間的福音》,其中,后兩部是由作者虛構的作家基爾戈·特勞特所寫,該作家也是馮內古特在小說中思想的“發(fā)言人”。作者正是通過這些方法建構出小說新的文本意義。
目前國內外有很多關于“小說中的小說”的文學研究,但對于小說《第五號屠宰場》的研究卻并不多見。Tony Tanner將《第五號屠宰場》中的這些虛構小說定義為“以適當?shù)氖聦嵒蛱摌嬆J?,對歷史與幻想之間的關系進行動人的沉思”。Linda Hutcheon提出“歷史元小說”這一概念。這是一種通過整合大量各種歷史和虛構來源的引文而建立的小說。本文將重點剖析《紅色英勇勛章》、《四維空間里的瘋子》和《來自星際空間的福音》這三部“小說中的小說”對《第五號屠宰場》的作用。
一.“小說中的小說”的總體作用
本文分析的這三部“小說中的小說”擴展了《第五號屠宰場》的主題意義范圍。首先,他們強調戰(zhàn)爭帶來的可怕影響,批判因戰(zhàn)爭導致的去人性化。在《第五號屠宰場》中出現(xiàn)的前陸軍上尉埃利奧特·羅斯瓦特是作者的另一部作品《上帝保佑你,羅斯瓦特先生》的主人公,他“用槍打死了一個十四歲的消防員,只因把他錯看為德國兵?!倍魅斯吚澳繐袅藲W洲歷史上最大的屠殺,即轟炸燒毀德累斯頓?!苯Y果在戰(zhàn)后,“他們都發(fā)現(xiàn)生活毫無意義”。為了找到一些生活的意義,這兩個人物都在科幻小說中尋求“重新創(chuàng)造自己的宇宙”以此逃避現(xiàn)實?;诖?,基爾戈·特勞特的科幻小說為他們提供了“奇妙的新謊言”以便“繼續(xù)生活”。其次,他們把歷史平行性與破壞性聯(lián)系在一起,指出人類本性殘忍是具有歷史周期性的。歷史上戰(zhàn)爭一次又一次帶給人類的只有無盡的痛苦,可人類還是在不斷創(chuàng)造戰(zhàn)爭,周而復始。虛構的來源“突出了我們在歷史名言中描述的殘酷和荒謬的世界中對幻想的需要”。
二.《紅色英勇勛章》的作用
《紅色英勇勛章》是美國一部重要的小說,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在美國內戰(zhàn)期間在勇氣和懦弱之間搖擺不定的故事?!凹t色英勇勛章”在小說中暗示年輕的主人公畢利還未明白自己正在戰(zhàn)斗就被德軍俘虜,不同于原小說主人公,畢利卻沒有展示自己勇氣的機會。正如該作品的標題所暗示的一樣,小說的主題是年輕的亨利·弗萊明試圖證明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勇敢戰(zhàn)士,一個兼顧傳統(tǒng)和浪漫的英雄。然而,在小說《第五號屠宰場》中,馮內古特所要傳達的主題其實是去英雄化。戰(zhàn)爭的殘酷讓年輕人被迫學著成長,被迫接受戰(zhàn)爭帶來的傷痛,戰(zhàn)爭過后,何去何從,又該如何治愈自己?作者為我們尋找了一條出路。作者不希望年輕的畢利被迫成為戰(zhàn)場上的英雄,所以他沒有“紅色的英勇勛章”。同時,作者精心構思,巧妙安排,由小說中的老埃德加·德比拿著這本書,替作者表達該主題。文章中的老埃德加·德比是一位來自印第安納波利斯的熱情、勇敢的中年英語老師,他在德國戰(zhàn)俘營照顧生病的畢利·德比。文中他與上尉的談話正體現(xiàn)了該思想:
“你知道,我們只能在這兒想象戰(zhàn)爭,我們一直以為戰(zhàn)爭是由像我們這樣年紀大的人打的。我們忘記了戰(zhàn)爭是由孩子們打的。當我看到那些剛刮過胡子的面孔時,我大吃一驚?!系垩剑业纳系邸覍ψ约赫f,‘這是兒童十字軍呀?!?/p>
三.基爾戈·特勞特及其兩部科幻小說的作用
(一)基爾戈爾·特勞特實際上是平行時空的作者本人。作為科幻作家,基爾戈·特勞特不被評論家所知。埃利奧特·羅斯瓦特是“唯一聽說過他的人”。羅斯瓦特雖然非常欣賞他的小說,但承認“基爾戈爾·特勞特不受歡迎是毫無疑問的。他的作品很可怕。只有他的想法是好的”。《第五號屠宰場》中的基爾戈爾·特勞特這一虛構作家展現(xiàn)了馮內古特對作者在社會中的角色的關注。正如他自己所解釋的:“我同意斯大林、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觀點,即作家應該為他的社會服務。對于作家應該如何服務,我與獨裁者意見不同。我認為它們應該是—而且從生物學上必須—是變革的推動者。”
(二)在《四維空間里的瘋子》中,特勞特提出了一個理論,認為精神疾病只能在四維空間才能被治愈;“三維空間的地球上的醫(yī)生根本不可能查出或甚至想象出病因來”。這本小說對畢利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小說主人公畢利用它來想象541號大眾星人,這些外星人是在四維空間中進行交流,從而將小說的科幻部分與小說本體緊密相連。《四維空間里的瘋子》可以看做人類有限知識的無限想象。然而,這也提出了一個戲劇性的問題,正如瑪麗亞·多洛雷斯·赫雷羅·格拉納多斯所說,“這部小說反映了病態(tài)的社會狀態(tài)?!?/p>
(三)《來自星際空間的福音》則重新詮釋對福音和基督形象,強調人類對愛和慈悲的極端需要。該小說講述的是關于星際空間的一個來訪者,外形很像541號大眾星上的生物。這位來訪者對基督教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他想了解基督教徒為什么這么容易變得殘酷無情。他的結論是:至少部分原因是《新約》里講的故事太馬虎。他認為,福音的首要宗旨是教育人們在任何情形中都要仁慈,甚至對低賤人中最最低賤的人也要慈悲為懷。但福音實際上是這樣教育人的:在你殺死某個人時。要絕對有把握他沒有富有的親戚。在這個外星人看來,基督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存在之子”,而不是他所宣揚的愛和慈悲的真正信息。來自外太空的福音使畢利能夠與圣經(jīng)基督聯(lián)系在一起,正如馬文·奧斯汀所說:“畢利就像基督一樣,清白但痛苦。然而,作為一個人,畢利更像是特勞特小說中描述的無名小卒基督,而不是圣經(jīng)中描述的基督。這種比較的效果是創(chuàng)造出一種每個人(或“無名小卒”)與基督的關系。而畢利和基督之間的對應關系顯然不是絕對的,因為“與基督不同,比利沒有目的,完全不了解他扮演的角色”。通過對比這種差異,馮內古特強調了這個精神分裂癥主角的神性特征。
小說中的小說,無論是真實存在,還是由作者虛構的,都使得小說的意義范圍擴大?!都t色英勇勛章》表達了戰(zhàn)爭帶給年輕人的殘酷;《四維空間里的瘋子》反映了社會的病態(tài)空心狀態(tài);《來自星際空間的福音》則對基督形象重新詮釋,旨在強調世界上對愛和慈悲的極端需要。然而,對于馮內古特來說,現(xiàn)實充滿了戰(zhàn)爭和苦難,這不是像畢利那樣只要一閉眼看就能看到事情的全貌,也不是簡單的一句“就這么回事”就能過去的。
參考文獻
[1]Austin, Marvin F. “The Novels of Kurt Vonnegut, Jr.: A Confrontation with the Modern World.” Diss. U of Tennessee, 1975.
[2]Borges, Jorge L. Ficciones. Madrid: Alianza, 1984.
[3]Bradbury, Malcolm. La novela norteamericana moderna. México: Fondo de Cultura Económica, 1988.
[4]Hutcheon, Linda. “Historiographic Metafiction: Parody and the Intertextuality of History.” Intertextuality and Contemporary American Fiction. Ed. Patrick ODonnell and Robert C. Davi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 1989. 3-32.
[5]Loeb, Monica. Vonnegut's Duty-Dance with Death: Theme and Structure in Slaughterhouse-Five. Umeá: Umeá Studies in the Humanities, 1979.
[6]王戀斯.文本轉移的力量——《五號屠宰場》的互文性解讀[D].北京:北京大學,2012.
[7]林玉珍.索宇環(huán).胡全生.胡開寶.《20世紀英美文學選讀(后現(xiàn)代主義卷)》[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150-169.
(作者單位:延邊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