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改善工廠設備的擺設和搞好清潔衛(wèi)生等方法,為員工創(chuàng)造一個盡可能舒適的工作場所。同時,還將工廠每天的工作時間從原來的13?14小時縮短到10.5小時,特別是,在廠區(qū)內,還建設了一批宿舍,如果有員工組成了家庭,就可獲得兩居室的待遇。
——這是19世紀初英國著名的企業(yè)家、“現(xiàn)代管理之父”羅伯特·歐文(Robert?Owen),在全球企業(yè)歷史上,第一次對管理方式如何行之有效的探索:員工滿意度和企業(yè)利益,獲得了雙贏。
此后,無數(shù)的“管理之父”們接棒了羅伯特·歐文的衣缽。如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Frederick?Winslow?Taylor)、亨利·甘特(Henry?Gantt)、費蘭克·吉爾布雷斯(Frank?Giberth)、哈林頓·埃默森(Harrington?Emerson)等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企業(yè)實踐基礎上,提出了有關組織關系、管理的相關理論或工具,并影響了當時及后世的企業(yè)。
沒有一種管理思維或方法是永恒不變的,管理學來自企業(yè)實踐,同時更需要因地制宜、適應時代變遷。
以中國華為為例,公司掌舵人任正非的管理理念和其行為,近年來一直被企業(yè)家、商學院研究和視為標桿。但是有一點需要提醒的是,任正非的管理思想其實一直在變、一直在豐富,我們要向這位企業(yè)家學“根本”——比如,他是怎么思考問題的?怎么借物思考?怎么透析現(xiàn)象,看本質,并最終引入到管理實踐?
事實上,任正非的管理理念或者叫做管理思想,有時看起來極其樸素,正是這些樸素的思想,最后都被樸實地運用到了華為的歷年實踐中,且多數(shù)被事實證明是成功的。
本版內容中的《“擰麻繩”式的管理哲學》《“無為而治”是管理最高境界》兩篇源于作者余勝海所著《任正非講給華為人的100個故事》,原題分別為《擰麻繩》和《無為而治》。作品由作者授權,本刊適度修編。作者余勝海追蹤、采訪和研究華為23年,系國內對華為鮮有的見證者和記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