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嘉勁
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也會變得越來越疏松,經常會因為外力等原因造成骨折,骨折之后就會嚴重威脅老人的日常生活,嚴重時也會使老人行動不便[1]。老年人股骨頸比較細,持重大,而且耐受彎曲力矩較差,如不慎摔倒,暴力傳導至股骨頸,就容易折斷,加之老年人神經系統(tǒng)功能降低,行動不靈活,又多有不服老的心理特點,總覺得自己干活沒問題,走路不愿拄拐杖,更是增加了摔倒引起骨折的機會。再加上老年人新陳代謝率降低,骨質中鈣磷的排出增多,就會使骨質發(fā)生脫鈣,骨質疏松,骨皮質變薄,由此以來人體的骨骼就像是木頭一樣逐漸變朽了,變得非常脆,從而使骨對力的支持耐受極限降低,容易發(fā)生骨的纖維疲勞斷裂,往往輕度外傷即導致骨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2]。鑒于此,文章就老年股骨頸骨折使用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的效果及影響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因素進行觀察和對比,詳細分析如下。
選擇2018年6月—2020年2月我院接受的股骨頸骨折老年患者共6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患者30例,對照組患者30例,觀察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0例,患者年齡61~88歲,平均年齡(74.53±13.54)歲,其中墜落受傷6例,砸傷4例,摔傷16例,交通事故受傷4例;對照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3例,患者年齡60~87歲,平均年齡(73.56±13.12)歲,其中墜落受傷5例,砸傷3例,摔傷19例,交通事故受傷3例。所有患者年齡、病情等方面指標均符合學術診斷標準,病情程度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過程中所有患者及家屬均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我院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準研究。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取半髖關節(jié)置換術(單純人工股骨頭置換)進行治療,患者的術前準備以及體位等與觀察組患者的方式一致,但是在手術操作中不需要對患者的髖臼進行打磨處理,過程中只需要對髖臼軟組織進行適當的操作,在假體植入之后進行復位[3]。同樣在操作過程中注意使用無菌生理鹽水反復沖洗,保持關節(jié)腔處于無菌的狀態(tài),最后逐層閉合,并且對患者進行抗感染以及引流處理[4]。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應用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進行治療(即髖臼+人工股骨頭置換),首先對患者進行相關的術前檢查,包括胸片、心電圖、心臟彩超、骨盆平片等,了解患者心肺功能情況,通過儀器檢測患者的盆骨以及患側髖關節(jié)狀態(tài),然后進行基礎的抗生素治療避免發(fā)生感染。指導患者選擇仰臥位,對患者實施硬膜外麻醉,協(xié)助并讓患者轉換為健臥位,在患者髖部外側做一Hardigge切口,在完成這個操作之后,經過臀中肌和闊筋膜張肌間隙,把關節(jié)囊切開,顯露患者的股骨頸,內旋、屈髖牽引,讓股骨頭脫出髖臼[5]。并且對已經脫位的髖關節(jié)細心的進行清理,經過髖臼向外45°前傾15°進行延展,在磨削髖臼軟骨面之后,直到出現滲血,再把磨削下來的碎屑反復沖洗干凈[6]。然后置入人工髖臼杯并且及時的進行固定,置放股骨頭并且將患者的髖關節(jié)進行復位,然后觀察關節(jié)活動狀況,最后對患者進行引流[7-8]。注意在治療結束期間嚴密觀察患者的術后恢復狀況,避免出現感染的狀況。
(1)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其中分為優(yōu)、良、中、差。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數×100%。(2)同時記錄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記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下床活動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3)最后對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進行評分,觀察患者的術后恢復狀況,使用Harris評估標準[9]。對患者的髖關節(jié)進行評估,滿分100分,評級分為優(yōu)、良、中、差,其中小于60分表示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較差,60~79分表示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適中,80~89分表示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較好,而90~100分表示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基本完全恢復,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數×100%。
采用SPSS 21.0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經t檢驗,計數資料經χ2檢驗,以(%)表示,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33%,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3.33%,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例(%)]
觀察組患者的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小于對照組,而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組間高于對照組患者,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s)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s)
組別 例數 下床活動時間(d)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觀察組 30 12.84±5.73 211.79±42.34 99.57±12.34 6.37±2.34對照組 30 41.83±12.35 137.46±23.67 88.36±5.32 9.87±2.53 t值 - 11.663 8.393 4.569 5.563 P值 - 0.000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患者(即髖臼+股骨頭置換)的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優(yōu)良率為93.33%,對照組行半髖置換患者(即人工股骨頭置換)的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優(yōu)良率為66.67%,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狀況[例(%)]
股骨是人體中最大的長管狀骨,近端朝向內上方,末端膨大呈球形,就是我們常說的股骨頭,和髖臼一起構成了球窩關節(jié),股骨頭再到遠端外下側逐漸縮細部分稱股骨頸[10]。在加上老年人身體各器官系統(tǒng)的功能也會有退化,體內的雌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降鈣素等分泌均有不同程度變化這,就使骨質的新骨形成減少[11],骨質疏松加重,容易發(fā)生股骨頸骨折。
髖關節(jié)置換術是一種把人工關節(jié)假體植入體內以替代我們病變的關節(jié)的一種治療方法[12]。全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可以有效的改善髖關節(jié)活動度,減輕髖關節(jié)疼痛,并可最大程度的恢復患者的日常生活,改善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提升患者的整體生活質量[13-14]。在本次的數據分析中得出結果,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同時觀察組患者的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小于對照組,而觀察組患者的術中以及術后出血量、手術過程時間對比,組間高于對照組患者,但是觀察組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優(yōu)良率較高,組間數據相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臨床治療中,還是要按照患者的病情狀況,以及身體狀態(tài),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老年股骨頸骨折使用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的效果良好,得到較好預后,能夠降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雖然患者的手術時間等較長,但是患者的下床活動時間較快,同時患者的髖關節(jié)恢復狀況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