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紅 嚴小凱 周航 (遵義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腹部腫瘤科,貴州 遵義 563000)
宮頸癌是導致女性癌癥死亡的第四大疾病。在宮頸癌中大約有一半被診斷為早期宮頸癌[1-3]。因此,我們通過對我科135例早期宮頸癌術后輔助治療的患者進行生存預后分析,指導臨床治療,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預后。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腹部腫瘤科2011.1-2015.12收治療的135例早期宮頸癌患者。入組標準: ( 1) 患者病理診斷明確為宮頸鱗癌、腺癌及其它少見病理類型的宮頸癌。(2)FIGO分期明確為Ⅰ ~ Ⅱa 期; ( 3) 入組患者均行手術治療并且經(jīng)過術后輔助治療,患者隨訪資料完整。
1.2方法 收集記錄患者的年齡、性別、臨床分期、血紅蛋白和臨床病理資料( 包括腫瘤大小、病理類型、宮旁浸潤、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脈管浸潤、病理組織分化程度),觀察患者的5年總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及無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 ;DFS),并探討影響早期宮頸癌患者術后輔助治療的預后相關因素。通過醫(yī)院住院系統(tǒng)、門診及電話等方式進行隨訪。隨訪截至日期為2020年12月30日。觀察患者的無病生存期及總生存期,患者在我科門診定期隨診。每3個月隨訪1次。早期宮頸癌的治療:納入的早期宮頸癌患者均行手術治療,若術后患者存在高危因素,予盆腔放療+以鉑類為基礎的同期放化療,若患者存在中危因素,鱗癌患者按Sedlis標準予放療同期放化療,腺癌患者采用四因素模型。
1.3統(tǒng)計學方法 全部數(shù)據(jù)采用EXCEL建立數(shù)據(jù)庫,SPSS2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分析數(shù)據(jù)。運用Kaplan-meier法計算生存率,運用Cox風險回歸模型分析生存預后影響因素,采用log-rank檢驗對所有獨立預后因素進行生存分析并繪制生存曲線。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基本臨床病理資料 135例患者19~70歲,平均年齡(46.5±9.1)歲,45歲以下65例,45例及其以上70例,臨床分期IA期6例,IB1期57例,IB2期31例,IIA期41例?;颊吣[瘤直徑<4 cm為88例,≥4 cm為47例,鱗癌119例,腺癌13例,腺鱗癌及其他病理學組織類型3例,宮旁浸潤陽性為12例,脈管浸潤陽性的為55例,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陽性為49例,血紅蛋白指標<110為79例,病理組織分化程度高分化為55例,中分化為66例,低分化為44例。見表1。
表1 135例早期宮頸癌患者臨床資料
2.2135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 早期宮頸癌患者的隨訪時間為5年,OS平均時間為(56.687±0.946)個月,DFS平均時間是(54.95±1.16)個月,死亡例數(shù)為16例,總的5年生存率為88.9%。
2.3Cox單因素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早期宮頸癌患者的年齡、臨床分期、血紅蛋白對于患者的DFS及OS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早期宮頸癌患者的腫瘤大小、宮旁浸潤、脈管浸潤、組織學類型、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病理組織分化程度對于患者的DFS及OS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組織學類型的其它類型與鱗癌比較對于患者的OS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病理組織分化程度的中分化與高分化比較對于患者的DFS及OS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135例早期宮頸癌患者的單因素COX分析
2.4Cox多因素分析 將統(tǒng)計學有意義的單因素納入比例風險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結(jié)果得出,早期宮頸癌患者的腫瘤大小、宮旁浸潤、脈管浸潤、病理組織分化程度是影響患者OS的獨立危險因素,脈管浸潤、病理組織分化程度是影響患者DFS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
表3 135例早期宮頸癌患者的多因素COX分析
2.5生存分析 早期宮頸癌患者的腫瘤大小≥4 cm的OS低于腫瘤大小<4 cm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339,P=0.007),宮旁浸潤陽性的患者的OS低于陰性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184,P=0.002),脈管浸潤陽性患者的OS低于陰性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0.164,P<0.001),病理組織分化程度高分化患者的OS高于低分化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4.691,P<0.001)(見圖2)。早期宮頸癌患者的脈管浸潤陽性患者的DFS低于陰性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7.776,P<0.001),病理組織分化程度高分化患者的DFS高于低分化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210,P<0.0019)。
近年來,隨著宮頸細胞學篩查的普及,我國早期宮頸癌的診斷率漸漸上升[4]。根據(jù)我國普查資料顯示,宮頸癌一般發(fā)生大于30歲已婚婦女中,其中55歲至66歲是發(fā)病率較高的年齡組,在65歲之后發(fā)病率逐漸下降,但近年來宮頸癌的發(fā)病率逐漸年輕化[5]。相關研究表明,年齡并非是影響早期宮頸癌預后的影響因素[6, 7],這與本研究結(jié)果一致。然而,Wang Juan[8]等人卻發(fā)現(xiàn)患者的年齡與早期宮頸癌的復發(fā)及轉(zhuǎn)移密切相關。早期宮頸癌的病理組織學類型復雜,鱗癌和腺癌是最常見的組織學亞型,分別約占所有宮頸癌的70%和25%[9],既往研究表明,在早期宮頸癌中,組織學鱗癌與腺癌有相似的預后[10, 11],然而Seiji Mabuchi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腺癌是具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宮頸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12],說明對于早期宮頸癌的患者,組織學類型對患者生存預后的影響依舊存在爭議。在本研究中,因IA期患者數(shù)量過少,將其并入IB1期患者中,結(jié)果顯示臨床分期并非早期宮頸癌患者的預后因素,我們推測不排除明確臨床分期時存在一定的誤差,而早期宮頸癌患者本身生存率偏高,而本研究中樣本量較少所導致的。在本研究中,單因素回歸分析顯示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為早期宮頸癌患者的影響因素,但不是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中主要研究對象為早期宮頸癌患者,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陽性發(fā)生率偏低,患者術后都經(jīng)過術后輔助治療,患者生存率偏高,再加上本文樣本量較少,可能使結(jié)果存在一些誤差偏倚。在本研究中,多因素分析結(jié)果顯示脈管浸潤及病理組織分化程度是DFS的獨立危險因素,可能是由于本文樣本量相對較少,臨床分期主要是早期患者,而本研究中患者的治療都經(jīng)過術后輔助治療所導致的?;颊叩哪[瘤病理分化越差,腫瘤惡性程度越高,預示著腫瘤細胞具有更強的侵襲能力和轉(zhuǎn)移能力。
綜上所述,腫瘤大小、宮旁浸潤、脈管浸潤、組織學類型、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病理組織分化程度與早期宮頸癌患者的DFS和OS有關。其中,腫瘤大小、宮旁浸潤、脈管浸潤、病理組織分化程度是影響早期宮頸癌患者OS的獨立危險因素,而脈管浸潤、病理組織分化程度是影響患者DFS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上可對這些危險因素進行嚴格把控,指導臨床治療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預后。當然本研究系回顧性分析,還需進一步行前瞻性研究,多中心驗證,進一步明確早期宮頸癌患者的預后影響因素,以期對臨床治療提供指導。